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百零二章:結界

  “好了,不要在這種小角色身上浪費時間,你們的任務就是破除禁制,快去吧,本座還要看看你們的表現呢。”

  沒過多久,葉凡和龐博就進入了水潭之中,結果沒想到沒過,剛進去找了一小會兒,就發現了一個結界二人正苦惱之間便見一道巨大的銀色劍光飛縱而下,劃開水彈打在結界之上,向結界打出一個大洞,敖淵辰的聲音也隨之傳了過來:“不要浪費時間,快進去。”

  二人連忙進入結界之中,結果沒見多久就看到一對一對的兵將沖了過來,這些都是青帝陰墳的守墓人,這么多的兵將雖然實力不強,但也頗為麻煩,再加上段德和葉凡如今還沒有恢復實力,所以還真的有些艱難,敖淵辰見了,同樣抬手一揮,全部將那些陰兵陰將打成了飛灰。

  然后兩個人就繼續前進,敖淵辰就跟在他們后面,他們能自行解決的問題他們就自行解決,他們解決不了就由敖淵辰出手。

  又一處講臺:“常言道:彼之砒霜,我之蜜糖。一樣東西,在不同的人眼中,就蘊含不同的效果。萬物生靈如此,天地宇宙也是如此。對于人類來說,20多攝氏度的溫度,冬暖夏涼,不冷不熱,是最好的環境。但是,對于其他的生物就未必如此。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那些極端環境下的特殊生物。在1912年4月15日,有一艘名為泰坦尼克號的巨船撞上了冰山,然后它就沉到了海里,沉入到了水下4千米的地方。這里既沒有光,溫度又非常的低,只有2℃。同時,壓力又非常的大,可以瞬間壓死一頭大象。原本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應該是不會出現生命的,但是在100多年后的如今,這個水下墓地之中卻充滿了生命。原來,在泰坦尼克號的船身上面,繁衍出來了許多的微觀生物。在地球上最荒涼的環境之中,它們綻放出來了別樣的生命火花。在這里,沒有多余的食物。它們只能夠食用金屬,從金屬之中獲取生命所需的營養物質。泰坦尼克號雖然很大,但是總有一天它們會將整艘船都吃光。這些深海微生物就是一種極端微生物,它們可以在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中存活。發現它們之前,很多人都覺得生命不可能存在于這么極端的地方。但在發現了它們之后,極端微生物卻改變了我們看待地球上生命繁衍的可能性。這群極端微生物使我們得知,在很多極端的環境下,看似不可能存在生命的環境下,也是可以繁衍出生物的。同時,也啟發了我們的思考,讓我們想到,太空中還有其他的星球,那些星球上面的環境對于我們人類來說非常的極端,但是對于這些極端微生物來說,卻并非是完全無法生存的絕地。由此,我們有理由懷疑,在太空的深處,可能有非常繁榮的生物文明存在。如果泰坦尼克號所處的環境還不夠極端,那么,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水下2公里處,因為地幔與海洋直接相遇的原因,這里創造出了一個溫度超過100℃的發煙口。它就像一個小火山一樣,不停的釋放出尋常生命難以承受的巨大熱量。在這里,卻生活著一種奇怪的單細胞生物。科學家稱它們為古細菌。當人們發現它們的時候,使得整個生命樹都重新的更新了一遍或者說,是生命樹上多出了一個分支。這種古細菌看起來很像細菌,但其實它并不是細菌,它具有獨特的內部機制在地球上最極端的棲息地之中,我們發現他它生存的頻率比其他任何生物都要高。它們可以適應120度以上的高溫。這樣的溫度對于人類來說,可以瞬間將我們殺死。但是,非常神奇的是,在這些超熱的地區,不只有這種簡單的生物存在,甚至還有一些管狀蠕蟲和甲殼螃蟹等等的大型生物得以繁衍。而這些奇特的生物,它們不只能夠忍受低溫高溫,他們還能承受極度強烈的高壓。在馬里亞海溝這個世界上最深的地方,也是微生物的樂園。生活在這里的微生物可以承受比地表要高出1000倍的重力。這對于人類來說,是完全無法想象的。如果對一個人類施加1000倍的地表壓力,那么這個人類將會在瞬間被壓成肉醬。甚至有科學家做過實驗,將它們放到火星上面,這些微生物竟然也可以在火星上的極端環境下生存。由此,這給了許多科學家極大的啟發。當然,唯有一件事是生命普遍需求的東西,那就是良好的碳和水。也就是說,只有在液態水中生命才能得以存活。可是,對于極端微生物來說,這完全不是問題。它們可以在沒有水的環境下自創一個微觀的生態系統,從而獲得液態的水。比如我們就在極干燥的南極洲深藏的洞穴之中,發現了極端微生物的存在。它們藏在洞穴巖石的晶體之中,在其中鑿出了充滿水的微小口袋,使其變成了一個沙漠中的微觀綠洲。而在金星這樣的星球上,那里太過炎熱,在星球表面,水會被蒸發為氣態,無法保持液態,可是極端微生物卻可以懸浮在高層大氣中的微小水滴之中。由此,它們也得到了生命所需要的液態水。其實仔細的想一想,雖然這些環境看似極端,但也不過是站在人類的角度上才會覺得極端。可對于極端微生物來說,這樣的環境,在它們的眼中,未必不是它們的溫床。就像曾經網絡上流傳過一個非常盛行的段子。外星人來到地球之后非常驚訝:地球上充滿了劇毒的氧氣,怎么會有生命存活?地球人去到外星人的星球上之后,也非常驚訝:外星球上沒有氧氣,外星人是怎么存活的?雖然這個段子看似只是一個無厘頭的笑話,但背后透露出的哲思,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