德里雖然是次大陸上面戰略位置最好的位置,也是任何一個有意統一印度次大陸的梟雄必取之地。
但是他在莫臥兒人的心目中,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的重要,倒是他們心目中的首都,阿格拉堡被占了,才是更加的令人傷心。
因為此地作為他們的首都才十年而已,雖然以前的德里也是一個大城市,還是德里王朝的首都,但是莫臥兒人遷都德里也就是十來年的時間。
事實上一開始證明,他們遷都德里這是對的,這讓他們迅速的把印度河流域的物力通過德里走廊抵達了恒河流域,順勢遠征,將整個恒河平原勢力征服,將勢力延伸至了孟加拉地區,馬賈魯汗親王就是親自負責對恒河流域和孟加拉地區的征服而成名。
控制了這里,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擊,都可以讓他們以最快的速度調動兵力和物資,他們的皇朝也達到了鼎盛時期。
古印度地區(包括現在東北部地區)的歷史可以按照地理板塊劃分為這么幾個區域:第一,北部的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區,印度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幾乎都發生在這里;第二南部的德干高原地區;第三,德干高原最南部地區(克里希納河以南),他在歷史上幾乎很少受到印度北方政權的影響,基本也是自娛自樂;第四,今天的印度東北地區,
在原版英國人進入印度并完全控制印度之前,印度在歷史上從未有一個國家完整地統治過現在印度所包括的所有地區,在大部分的時間里都是四分五裂著,北部的印度河與恒河平原亦是如此。
莫臥兒帝國也就是名義上的控制的這些地區而已,他們向莫臥兒帝國表示臣服,向他們納貢,雖然他們在全國各地建立了非常多的蘇巴(省),派遣了總督進行管理,但是在許多地方,總督的權力還不如當地的豪強和土王。
比如說德干高原這里是如此,孟加拉地區也更是如此,莫臥兒帝國看起來非常的強大,算起來不在大明之下,但是他們所有的一切都是憑借著莫臥兒人強大的軍事武力進行維護的,當莫臥兒人的軍事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擊以后,他們的勢力就開始前所未有地衰落了,相當于失控了。
在疫情之后,莫臥兒人對地方掌控的失控,算是達到了鼎盛的時期,當初大皇子沙賈汗統兵攻打果阿之時,他還是來去自如穿過德干高原。
當他的大軍在果阿城下大敗以后,這地方就差不多失控了,當馬賈魯汗再次再次率領他的雜牌軍南下的時候,都要向當地的土王們借道了,如果對方不是看著他們帶領著領著十萬大軍南下的情況下,連道都不會借給他。
事情都到了這一種地步,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不會再向莫臥兒人中央皇朝納稅,不會再聽他們的號令了。
比如說查罕杰向廣大的地區派出了無數的騎兵和使者,告訴他們首都被包圍,迅速的調兵前來支援,但是響應的并沒有他想象之中的那么多。
除了他在設在各地忠心的總督會派出一些兵準備響應以外,境內的幾大勢力和各地的土王都是處于一種觀望的態度。
特別是南部的德干高原地區,德干高原是一個年代久遠的古老地塊,時間可以追溯到寒武紀,久經侵蝕,加上高原上的河流,把高原切割的支離破碎,既有河谷平原和盆地又有山脈和地溝,北面的溫迪亞山脈與恒河平原形成了大致分界,由于受山脈阻隔,歷史北方的政權幾乎很難擴張到這里,除了少數的北方政權(比如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德里蘇丹國鼎盛時期、莫臥兒帝國鼎盛時期)在鼎盛時期能夠大體控制到這里,但是在時間上也是非常短暫的,統治也是孱弱的,除此之外,在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德干高原都是幾個王國在那里自己玩。
而東北地區,這里的很多族群都是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土著部落,大部分為黃種人。公元13世紀初,一部分傣族移居到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并與當地人不斷通婚融合,逐漸壯大了起來,建立了阿洪王國,雖然在14世紀末期,阿洪王國(阿薩姆王國)受到了印度教的影響,但是始終沒有被納入印度王朝的勢力范圍,統治德里的莫臥兒王朝,先后十七次派兵征討阿薩姆的阿洪王朝,均無功而返。
而在此時,大航海時代開始了,葡萄牙殖民者漂洋過海來到了印度,占領了印度的果阿,之后荷蘭殖民者、南洋殖民者、英國殖民者也來到了印度,經過一番你爭我奪的較量,最終還是實力決定一切,南洋帝國人左右開弓,把葡萄牙、荷蘭、法國等殖民者趕走后,成為了莫臥兒帝國之外最為強大的勢力。
誰都知道,這兩股最大的實力最終肯定會相互碰撞在一起,相互的廝殺,爭奪次大陸之上的霸權的。
也可以說由以前的一家獨大,變成了兩雄爭霸,地方上的人大多數勢力都已經拋棄莫臥兒人,希望兩強分出勝負后,再看追隨哪一個新的老大。
也就形成了查罕杰派出了大量的使者前往各地要求派兵支援首都,除了他們那些忠心不二的部下和莫臥兒人的總督以外,響應的并不多,至于他們想驅動本地的土邦和豪強們派兵前來支援首都,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說與他們同在旁遮普地區的西克教,他們就是有不少的精兵猛將,也可以動員不少的部隊前來支援,但是因為他們跟皇室之間惡劣的關系,他們是拒絕了派兵前來支援,就一副看好戲的樣子。
查罕杰皇帝在以前還是相當自信的,要不然他也不會叫做查罕杰,征服世界的意思,但是當他的首都被圍以后他才發現到,他的莫臥兒帝國其實沒有想象之中的這么強大,更沒具有稱霸世界的實力,當他們受到強大敵人的攻擊以后,輕易的就被打出原型。
對于這些形勢,南洋帝國他也把握的非常的好。
莫臥兒人的想法相當的簡單,你想動莫臥兒人就是跟全印度人作對。
但是通過南洋帝國的努力和分解,他們重新又營造出一種新的形勢,那就是他們現在只是跟莫臥兒人作對,而不是跟印度人作對。
在印度次大陸之上,擁有許許多多地方的強大勢力,他們一直都在跟莫臥兒人作戰,挑戰其權威,即使是暫時的屈服了,并不代表他們就是永久的屈服和永不反抗,他們只是等待機會而已。
對于這些地方勢力來說,南洋帝國是外人,莫臥兒人同樣是外人,他們之間沒有什么分別,就看誰開的條件高而已。
所不同的南洋帝國與以往的敵人不同,他來自往海上。
開伯爾山口,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2700年。
有人說古印度的歷史就是一個地區史,其實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古印度大部分時間都是四分五裂,統一的時間只是曇花一現,而且都沒有囊括過印度現在所有的地區。
印度的歷史為啥會呈現這么一個特點,這和古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的地理有很大的關系。南亞次大陸的地理是相對封閉的,北面是巍峨雄壯和高不可攀的喜馬拉雅山脈,西北是興都庫什山脈,西邊是蘇萊曼山脈,東邊是若開山脈,這些山脈幾乎把南亞次大陸與周邊的其他陸地隔絕了起來。
但是這只是幾乎而已,北面、東面、西面其實都有漏風的地方,北面其實不要緊,喜馬拉山脈真的是太高了,海拔平均在七千米以上,喜馬拉雅山脈以北是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在古代這里本來就地廣人稀。東面其實也不要緊,東面東南亞的緬甸人也很少擴張到古印度。最要命是是西面,這里面對的是古代中亞和西亞的游牧部落民族,他們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和擴張性。
所以說在印度的歷史上,災難總是來自西方,他們的敵人通過了西方的開伯爾山口進入了印度次大陸,統一和戰征這一個地方,過去2700年來的歷史差不多都是如此,最早的雅利安人是如此,波斯人是如此,亞歷山大帝遠征印度時也是如此,就連最近的莫臥兒人也是通過開伯爾山口殺進了印度,加入了爭霸天下的行列。
唯獨只有現在的南洋帝國不同,他們不從西方來的,而是從他們另外的方向來的,這在以往在大航海之前,他們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就是他們天然的屏障,敵人很難大規模的從這里來,但是隨著現在制船技術的發展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人類也都有了對海外大量投放兵力的能力的,然后南洋帝國這個龐然大物就出現了。
他們從海上來,但是同時也都盯上了印度次大陸,準備把這一片地區進行整合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