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447章驚世大勝

  推薦:巫醫覺醒。

  這是一隊身披重甲,滿是血污,全身臟兮兮,就連披風都爛了一半的騎兵,衣服臟爛,但是人極精神,意氣風發,斗志昴揚,他們打的是東北戰區皇家陸軍的旗號。

  他們一邊縱騎疾馳,一邊大聲高叫:“八百里加急!東北鐵騎攻破白城、生擒林丹汗!“

  八百里加急是最高級別的急報,送報者沿官道疾馳,逢州過州,逢府過府,百姓仕紳,一律避讓,否則撞死了活該。

  他們沖入了京城,由御道直沖馳至皇城,一路急馳,一路大叫。

  本來八百里加急戰報,是絕密情報,敢這么公開的,只有十拿九穩的天大信息,這才敢如此。

  一開始百姓并不在意,稍一回神,這才想起,白城不就是察哈爾部王城察罕浩特,林丹汗不就是蒙古帝國三十五代大汗嗎?

  天啦擼!蒙古大汗被生擒了!

  歷來與游牧民族作戰,很少有生擒其大汗的,相反在土木堡,是大明的正統皇帝朱祈鎮讓人擒了,這臉丟人大發了。

林丹汗,號稱是:丹巴圖爾臺吉、靈丹、或旦尊號呼圖克圖汗  、字號: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以全蒙古大汗而自居,擁有四十萬騎兵。

  林丹汗萬歷三十一年十三歲的林丹汗登位成為蒙古大汗,林丹汗繼位時,蒙古汗權不振已經很久了,漠南的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諸部各自為政,蒙古大汗只能支配遼河套的察哈爾部(分為浩齊特、奈曼、克什克騰、烏珠穆沁、蘇尼特、敖漢、阿喇克卓特和主錫惕八個鄂托克),僅被漠南諸部奉為名義上的共主。

  漠北的外喀爾喀更不承認蒙古大汗為共主,而漠西衛拉特仍然與蒙古帝國為敵,因此,林丹汗早年的處境非常艱難,萬歷三十七年,熊廷弼初任遼東巡按時也說林丹汗尚不能統眾。

  但是在林丹汗即位十年后,其威望與實力逐漸攀升,萬歷四十二年,林丹汗率軍三萬入侵明朝,但收效不大,到萬歷四十四年秋,他親率數萬軍隊三次抄掠明邊,自廣寧至錦州長達數百里的戰線上頻繁出擊,聲勢浩大。

  大明邊軍驚呼“虎墩兔憨為虜中名王,尤稱桀驁”。

  不過在萬歷四十五年時,林丹汗送還了擄掠的大明朝人口,并獲得了與明朝互市的權利。值得注意的是,在萬歷四十二年的軍事行動中,林丹汗是與內喀爾喀五部(又叫炒花)聯合舉兵,說明內喀爾喀已經伏屬于林丹汗的控制之下。

  因為薩爾滸之戰后,建奴強勢崛起,這才壓制了林丹汗的發展,但是他才是大明建九邊重點防備的人。

  這頓時炸窩了,許多人這才想起,大明立國二百五十年了,終于滅了蒙古,生擒其汗,原來火龍出世,由慶陵返祖陵,是因為這個原因。

  頓時,信息從北大街開始傳開,所到之處,像是十級大風狂掃而過,所有的人震動了,然后興奮了,齊聲歡呼,這叫全城轟動。

  騎兵隊直馳至皇城,在城門口進行了登記,說明來意,皇城門口也轟動了,他們是計劃去向六部中的兵部報訊的,但城門官道:〞如此重大的消息,轟動天下,應該立即告之朝廷,各位且隨本將去內閣吧!”

  領頭的軍官卻道:“總司令親令,向兵部和內廷繳令。”

  這時魏忠賢正準備回家,看見皇城門口有人在爭論,他立即過去,故意大聲問道:“本公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什么事!”

  那軍官大喜,立卻行了一個軍禮說道:“見過魏公公!東北鐵騎緊急戰報,我軍己攻陷白城,生擒林丹汗。”

  魏忠賢大驚,說道:“這是天大的喜事呀!立即隨本公去見駕。”

  皇帝己還宮,正在準備今晚的晚宴,誰知還有這等更具爆炸性更加轟動的消息,他驚得幾乎呆了。

  這二百年來,蒙古各部四分五裂,相互攻訐,但這十來年,在林丹汗的整頓統治之下,有逐步走向統一的跡象,蒙古三十五代大汗,成為大明心腹之患,朝廷還擔心,在朝廷與建奴交戰時,蒙古帝國乘機而起,休養生息,壯大自己,打跑了惡狼,又來猛虎。

  現在,在這偉大時刻,大明皇家軍在米總司令的統領之下,攻破了察罕浩特,還生擒了林丹汗!

  朱由校一看折子,然后再看三看確認無異,興奮得跳了起來,大聲道:“這是真的嗎?”

  領隊的軍官卸去戰甲,換上一身飛魚服,這才來見駕,他說道:“千真萬確!我軍己在察罕浩特布防,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大戰了。”

  皇帝不接見五品以下官員,但是內官和親軍不在此列。

  朱由校龍顏大悅,仰天大笑,雙手猛拍龍座御案,大聲道:“祖宗保佑。”

  宮殿里所有人跪了下來,大聲道:“恭喜皇上!賀喜皇上!”

  魏忠賢滿面春風,說道:“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大明立國二百五十年,從沒有如此輝煌之勝利!”

  其實大明建國之后,對蒙古進行了幾次大規模打擊,其中藍玉的捕魚兒海一戰,更是轟動天下,其后的朱棣五征漠北,更是將蒙古人打得不著邊,土木堡之后處于戰略守勢,其后有李成梁、戚繼光先后打擊蒙古,取得不俗成績,但始終是處于戰略守勢,現在一戰下其都!這不難,蒙古人逐水草而居,沒有守土之說,但生擒下其王,這是前所未有的輝煌戰績。

  以前文人騷客贊李成梁,有明二百年邊帥武功之盛沒有出其左右者,這句話只怕要改了。

  不用統計兩者的戰績和殺死敵人的數量,米禮義只此一條,足以勝出,攻破蒙古王都,生擒其大汗,這是滅國之功呀!當代軍功,最頂級者。

  大明最近一新封國公,就是二百年前英國公張輔,他滅掉了安南,鎮守該地二十多年,由此創出英國公一系,八傳至當代英國公張惟賢,其子孫富貴榮華,與國同休。

  論威脅,大明始終將蒙古視為第一威脅,當年他們滅掉大金滅掉大宋,統治中原上百年之久,傳國玉璽還在他們手上呢?

  等等,傳國玉璽!朱由校急問道:“傳國玉璽呢?”

  捕魚兒海一戰,蒙古元氣大傷,帝國威風不存,但朱棣依舊不依不饒發動了五次大征,這傳國玉璽是他主要目標之一。

  自秦一統天下,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后的國家之寶,為中國歷代皇帝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后,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

  玉璽是皇帝行使權力的信物,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從某種意義上說,寶璽甚至比皇帝本人更重要,因為失去了寶璽,皇帝就失去了所有的權力。

  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于神州赤縣千余年,輒令人扼腕嘆息。

  據傳唐初,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后與皇孫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于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滅后梁,建后唐,傳國璽轉歸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后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于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

  后來金滅北宋,玉璽為金所得,元滅金,玉璽為元所得,元順帝北逃,據傳玉璽就在其中。

  據傳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已隨李從珂自焚而失,北宋所得者,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

  因為至北宋徽年間,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只是這國破家亡的綠帽君王,何能何能淡化傳國玉璽之作用?

  歷二千多年,傳國玉璽早己在百姓心目中神化,這不是一方玉璽,而是國家傳承,乃世代相傳的那一種德。

  軍官道:“林丹汗之寶,盡在我軍手中,隨軍巡撫徐大人指認,這便是傳國玉璽!”

  這句話一出,整個宮殿沸騰了,皇帝朱由校龍顏大悅,說道:“立即嗚鐘,緊急朝會。”

  早朝已過,非緊急的國家大事,不開朝會。

  推薦:巫醫覺醒。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