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房稟告后,很快付拾一和李長博就被請了進去,姚相的兒子,姚羿同姚彝的長子,也迎了出來。
姚彝早亡,故而長子姚申挑起了大房的單子。
姚羿如今也有官職在身,在禮部為官,卻并無特殊才能,因此可謂寂寂無名,遠不及當初姚相風光。
姚申更不必提及,只是掛了個閑職,連升官都無望。
姚羿如今年也五十,發須皆白,看上去倒很和氣。
姚申也年近四十,長得很好,只是氣度一般。
兩人見了李長博,姚羿還端著幾分架子,姚申卻態度略見自卑。
姚羿率先問道:“不知李縣令這個時候上門來,所為何事?”
姚申一臉討好:“聽說是好事?”
“是好事。”李長博笑道:“有人打著姚相府名聲招搖撞騙,我們發現了,這是不是好事?”
姚羿臉色一變:“什么人敢打著阿爺名號招搖撞騙?我要去稟明陛下——”
“那人得了姚相府的腰牌。”李長博輕嘆:“令牌是真的。所以我只能跑這一趟,問問究竟是怎么回事?”
沒有腰牌,那是招搖撞騙。
有腰牌,那就完全不同了。
直接找上姚家,也沒有問題。
姚羿幾乎是立刻道:“我們府上的腰牌?除了我們家中嫡系子孫,旁人怎么會有我們家腰牌?”
李長博微笑:“我也是十分疑惑。”
一句話,懟得姚家兩個人都是啞口無言:是啊,這件事情怎么能問旁人呢?
付拾一笑瞇瞇提一句:“會不會是偽造?還是你們不小心遺失了?”
姚申搖頭:“腰牌為鑄造的,做好之后,模具一直在我們家中鎖著。不可能偽造。而且這個腰牌,除了證明是我姚家子孫,別的用處一概沒有。偽造這個做什么?”
“阿爺在世時候,都無人偽造,更何況現在?”姚申說這話的時候,聲音略小聲了一點,還有點自嘲的味道。
不得不說,還挺實誠的。
姚羿臉上不好看,可也沒否定。
于是李長博便問道:“這腰牌一共多少枚?如今都在誰手中?可有記錄?”
“一共就只有九枚。父親那一枚隨他去了,我手中一枚,大哥手中一枚,大哥的也隨著大哥去了。余下六枚,分散在兩房孫子輩手中,我這房三枚,大房三枚。我這邊的,都在幾個兒子手里,大房那邊,姚申手中一枚,姚旬手中一枚,還有一枚,隨著姚申姐姐出嫁帶走了。”姚彝也沒拒絕,如數家珍的將腰牌挨個兒數了一遍。
“那姚申姐姐呢——”李長博心知肚明,其他人的腰牌,恐都能拿得出來。
姚羿看一眼姚申。
姚申自己說了:“我阿姐出嫁時是遠嫁,并不在長安城中。前兩年,她家中出了變故,和離了。回長安路上,遇到了山匪,就都死了。”
說著說著,姚申眼淚都下來了:“可憐我那侄女兒,年紀還那么小——我見著她們時,她們都躺在棺木中了。那腰牌,也隨她們一同下葬了。”
原本,付拾一和李長博還猜測是不是那貪官后人。
結果沒想到的是——原來早就死了?人都下葬了?
姚家對外宣稱自家女兒病逝路上,卻沒想到是遇到了山匪。
一群女人,遇到山匪,恐怕是沒有什么好下場。
李長博只能勸說一句:“敬請節哀罷。”
其他人的腰牌,姚彝也命他們都拿出來給李長博看了一眼。
的確是都在家中放著。
看完之后,李長博和付拾一告辭出來。
上了馬車,付拾一才悄悄問李長博:“這個事兒,有些古怪起來了。腰牌都在,難道那一枚,是假冒偽劣?”
李長博搖頭,同樣壓低聲音:“我想的是,挖墳掘墓。”
付拾一眨巴了一下眼睛:“那一定是對姚家十分熟悉的人干的。”
不然,對方怎么知道會有這個腰牌?
而且,特地盜取腰牌,冒充姚家人作惡,圖個什么?
李長博輕聲道:“對方必是對姚家有仇。”
除了報復性陷害,實在是別無可能。
付拾一提出另外一個猜想:“有沒有可能是借勢?”
李長博搖頭:“他們能做出這樣的案子,何須借姚家的勢?方才姚家的情況,你也看見了。”
姚家子弟并不算多。孫子輩尚可。但目前,孫子輩的,做官的都是芝麻小官,還并不是人人都有官職。重孫輩的更沒有。
整個姚家,都呈現出一派衰敗現象。
連丫鬟仆人都很少了。
付拾一唏噓:“姚相當初,多少風光?”
“姚彝和姚羿二人,早年結黨貪污,因此被陛下斥責不喜,就連姚相都因此辭官。姚家也是因為這件事情,而導致沒有接續上,如今才落到這個地步。”李長博言簡意賅。
付拾一感嘆:“所以以后咱們養孩子,一定要好好教。調皮搗蛋無所謂,碌碌無為也無所謂。貪贓枉法可要不得!”
李長博一臉嚴肅:“放心,若敢貪贓枉法,我親自打斷他的腿。”
付拾一:……這,難道不是應該防微杜漸,小時候就教嗎?
所以,她拍了拍李長博的手,語重心長的勸:“事情發生了,自然有國法,咱們做父母的,只能防范于未然。放心,小時候沒事就帶他去看看刑場,讓他看看你斷案。他自己就知道犯法是什么下場了。”
小孩子嘛,嚇唬嚇唬,就知道怕了。
慫一點不要緊,至少保命還保腿!
李長博深深反省了一下自己的過錯,認真頷首:“夫人說得極是,咱們應當防患于未然。小時候就得好好教導。讓他知曉,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
付拾一用力點頭:“對對對。就是要這樣。”
接下來,兩人一面聊以后對孩子的教育,一面轉頭去了姚家祖墳。
姚家父子墓里,都有腰牌。
而且雖然外嫁女不可入祖墳,但根據姚申說的,她們母子被他在附近買了一塊墳地,葬在了家族墓地邊上。
墓地都在城外,而且不算近。一來一去,怕是要大半天。
但李長博認為,這一趟,必須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