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到孫越點評:“我不知道你們在場上打的什么,賽前的布置一點都沒打出來,而且我多次強調過,我最看重的是球員在場上的態度。不說球場上了,就看看你們現在這個樣子,有一點球員的心氣嗎?我對你們很失望……”
隨著孫越的語氣越來越嚴厲,所有粉隊球員都低下了頭……
但廖凱沒有,他至始至終都高昂著頭,直視前方。
他能感受到,幾位導師、包括孫越都注意到了自己不服氣的眼神,這或許會給他在這節目里的籃球路帶來不好的影響。畢竟,誰會喜歡使用一個不服自己管教的球員。
廖凱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他不在乎。
回到賓館,廖凱和汪少杰開啟了互相吹捧模式。
本來他的心情正低落,但架不住一進屋后,汪少杰就對著他一陣猛夸:“小師弟,不是我想夸你……”
這是他的前兩句,然后就是“不想夸”的正文:“我扣一百次籃,也比不上你那一次扣籃,太夸張了!看完你的扣籃后,以后我都不好意思再扣籃了,我還是老老實實上籃去吧,免得丟人現眼……”
“狀元郎這是咋的了?沒見過他這樣說話啊……”廖凱心里念叨著,這樣的汪少杰讓他很不習慣,但他轉念一想:不就是夸人嘛,我也會。
汪少杰今天打滿20分鐘比賽,進攻、防守一把抓,一個人得分超過了全隊的其他球員得分,可夸贊的地方太多了。
于是,接下來十分鐘,兩人的對話內容如下:
“你的扣籃太酷了!”
“你那些內線強打,腳步是真扎實……”
“你的扣籃太帥了!”
“你長這么高,還具有一定持球水平,真的不容易……”
“你的扣籃太炸了!”
“你防守的判斷真精準,那幾次搶斷很干凈……”
“感情,我全面地夸獎你,你就只盯著我的扣籃了?”直到此時,廖凱算是聽明白了:原來我的長處就只剩扣籃?
但他聽汪少杰的語氣里滿是興奮,兩只眼睛里冒星星,顯然是在真心實意地夸獎……
和汪少杰一通商業互吹,廖凱發覺心里的抑郁一掃而光:只要能打上比賽,能打出自己的風格來,管他教練喜不喜歡,無所謂。
能得到狀元郎的夸獎,值了!
再晚一些,朱松偉、李林等人日常串門,他們今天談話的信息量有些大,話里話外都充斥著對自家主教練的不滿。尤其是李林,說得很不客氣:“丁導打球是把好手,但當教練是真的不行,他將的那個戰術,你們誰能聽得懂?”
“就不說講戰術了,他講話都講不清楚,每次看他要講個話,急得滿頭大汗,到最后是啥意思也沒表達清楚。我都替他著急……”
廖凱受他們影響,或多或少也說了幾句孫越的壞話。
但抱怨歸抱怨,牢騷發完了,臨走之前,大家還是重拾正能量,相互勉勵,明天的比賽全力以赴。
朱松偉更是特意地叮囑廖凱:“不論場下我們說了什么,但站在球場上,我們就只有一個身份:球員。打好籃球,是我們的本職工作。以后,隨著加入的球隊越多,你會發現教練、隊友等不可能是完美的,總會有一個磨合的過程,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所以不要想那么多,先做好自己。”
“嗯!”廖凱很感謝朱松偉能跟他分享這些道理,回答得格外肯定。
沒有休息和磨合隊伍的時間,第二天下午就開始后兩場比賽,錄制的行程安排得十分緊張。
一方面韋德的檔期就這幾天,必須得抓緊時間錄完;另一方面,在緊張錄制的同時,隔壁的籃球節目已經搶先播出,那邊全是單挑或3v3比賽,而且只是在海選時分一次隊,然后就一直是兩隊比拼。賽制簡單、比賽形式簡單,錄制得非常快,這就迫使這邊也要加快進度。
上午,球員們就得拖著昨天比賽完的疲憊身軀開始訓練。
廖凱是球隊中體力最好的,一上午的訓練他沒有任何懈怠,該跑戰術就跑、該投籃練習就投,半點折扣不打。
今天的訓練氛圍有點怪,大家都能感受得到。
幾乎都只是悶頭練習,沒有人講話。
孫越悶著,球員們也悶著。
這種怪異的氛圍多少也跟廖凱有關系,昨天廖凱在短暫時間內的亮眼發揮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一個問題,他有資格獲得更多的上場時間、甚至在球隊中更重要的地位,但孫越沒有開口,大家也不方便提這個問題。
廖凱當然也不會主動去提。
午飯時間到,訓練結束,孫越只是公布了下午比賽的名單不變,再簡要重申了比賽態度和團隊配合的重要性,便第一個離開。
曹方拖到其他球員離開后,才拉住廖凱問:“你有什么想法?”
廖凱知道他問的是如何看待孫越的冷處理。
但又能如何看待呢?
廖凱依舊是保持著平靜:“沒什么想法!我打我的球就是了。”
“沒什么想法就好,不要在意這些。別人的眼光,都不值得你去在意。”
見廖凱表面平靜,但內心深處有一些個人看法,曹方干脆說得更直白些:“越哥是職業球員,是打過nba的人,他從內心里瞧不起我們這些球員,看不起這種級別的比賽,無論我們在比賽中有多努力、發揮得怎么樣,都很難去獲得他的尊重,這是很正常的。”
“你站在他的立場上去考慮,就能想得到。”
“所以我們這批球員沒有資格去發牢騷,再多的個人想法也得憋著。說得難聽點,別人給我們的機會那叫施舍,但我們自己得接著,并要感謝他的施舍;如果他沒施舍給你,那叫理所當然。”
“話糙理不糙,希望你能明白。”
迎著曹方關切的眼神,廖凱想了想,回道:“我知道,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只有靠我們自己去努力、去爭取。放心吧,方哥,我不是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