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記載:嘉佑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有彗出紫微垣,歷七星,其色白,長丈余。
當夜,歐陽辯起夜,恰好抬頭瞬間,看到彗星劃空而過,整個夜空獨剩彗星照亮長空。
場景美妙而震撼,當歐陽辯知道朝堂又該多事。
果然第二日群臣上書。
范鎮言:「臣近以都城大水二七及彗星謫見,為變非常,故乞速定大計,以答天譴。
闔門待罪,祈以死請。臣人微言輕,固不足以動圣聽,然所陳者,乃天之戒。
陛下縱不用臣之言,可不畏天之戒乎!彗星尚在,朝廷不知警懼,彗星既滅,則不復有所告戒。
後雖欲言,亦無以為辭,此臣所以恐懼而必以死請也。
今除臣侍御史知雜事,則臣之言責益重於前,所有告敕,未敢祗受。」
司馬光上書言:竊以為國家者,政有小大,事有緩急,知所前後,則功無不成。……以臣之愚,當今甚大而急者,在於根本未建,眾心危疑,釋此不憂,而顧彼三者,是舍其肺腑而救四支也,不亦失乎?
又有殿中侍御史趙拚言:「此陰盛陽微之戒也。商、周之盛,并建同姓,兩漢皇子,多封大國,有唐宗室,出為刺史,國朝二宗,相繼尹京,是故本支盛強,有磐石之安,則奸雄不敢內窺,而天下有所系望矣。愿擇宗子之賢者,使得問安侍膳於宮中,以消奸萌,或尹京典郡,為夾輔之勢。」
又言:「天象謫見,妖人訛言,權臣有虛聲,為兵眾所附,中外為之恟恟。此機會之際,間不容發,蓋以未立皇子,社稷有此大憂。惟陛下早為之計,則人心不搖,國本固矣。」
群臣皆上書,所指只有一事,都是告誡仁宗:
——陛下啊,您看,五月時候的大水,現在的彗星,上天都在告訴我們,您該立皇子了,您要是不立皇子,上天該震怒,天下該不安了!
于是十二月二十一日,朝廷起用趙宗實擔任秦州防御史、知宗正寺。
消息一出,天下咸安。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意味著仁宗已經向群臣妥協了,有意將趙宗實立為皇子,雖然還沒有正式承認,但擔任秦州防御史、知宗正寺已經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了,所以群臣暫時按捺了下來。
歐陽辯對于這些并不算特別關心,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早一天晚一天都會如此。
除非趙禎自己可以生出一個健康的皇子出來,但可能是趙禎自己的身體原因,生出來的皇子也好,公主也好,鮮有能夠活到成年的。
歐陽辯以為這件事與自己無關,但卻有一封手諭傳來,讓歐陽辯入資善堂讀書。
歐陽辯有些蒙。
資善堂是大宋設立為皇子讀書所在,這原本沒有什么問題,原本就是陪太子讀書嘛。
但這個事情沒有那么簡單。
資善堂若是在官家有自己兒子的時候,資善堂就是一個純粹的陪太子讀書的所在,但在某些特殊時期,比如真宗時期的資善堂,因為真宗很長時間都沒有自己的孩子,所以資善堂里讀書的是宗親的孩子,到了真宗生出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才算是恢復了正常的讀書所在。
現如今也是如此,資善堂里讀書可不是仁宗自己的孩子,而是以趙宗實的的孩子趙仲針為主的宗親子弟。
趙宗實作為仁宗的替補選手,趙仲針就是替補兒子,仁宗現在還不算年紀大,還有可能生出自己的兒子,所以趙宗實還只能是替補,就像他的父親趙允讓一樣,如果仁宗像真宗一般生出自己的孩子,那么他就只能當千斤頂了。
而在資善堂陪趙仲針讀書的人,很可能就會被當成同黨,前途幾乎是盡毀的。
不過這個歐陽辯倒是不用操心,因為趙仲針就是以后的宋神宗,倒是不必擔憂以后前途的問題,關鍵是,一旦踏入資善堂,他就踏入了漩渦之中!
資善堂不僅僅是資善堂,它實際上類似于東宮,儲君所在,歷來是漩渦之地,無論歐陽辯怎么想,一旦進去了,他就是東宮的人了。
這事情是好還是不好,還真的很難說。
不過……如果從以后的變法來說,正主就是趙仲針,他現在只有十一歲,只比自己大一歲,這個時候還正是思維成型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能夠給他一些影響,那么以后……
干了!
靠近皇權,風險極大,但收益也大。
歐陽辯暗自嘆息一聲,以后可得謹小慎微了。
和處于政治漩渦之中的皇子接觸,他就得小心他的表述與思想,若是展現出過于激進的思想,被人抨擊帶領皇子走歪門邪路,到時候被人拉出去砍了也有可能。
不過歐陽辯卻是在揣測,猜測是誰將他推進資善堂之中的,想了一會,大約能夠鎖定幾個人了。
應該是文彥博、韓琦、包拯幾個人了。
韓琦是堅定的支持趙宗實的,文彥博、包拯也是站在統一陣線的,父親歐陽修雖然支持仁宗早立皇子,但并沒有明顯的傾向趙忠實,即便他認為趙忠實還算是一個比較不錯的人。
韓琦或許是為了拉攏歐陽修,所以將自己投進資善堂,這樣子,歐陽修為了兒子的前程,就不得不支持趙忠實了。
包拯倒不至于有這個想法,很可能只是認為自己能夠在少年時候與未來的儲君接觸,這對自己未來的前程有好處罷了,這是出于好心。
想清楚了這些,歐陽辯倒是有些放心下來。
至少在短期內,這個事情還是一件大好事。
在接下來很長時間內,韓琦、富弼都是宰相,自己站在趙忠實這邊,就是站在韓琦這一條線上,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去成長,這是一件大好事。
如果自己能夠在這段時間內與以后的宋神宗結成好朋友,那么以后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倒是可以作為潤滑油……嗯,這個說法似乎不太好,但大家懂得是怎么回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