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569章 大九州

  “延平先生如何看官家的這番話?難不成壓過漢唐還不夠嗎?”一個中年儒生探身請教,他上身微微前傾,十分公瑾。

  在他對面是一位花白胡須,面色紅潤的老者,此人一身道袍,寬領肥袖,頗有一番風采。

  他名叫李侗,世稱延平先生,不用問了,必定又是一位大儒。

  李侗曾經師從楊時,算是太子趙諶的師兄,和張九成是同門。

  只不過相比張九成積極入世,李侗就淡然多了。

  結束陪太子讀書之后,就返鄉著書,教導弟子。

  正因為如此,前面趙諶南下,處置了不少絲綢大戶,連帶著張九成都偃旗息鼓,閉門不出了。

  倒是李侗成功避開了劫難,如今在南方德高望重,有著非比尋常的地位。

  歷史上的李侗就是無心功名,閉門讀書四十年,名望學識都是頂尖兒的。

  如今這一次李侗拖著老邁身軀,來到了揚州,著實讓人有些意外。

  “你啊,雖然在朝中多年,卻還是沒有弄明白官家的意思啊!”

  中年人大詫,連忙道:“請延平先生指點。”

  “官家譏諷了真宗皇帝。”李侗不緊不慢道。

  對面的儒生一愣,隨即深以為然,做恍然狀。

  老趙家父慈子孝的事情就不用多說了,趙桓諷刺趙佶的話,幾乎都成了段子。他編排高俅,說高太尉根本沒上過戰場,哪來的袍澤。他還講過,當一個國家走在下坡路的時候,就需要有人用力揮鞭,狠狠抽打牲口……趙桓的這些話也不管是不是他說的,大約都能結成一本冊子了。

  百年之后,必定成為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官家的惡感如此之強,到了人盡皆知的地步。

  可是當著百姓的面,直接說出來,卻還是恨不尋常。

  當然了,宋真宗也是個奇葩。

  澶淵之盟,開啟了歲幣買和平的先例,明明已經很丟人了,還大搞迷信,跑到泰山封禪。把這個原本神圣無比的活動,弄成了一坨……自此之后,再也沒有皇帝去泰山封禪了。

  省了勞民傷財之苦,從某種角度上,也能算是他的貢獻了。

  功績自然是憑本事掙來的,要經得起考驗,趙桓自然是不會學真宗。

  “延平先生,官家雄才大略,說這些話,也是情理之中啊!”

  李侗啞然,自己這個晚輩后生到底是差著太多,也難怪成了虞允文的跟班,論起腦筋,他轉得太慢了。

  “官家要做的事情有兩層……其一,趙家的祖宗該怎么辦?歷代官家要不要安排?其二,要什么樣的功業才能配得上改天換地,再造乾坤?”

  李侗把話說穿了,對面的儒生這才如夢方醒。

  畢竟趙桓要是顧忌祖宗的體面,就算多大的功績,也不敢僭越,那就白忙活了。

  可若是不在乎,那就只剩下一層了。

  他能諷刺真宗,圣意豈不是昭然若揭了!

  都說是天家無情,誠然如此啊!

  “延平先生,官家有心,奈何歷代文治武功,莫不以漢唐為盛,如今大宋雖然一掃頹勢,煥然一新。但終究根基不足,恐怕還不足以超越漢唐啊!”

  李侗啞然失笑,他沒有說話,而是從袖子里拿出一篇文章,遞了過來。

  “那位讓老夫寫的不就是這個嗎!你瞧瞧吧!”

  李侗笑容可掬,帶著洞徹天機的自信。

  儒生接過來,才看了兩眼,神色漸漸就變了,呼吸也急促起來。

  老頭寫了什么呢?

  東西并不復雜,甚至跟朝局都沒有半點關系。

  老頭只是借用了古人的智慧,他把天下分為大小兩個九州。

  所謂小九州,自然是中原的輻射圈,而這個九州之外,還有一圈大九州。

  當年秦皇掃六合,只是統一了小九州而已。

  伴隨著地理大發現,知道的越來越多,大九州赫然眼前。

  老頭花了九成的篇幅,介紹地理,最后也僅僅是呼吁大家伙,心懷天下,志存高遠。

  不過對于明眼人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官家的心思也很清楚了。

  秦始皇一統六合,認為功蓋三皇,德兼五帝,才自稱皇帝。

  趙官家想要更進一步,自然是把大九州囊括其中。

  這事情聽著并不容易啊!

  簡直比秦始皇統一天下還難!

  “延平先生,這恐怕不是一代人兩代人能做到的吧?”

  李侗失聲笑道:“老夫閉門讀書,你怎么比老夫還閉塞啊!”李侗隨即掰著手指,算了起來。

  大宋的外圍,最近的一片大陸,自然是土澳了。

  這片土地相當遼闊,但是很可惜,適合居住的太少,普遍干旱,只有很少的土人,連個國家都沒有。

  根據“重陽子”的說法,土人很愿意歸附大宋,前提是大宋能給他們一點恩賜,比如絲綢,布匹什么的。他們非常喜歡順滑的絲綢,甚至愿意用同樣重的金子來換。

  這塊解決了,再往南就太冷了,連個人都沒有,企鵝自然是愿意沐浴王化的。

  然后就是南北美洲。

  這塊倒是有幾個國家,但是他們的水平也就是刀耕火種,真的不算什么。

  隨便去幾千兵馬,便能降服。

  然后就是漆黑的非洲了,這也沒什么,像樣的國家沒幾個,船隊過去,簡單交流,不少人都愿意納貢稱臣。

  去望京瞧瞧,那么多夷商翹首以盼,就是想一睹天顏。

  算來算去,所謂的大九州,已經有五分之四歸附了大宋。

  還剩下的就是大遼國和歐洲了。

  “耶律大石受封天王,遼國本就低了一級,不需要多費心思。只要燕王那邊能夠大獲全勝,咱們官家也就大功告成哩!”李侗輕笑道:“官家幾年前就派了自己的親家過去,可謂是料敵先機,出手高明啊!”

  儒生聽著老頭如數家珍,一路算下來,目瞪口呆。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啊!

  洞察天機的感覺,的確是不錯。

  可現在就剩下一個問題,燕王殿下到底打得怎么樣啊?

  人生地不熟,四面虎狼,他能不能行?

  這么大的事情,都看岳王爺一個,是不是有點過了?

  岳飛不知道有人懷疑他的本事,事實上岳飛并沒有用多大的力氣打仗,他更多的是制定規矩,落實法度。

  就比如說,這一次的十字軍洶涌而來,岳飛除了派遣薩拉丁在南線出擊之外,在西線,他修筑了一批堡壘。

  負責守衛堡壘的,正是此前投降的法蘭西軍團。

  岳飛不太看得起這支兵馬,畢竟他們投得太快了。

  這么一群人能干什么呢?

  炮灰嗎?

  岳飛猶豫了很久,最后才下定了決心,好歹給個機會,能拖延十天半個月就好。

  面對岳飛給出的期限,這些法蘭西軍團給出的答案是足足三百天!

  岳飛都嚇到了,這幫俘虜怎么變得這么勇敢了?

  他們死死駐守,宛如一顆釘子,釘住了十字軍的腳步。

  由于他們打得太好了,岳飛不得不幾次派遣兵馬,送去糧食武器,甚至岳飛給他們下令,可以放棄,退回來就好。

  可這幫法國軍團堅決不退!

  只要給我們武器,給我們糧食,我們堅持到永遠!

  五千人,面對二十倍的敵人,毫不畏懼,勇敢得不像是法國人。

  “你們的勇毅擊退了十字軍,本王自然會重賞。只是我想知道,你們想要什么?”

  為首的法國將軍愣了少許,突然大聲說了起來,情緒十分激動。

  等他說完,通譯把意思告訴了岳飛。

  他們要的是大宋的軍旗,要得到和宋軍一樣的待遇,受到尊重,擁有榮譽……

  “你們的功勞的確很大,但是想一下子就成為大宋的兵馬,還有差距,而且本王也沒有這個權力。不過念在你們一片忠心的份上,倒是可以給你們一面新的軍旗。”

  藍色旗面,外面是一圈紅色……拿著這一面去了白色的軍旗,法蘭西軍團更有干勁了,什么時候把藍色也去掉,那就功德圓滿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