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慎看著這兩位西涼悍將,無論在演義還是歷史中,在呂布刺死董卓后,都是這兩位也在其中的西涼軍眾將,率領西涼兵擊敗呂布,殺死王允,占領長安,把持朝政。
后來要不是西涼軍自己內亂,怕是西涼軍也不好平定。
不過這兩人此時都對俞慎非常驚恐,尤其是李傕,這人本來就性喜鬼怪左道之術,俞慎在他心中,怕是跟神仙差不多。
兩人未戰先敗了膽氣,俞慎抬手便朝著兩人劃下烏角簪,被早就有準備的兩人躲開,然后便沒有了與俞慎作戰的心思,拍馬回陣。
三位大將都躲回軍陣中,他們手下士兵也都散了士氣,被曹操趁機率部掩殺,將三路大軍皆殺散了去。
殺散了呂布等三人伏兵之后,曹操一清點之下,自家部屬也是死傷頗眾,俞慎此時駕白虎來道:
“董賊應該還有伏兵,我等雖勝,但是再追擊也有風險。”
曹操聽得俞慎所說,心中有所不甘,又恨那些關東諸侯不肯一道來追擊董卓,此時還是漢室忠臣的曹老板頓時感到一陣心寒,怒道:
“會盟之時皆說忠于漢室,皆是懦夫罷了,這次多虧謹恒逼退三將,不然我定要大敗。”
俞慎道:
“孟德無需如此,董賊退去,雒陽便應當安全,不如先往雒陽休整。”
曹操思考許久,長嘆一聲道:
“便如謹恒所說,我等先往東都而去。”
說罷,曹操便率軍往雒陽而去,一路曹操皆是精神不振,這次事情對此事的曹老板打擊頗大。
曹操這一路,倒是避開了徐榮,沒有像歷史上一般被徐榮大敗,一路直到雒陽而去。
到了雒陽,孫堅已然率部將雒陽大火熄滅,并因為被人打小報告得了玉璽并私藏,與諸侯起了些沖突。
之后自然是孫堅發下賭咒,然后率部離去,而袁紹則是寫信給漢室宗親,荊州刺史,劉表劉景升,要讓劉表這位漢室宗親料理孫堅。
俞慎隨著曹操,自然是看出了孫堅身負玉璽,畢竟孫堅身上一股漢室龍氣盤桓,不過俞慎也覺著這玉璽就是個燙手山芋,李儒估計也是特意將玉璽留下,便是為了分化關東諸侯。
不得不說,李儒這老陰逼還是厲害,能幫助董卓從西涼一路退到了現在這個位置,要是不是董卓自己腐化的太快,李儒說不定能協助董卓成就從關中鯨吞天下。
曹操也不知道孫堅是否得了玉璽,不過見孫堅賭咒頗為惡毒,且大怒率部離去,也就不多說什么。
之后,袁紹得知曹操打敗呂布等人,便設酒宴為曹操慶祝,酒宴上,曹操接著酒勁發泄,將在場的諸侯說了一通。
關東諸侯皆各有心思,有些還受了董卓的冊封,故曹操如何說,這些人也都不愿意再圍攻董卓,讓曹操大失所望。
最終酒宴不歡而散,曹操心寒之下,知道憑借自己也斗不過董卓,便率部離去。
接著天下便出現各種紛亂,首先便是孫堅回江東時,被劉表截擊,死戰之下回到江東,與劉表結怨,不斷盤算著要跟劉表掰掰手腕。
而冀州這邊,袁紹先約了公孫瓚一道攻打冀州韓馥,之后袁紹先破韓馥,占領冀州,韓馥投奔陳留太守張邈。
之后,袁紹和公孫瓚在冀州大戰,各有勝負,最后相拒與冀州兩月,最后還是李儒為董卓獻計,最后以皇帝名義下書,讓雙方講和。
而這場大戰中,劉關張三人皆大展身手,最后也被公孫瓚表為平原相,自去平原上任。
袁紹這邊安穩下來,那邊袁術又開始搞事情,攛掇孫堅攻打劉表,袁術自己則是要打冀州。
孫堅聽了袁術安排,出兵跨江擊劉表,大戰之后,孫堅被設伏身亡,江東猛虎真應了誓言。
之后孫堅之子孫策便自回江東,將孫堅葬到曲阿,孫家這邊便暫且沒有了聲音。
聽聞孫堅應了誓言,俞慎倒是頗為意外,畢竟俞慎曾給了孫堅一些玉牌護身,沒想到孫堅還是死在亂箭之下。
之后,便是長安那邊出了大事件,王允施展連環計,最終呂布殺死董卓、李儒,并屠殺董卓家眷,王允短暫的把持了朝政。
不過董卓留下的西涼舊部勢力依舊強大,出兵將呂布擊敗,呂布退走,王允死于西涼舊部手下,西涼舊部把持朝政。
然后西涼馬騰、韓遂出兵討賊,雖有馬騰之子馬朝勇猛,卻依舊被董卓舊部殺敗,李傕、郭汜等人繼續占據關中。
此時,曹操率部在東郡大敗于毒、白繞、眭固、于扶羅等,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曹操也便接任東郡太守之職位,與袁紹這位年少時好友互為聯盟。
接任東郡太守之后,曹操也算是有了個地盤,好生在東郡練兵,同時俞慎也取了一些后世的知識,逐漸的傳授給曹操,讓曹操大為獲益,也在俞慎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思維逐漸開始有些變化。
之后,青州黃巾再起,斬了兗州刺史劉岱,聲勢浩大,李傕、郭汜在朱儁的推薦下,發圣旨讓曹操與濟北相鮑信一道出兵平定黃巾。
這鮑信早聽聞曹操威名,迎曹操為兗州牧,并于一道出兵。
之后與黃巾大戰之時,鮑信戰死,曹操合部屬,一路連戰連勝,最終平定青州黃巾,得了降兵三十余萬,人口百余萬,頓時一波肥了起來。
曹操取其中精銳,逐漸了自己手下在后世都有大名聲的青州兵,朝廷也加封曹操為鎮東將軍、兗州牧,實質上占據了兗州。
有了自己的一片地盤,曹操便在兗州招賢納士,先是有荀彧、荀攸叔侄二人來投,這二人皆是當世大才。
之后荀彧推薦了程昱、戲志才,二者也都是有大才之人,曹操也都重用之。
除了這些文職的大才,還有于禁、典韋加入曹操麾下,頓時間曹操手下文士如雨、猛將如云,聲勢巨大。
得了這些大才、猛將,俞慎也就更加輕松了,借著曹操對自己的無比信任,逐漸的取出一些后世知識,潛移默化的傳出。
這些大才自然也是識貨之人,見著俞慎不時拿出遠超這個時代的學識,都敬佩俞慎,曹操勢力也一片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