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五十八章 管兵的絕竅

  又是艷陽高照,萬里睛空。

  昭玄寺的大殿后,各種材料堆的如同小山。

  最多的便是煤和炭,其次便是陶土和坩泥。

  前者的作用自然不必說,后者則要用來燒制耐火磚,起高爐,制坩鍋。

  恰恰這兩樣,在涇州最常見。

  往東南百多里的華亭縣,就是后世甘肅省最大的煤和粘土的出產地,被譽為“煤城瓷都”,許多礦都在淺表處,自先秦時期,就已大量開采了。

  而昭玄寺年年都要為治下的郡縣塑佛,再加僧戶大都用不起鐵器,年年都要燒陶,所以這兩樣材料都是現成的,根本不用李承志再把李家堡的煤和粘土運到山上來,所以省了不少的力氣。

  剩下的便是鐵料了,什么都有,最多的就是鋤頭和犁尖。

  兩個鐵匠正在翻揀,李承志讓他們把生鐵和熟鐵仔細分開……

  再往北十多丈遠的空地上,近百號僧壯正干的熱火朝天。

  一部分在燒地,燒化一層便挖一層,另外一部分則將挖出來的泥土運送到旁邊,在李氏陶匠和泥瓦匠的指點下,筑建燒制耐火磚的窯爐。

  旁邊的兩個院落里,還各有一伙鐵匠和木匠,正各自圍著一張圖紙,小聲的討論者。

  無一例外,這些匠戶全姓李……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感謝這個時代特有的“莊園經濟”。

  解釋起來有些復雜,說簡單點,就是因為連年戰亂,民間工商業基本停滯,沒地方買東西,所以所有的生活必須品,民眾都得想辦法自給自足。

  每一家世族莊園,從果腹的糧食、御寒的衣服、調口及補充營養的醬菜,到鍋碗瓢盆,再到鋤頭、犁鏵、牛車等等種地、運輸的工具,全都得自己生產解決。

  這也就因此導致,像李家、宋家這樣的大族,族人中會什么的都有。

  鐵匠、木匠、陶匠、泥瓦匠、皮匠、石匠……

  全都是族人,李承志連事后如何封口都不用考慮了。

  這個時代,宗祠家法,可是比皇權還管用的。

  敢泄密,自己能不能活下來算什么,家中老小能不能留一個活口才是大問題……

  怕李松背著他胡來,李承志不得不提前給他敲警鐘:“匠戶也是人,也是我李氏族人,你即便不能一視同仁,至少也不能苛待……

  警告你啊,這些人我日后都有大用,若是哪一天我發現少了一個半個,你們父子就來頂……”

  說到最后一句,李承志的神情要多嚴肅有多嚴肅。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數百年的傳統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在李松眼里,這些賤民根本不能算做族人,他要不交待,李松絕對敢擅做主張,事后全部滅了口……

  “仆記住了!”李松恭恭敬敬的應道。

  他又不是李顯那樣的愣頭青?

  自從見識過木匠造出來的獨輪車,李松直呼神奇。

  若是過于復雜,他看不懂也就罷了,偏偏方法極其簡單,只是把兩個輪子的馬車縮小了一半,又改成了一個輪子,用處就廣了好幾倍。

  李松親自試了一回,裝了三百斤的重物,沒怎么費力就把獨輪車從階梯上拉上了兩丈多高的冰墻,驚的李承志眼睛直往外突。

  何止是丘陵,給李松三父子一人一駕車,估計能拉到這崆峒山上……

  自那以后,李松就跟轉了性一樣,再不似之前那般,對匠戶如同對待牛馬一般呼來喝去了。

  確實如郎君所說,這些匠戶有大用……

  當然,他對李承志的敬畏也更深了。

  若不是神人教授,郎君怎么可能突然就會了這些化腐朽為神奇的神術?

  “還有這些僧壯,你也不要多事,就挖了個坑,起了一座燒陶的窯爐而已,又不是什么絕密,不至于滅口!”李承志又交道的。

  “仆知道了!”李松應了一聲,又指著空地上的大坑,疑惑的問道,“那這坑又是做何用處?”

  還能做什么用,當然是為了煉焦。

  如果只要求高溫,這些煤完全能達到。

  昭玄寺的僧官用來取暖的還是無煙煤,爐溫可達一千九百度,鋼的熔點才是多少?

  煉焦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除硫。

  含琉過高的鐵,硬度還不如厚實一些的木板……

  但這解釋起來太麻煩,李承志委實沒這個時間。

  “我給你說不清,你也不要問那么多,照做就是!”

  李承志沒好氣的回了一句,又交待道,“當然,保密一定要做好,甲鍛完之前,這些族人一個都不能放下山……即便以后,也要時時盯著……”

  雖然各個工序都是分開的,燒耐火磚的燒耐火磚,起爐的起爐,煉焦的煉焦,化鐵的化鐵,鍛甲的鍛甲,就連造風車的木匠,也被單獨隔離了起來。

  但萬一有人串聯,將這些流程合到一起,便能完全復原出李承志的造甲流程……

  若是漢家盛世,國泰民安,李承志說不定就會把腦子里的技術透露一點出來。

  但問題是,亂世馬上就要來了,這每一樣,都是保命的本錢……

  李松的臉上猛的浮現出幾絲冷厲:“仆曉的厲害!”

  那獨輪車也就罷了,這一月可鍛鋼甲數百具是什么概念?

  這難道不是天佑李家,就該讓李家當興的神兆?

  誰敢泄露半分,別說滅其滿門,李松敢把祖墳都給他刨了……

  “嗯,你去忙吧!”

  聽外面一陣動靜,看到是李柏帶著十數兵卒,押著兩駕馬車進了院子,李承志又給李松交待道,“有李柏幫我,你不要老惦記這里,抓緊時間整訓兵卒!”

  光是器甲精良也沒用,不要真等叛兵攻來,這一千兵要是連仗都不敢打就潰了,那才是天大的笑話……

  “郎君放心,仆定不會懈怠!”李松斬釘截鐵的說道。

  “還有,嚀囑宋禮深,民壯們活可以干的慢一些,但時間絕不能縮減,一日最少也要干夠五個時辰……”

  李承志沒當過兵,不知道怎么練,但至少明白如何管理,就一個絕竅:那就是,絕對不能讓兵閑下來……

  青壯也是同樣的道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