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三八章 要變天了

  式乾西殿內,皇帝只穿著一件中衣斜靠在榻上。呆呆的瞅著殿頂,也不知在想什么。

  手中端著一盞冰沙,其中冰塊早已化盡。乳白色的奶液溢出銅盞,順著手臂滴滴落下。已然污了衣衫,元恪卻猶自不覺。

  御榻之下,元懌跪坐在幾案之后,翻看著幾封秘奏。越看越是心驚,不大的功夫,額頭上就滲滿了冷汗。

  李氏,七品司藥(內宮女官,屬六局六尚之尚食),烏支李氏李纂之女。

  景明二年(八年前),咸陽王元禧造反,其舅兄李伯尚(隴西李氏三房長子,李輔之子,李沖之侄,李韶從弟)事通直散騎侍郎,領刀劍左右,就如昨日才被下獄的侯剛,極受元恪寵信。

  不知真就與元禧預謀欲刺殺皇帝,從而做賊心喜。元禧剛反的第二日,李伯尚竟就逃了?

  一路逃到了安東府,時李纂任安東府主薄,因同屬隴西李氏,且素來與李伯尚交好,就將其藏于府中。

  事后元禧被誅,李伯尚被緝,與李纂同以謀反之罪被賜死。家人十四以上者,男被充軍,淪入罪籍。女被配以軍戶為妻。十四以下八歲以上者,男凈身入宮為宦童,女入宮為婢。

  那女宮,就是這樣入的宮……

  若論起來,此女與逼反元禧的高肇有血海深仇也不為過。再掐指一算,竟已服侍皇后兩年有余?

  這種身份,想來應是要忌諱一些,不該派往皇后身邊的。估計是內侍監疏忽,派人前就沒看過此女的籍冊。

  也更說不準,是有人有意為之……

  越往深里想,元懌頭上的冷汗就滲的越快。

  “莫要杯弓蛇影!”

  元恪放下了杯子,悠悠嘆道:“這宮中也罷,并爾等府上也罷,宦、婢皆是幼時坐事受刑入宮,就連劉騰也不例外。真要論起來,哪個與我皇家不是血海深仇?難道一個都不能用,全攆出宮去?莫要因噎廢食……”

  元懌心中一動。

  皇帝的潛意好似是,此事只屬特例,應無過多牽扯,也應無諸多陰謀……

  可他昨日是何等的震怒,恨不得將所有人治罪,將皇宮掘地三尺一般:領軍將軍于忠(禁衛統領),長秋卿劉騰(大內總管)、太尉元雍皆被降罪。六尚六局、內宮諸司諸監、禁衛御林皆需徹查。

  但才只是查了一天而已,皇帝怎就這般快的下了決斷?

  要不是皇帝語氣有些含糊,不是很確定。要不是宮禁依舊戒嚴,元雍、于忠仍在徹力嚴查,元懌都懷疑皇帝是不是知道什么隱情?

  正狐疑著,見皇帝坐直了身。看似隨意的拿著一塊帛巾擦著手,但臉上的神色很是鄭重,還帶著躊躇。

  這分明是有要事要與自己商議……元懌下意識的正襟危坐!

  等了好久,才聽元恪說道:“四弟,朕要有兒子了?”

  元懌狂喜。

  怪不得皇帝昨日還暴怒如雷,只過了一夜,就好似火氣全消?

  竟有了天大般的喜事?

  皇帝也該有兒子了。

  不看其余兄弟,就連最小的元悅都兩個兒子。唯獨皇帝脫膝下竟無半子?

  好不容易有了皇子昌,剛立為太子不久,竟而夭折?

  轉而欲立皇子明,但未及月余,都未擬定章程,竟然暴斃?

  也是自那后,皇帝性情愈發暴虐,連誅三弟元愉,六叔元勰。更讓一眾兄弟、宗室惶惶不可終日,生怕引起皇帝猜忌……

  因此,元懌是發自內心的高興。

  也不單單如此!

  皇帝有無子嗣,代表國體穩不穩固,江山會不會動蕩。

  只要元恪有了兒子,至少說明他百年之后,國詐可順利綿延,不會產生大的波折。如元懌等宗室及其子孫依舊可以富貴。

  “恭喜陛下……嗯?”

  剛贊了一句,元懌猛的一愣。

  聽皇帝這語氣,好似是……竟還未生下來?

  還真就沒猜錯,確實沒有生下來,但元恪卻極為篤定。

  “今日才召王顯為胡充華診過脈,脈相確為男胎無疑!”

  一提胡允華,元恪腦子不由的浮現出那位媚若天成,風流蘊藉,如水一般的女子。

  既是召王顯診過,那就應是八九不離十了。

  當年文昭皇后(元恪生母高昭容)有孕,王顯診脈,斷定必為男胎,最后果不其然……

  元懌滿臉喜色,站起朝著元恪深深一拜:“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確實該喜!

  元恪終是沒忍住,“哈哈哈”的大笑起來,臉上泛出一絲病態的潮紅。

  這些年這般急燥,身體也是一日不如一日,不就是因子嗣艱難,積慮成郁之故?

  終還是老天保佑,天降鴻福……

  笑了好一陣,元恪猛吐一口氣,滿臉期翼道:“今次喚四弟來,便是此故……朕欲廢‘立子殺母’之制……”

  元懌心下一嘆:終究是來了?

  元魏此制源于道武皇帝。

  因生母賀蘭太后之故,道武帝繼位的過程異常的艱難與兇險,差點被自己的母親、胞弟、舅父等聯手害死。

  繼位后,道武帝毒死生母,賜死胞弟、舅族,而后立下了“立太子必殺生母”的祖制,一直留傳至今。

  確實早該廢了。

  立獻文弟為太子時,獻文帝哭求文成帝廢此制,未允。獻文情急失智,誣嫡母(養母)馮太后便是怕兒子立為太子,生母會被鴆殺,故而親手捂死了她所生的文成帝長子,而非病逝。

  便是此次,埋下了馮太后與獻文帝反目成仇的誘因。最后獻文帝被馮太后毒殺……

  孝文帝被立為太子時,也曾哭求馮太后廢此制。為此,元宏差點被廢。更被馮太后在三九寒冬剝光衣物,關入冰窖,試圖活活凍死餓死。

  但奇異的是,關了三天三夜后,孝文帝竟安然無恙,竟連絲受寒的癥狀都無。

  后有術官爻卦,稱元宏有神靈護身。馮太后怕遭天遣,遂才做罷。

  孝文帝立元恂為太子時,馮太后健在,元宏羽翼未豐,故而未敢置喙。

  等廢元恂,立元恪時,高昭容已然病逝,故而行此制。

  也并非以上諸般,此制才該被廢,而是有悖于人倫。

  不是每一任太子都如先帝孝文一般有神靈護身,運氣逆天。

  莫說光著凍三天三夜。好好在養在宮中,只因小病而最后遭至夭折的并不是一個兩個。

  究其原因,無非便是嫡母并非生母,無血脈之情,故而不會如對待親子般親密無間、心細如發。

  比如元恪之前太子昌,就是因生母于皇后被賜死后,養于高英膝下。偏偏高英又不是個有耐心且細心的,門下宮人也跟著跋扈粗疏慣了,只是一場風寒,就要了太子昌的命。

  傳言中也不只有馮太后一個因為怕死而捂殺了親子,每代皆有此疑例。

  就如高英,太子昌夭折的次月,皇帝本擬再立皇子明(高英之子),皇子明竟突然就暴斃了?

  要說這中間沒鬼,元懌是打死都不信的。偏偏皇帝深信不疑,就如著了魔一般,對皇后專寵不哀?

  便是沖著高英這秉性,此制也該被廢。不然還要讓她再養死一個太子不成?

  想到此處,元懌又往下一拜:“臣無異議!”

  皇帝大喜,好似不敢置一般,疑聲問道:“此乃祖制,四弟竟就這般爽快的答應了?”

  元懌猶豫是好久,最后終是咬著牙,說了實話:“非是臣不遵祖制,而是高氏實無賢妻良母之姿。臣怕再蹈太子昌、皇子明之覆轍……”

  太子昌,太子明?

  有如在胸口刺了一刀,元恪心里猛的一痛。

  不是無人向他秘秉,兩位皇子皆是皇后、更甚至是皇后與舅父高肇合謀所害。比如于皇后之兄于忠,皇叔元勰、皇帝元愉,元懌。

  但這般大事,怎可憑臆測妄斷?

  于忠曾秘查數月,不終是查無實據?

  但皇后確實無甚耐心,并非良母之選……

  想到這里,元恪廢除祖制的決心更加堅定:“弟深明大義,朕心甚慰。后日常朝后,朕再召諸位叔伯兄弟相商……”

  元懌心中暗暗一嘆:便是沖著高英與高肇之跋扈與猖獗,又有誰會反對?

  是元悅、還是元懷,還是諸位宗室?

  哪個不是恨高氏入骨?

  雍王叔倒是有可能。

  但好巧不巧的是那刺客恰好就喊了一句“穎川王會為我報仇”?

  此時元雍正忙著自證清白,不是一般的焦頭爛額。怕皇帝借題發揮。便是心中不愿,怕是也不敢置喙。

  更巧的是,偏偏胡充華有了喜孕,皇后恰逢遇刺。不然胡充華少不得會被皇后刁難、針對。

  便是皇帝廢制,也會少上許多波折。至少皇后已無瑕找皇帝哭纏、撒潑……

  想到這里,元懌猛的一滯。也就一兩息,就如半夜里見了鬼一般,突然一個激靈。

  “陛……陛下……”

  嘴里稱呼著,他不由自主的抬起了頭。竟發現皇帝臉色極是陰沉,雙眼中就如藏著兩把刀,刺得元懌心底發寒。

  自己都能想到,皇帝怎可能想不到?

  怪不得,昨日都還那般暴怒,今日卻是這般淡然?

  怕是已然查到那刺客的來歷底細,更查出,那刺客真就只是沖著皇后去的……

  元懌心跳的如同擂鼓一般,連忙垂下眼簾,竟連眼皮都不敢抬。

  殿中一陣沉寂,竟似能聽到微風掠過殿檐的細響。

  許久后,才聽元恪一聲長嘆:“四弟,可曾記得今歲元旦,你借酒諫勸我時之言?”

  “臣……記得!”

  元懌只覺喉嚨發干,應了一聲,竟是又沙又啞。

  去年,高肇屢譖元愉、元勰及元懌。元愉不忿,遂反被誅。后高肇又構殺元勰。元懌只當第三個就會輪到自己,便借著元旦之夜皇帝家宴,伺機哭訴了一番,稱高肇已有王莽之姿,日后必反……

  卻不想,此時竟被皇帝舊事重提?

  其意不言自喻:這天……要變了!

  本該高興才對,但不知為何,元懌只覺渾身冰涼刺骨。

  重用高肇時,皇兄對其是何等的寵信有加。如昨天都依舊如故。

  但這僅過了一夜,皇帝竟就視其為心腹大患了?

  若論天下之人,無情者莫過于帝王……

  元懌艱難的應了一聲:“臣……理會得!”

  “那就去吧!”

  皇帝淡淡的回了一句,又揮了揮衣袖。

  元懌恭身稱是,揖禮告退。

  殿中只余皇帝。

  近兩刻,元恪竟是一動不動,就如一樽雕塑。只有臉色忽明忽暗,時而陰寒,時而喜色大作。

  最后只聽他悵然一嘆:“罷了……劉騰!”

  “臣在!”就如鬼魅一般,劉騰從序門中冒了出來。

  “胡氏如何?”

  “依舊在殿中跪罪,稱只求為陛下誕下皇子,她便會自盡,向皇后贖罪……”

  “誕下皇子?呵呵呵……這是深知朕求子心切,自恃朕暫時不會將她怎樣吧?”

  皇帝悠悠一嘆,“去傳諭:朕恕她無罪,讓她安心養胎。另,諸般護衛、典食、典藥、典衣、典執(掌扇傘燈燭)、選侍、采女等,務必挑選仔細。無朕旨意,任何人不得傳詔于她,不可擅入他宮中,包括皇后……”

  劉騰心下一顫。

  什么“包括皇后”,皇帝防備的就只是皇后……

  皇帝盯著劉騰,眼神飄忽不定,最后悵然一嘆:“罷了,將諸般首尾皆了理了,干凈一些……”

  就如方才的元懌一般,劉騰嘴里直發干。

  皇帝擺明是讓他將所有的證據和線索銷毀貽盡,便是皇后與高肇事后懷疑,也是死無對證!

  這天,要變了!

  應了一句“遵旨”,劉騰剛要走,又被皇帝叫了回來。

  “于忠與元雍呢,查的如何?”

  “依舊無甚頭緒,此時正在廷尉監提審侯剛,稍后應會盤問李候郎……好似是懷疑那毒針被李承志調換過?”

  李承志調換毒針?

  元雍與于忠真是異想天開?

  怕是連李承志自己都想不到,胡充華所用的那針,就是從他哪里學來的,還真就沒有浸過毒……

  一想到胡棄華,皇帝頓時有些意興闌珊,不耐的擺了擺手:“罷了,由他們去查吧!”

  便是擺樣子,也該給皇后和高肇一個交待……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