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一三章 寧折不彎

  源奐說的明之又明,高猛一聽就懂。

  他沉吟道:“李承志天縱其才,足智多謀,并非那般好騙,是以此計雖好,但需好好謀劃。不然我高氏與西海便是仇上加仇……”

  “我與他已然仇深似海,水火不容,便是加上一樁,又能多到哪里去?”

  高肇嗤笑一聲,用手指輕輕點著案幾,“但確實要好好謀劃,至少不能讓李承志猜到是我等暗施詭計,不然就不是他起兵攻伐朝廷,而是領軍來攻打我高氏了……

  且李始良也并非蠢貨,豈能甘心為我所用,領兵為我守城?是以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源奐暗暗腹誹:再有三日,奚康生就要攻城了,還哪來的時間從長計議?

  但高肇所言并非沒有道理:便是要嫁禍于人,也要計劃周全,不然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正自沉吟,又聽高肇說道:“朝廷名為招撫,實為強令,高某從無可從,附無可附。既已如此,無論元澄所言是實是虛,奚康生三日后攻不攻城,我等還是要緊防死守,嚴加戒備,不得怠慢……”

  二人滿面肅然,躬身領命。

  高肇又道:“豹兒,前些時日令你備的干柴、大鍋,備的如何了?”

  “已盡皆運至四城之下,便是麗子園(薄骨律以東,與夏州的交界)的邊墻下也運了許多!”

  “那就好!”

  高肇點著頭,“你稍后去傳令,即日起架鍋燒雪,澆筑城墻……也好絕了奚康生強攻的心思……”

  架鍋燒雪,澆筑城墻?

  源奐心中一動,馬屁張口就來:“太尉妙計,實在是高!”

  高猛止不住的扯了扯嘴角,又低下頭。

  再看高肇,不但臉上殊無喜色,反倒是多了些怒意。

  無他,只因元澄剛剛才奚落過他,罵他拾人牙慧,卻每次都遲了一步,處處都不如李承志。

  而燒雪筑城本就出自李承志之手,豈不是又多了一樁,更加證實元澄所言非虛。

  源奐久居北鎮,自是不知道這段典故,但他向來擅于察言觀色,知道這一下可能拍到馬蹄子上了。

  “是下官莽撞了!”

  “無妨!”

  高肇狀似不在意的擺擺手,“有勞思周,還需幫趁豹兒一二,免的兵將因畏寒而偷奸耍滑……”

  “謹遵太尉令!”

  源奐領命,又猶豫道,“敢問太尉,方才所議之借刀殺人之計,該如何籌劃?”

  他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寧為高氏之謀臣,不為叛軍之大將。

  其余不論,萬一高肇歸附,更或是事敗,謀臣的罪名至少要比領兵大將的輕一些……

  高肇不動聲色的搖搖頭:“再議罷!”

  一看就知他心中已有計較,但不知何故,卻不想言明,源奐隱隱有些不甘。

  但總不能賴著不走,源奐只能做揖靠辭。

  待二人走后,高肇沉思許久,才沉聲問道:“李始良呢?”

  “秉太尉,如今正予別院,與清河王對弈?”

  “他倒是好雅性?”

  高肇冷笑一聲,“如此大張旗鼓來招撫予我,任城王定然已為得計,是以不出兩日,定會要求與元懌見上一見。到時莫要阻攔,讓他見便是。最好能讓他與李始賢見上一面……盯緊些,待他二人見過后,即刻秉報予我……”

  “諾!”

  親信恭聲應著,話音剛落,但聽堂外秉道,“太尉,任城王稱要見清河王,不知可否!”

  高肇哈哈一笑:“倒是巧了?”

  李始賢沒那份雅骨,與元懌對奕十盤九輸,自然不會找虐。倒是在象棋上頗有幾分造詣,能與元懌下個棋鼓相當。

  但今日卻是連戰連敗,一看就知心思沒在下棋上。反倒是元懌龍精虎猛,意氣風發,越下越是得心應手。

  眼看又要被將死,李始賢好不煩燥,伸手在棋盤是一頓胡攪:“不下了!”

  元懌也不惱,笑吟吟的收著棋子:“懷德公何故憂慮?”

  李始賢眼睛一翻:好個奸賊,這是爺爺哪里疼,你就往哪里踢?

  朝廷遣元澄為使,來招撫高氏,早被高肇傳的滿城風語。話里話外都透著一個意思:高氏連戰連捷,日益勢大,如今坐擁五州、六鎮,舉大魏國土足逾三成已歸其手。見久攻不下,朝廷只能懷之以柔,罷兵求和……

  是以李始賢與元懌自早間就知道,元澄已然進了統萬城。

  所謂此消彼漲,高肇若降,朝廷定然重整兵馬,征伐西海,李承志豈不是岌岌可危?

  李始賢如何能高興的起來?

  而元懌這狗賊心知肚明,卻依舊幸災樂禍,更是往傷口上撒鹽,著實可恨。

  元懌正了正神色,溫聲勸道:“以往常聽承志言之:車到山前必有路,再者,朝廷連高肇這等奸賊都能棄瑕撫之,何況承志本就倍受屈辱,不得已為之,故爾懷德公又何必苦惱?”

  意思是晚降,不如早降?

  李始賢眉頭一縱,擰成了山字。

  若真要降了,那承志這數年來殫盡竭慮、運籌帷幄,并李氏上下披肝瀝膽、含辛茹苦,豈不是盡皆化為飛灰?

  不,豈能如此簡單,應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莫說那逆子甘不甘心,便是老夫都覺的陣陣肉痛……

  正暗中惱怒,聽到堂外一陣響動,李始賢與元懌下意識的轉過頭。

  來人年近五旬,兩鬢間已隱見白絲。臉色黑中透紅,但頸中肌膚卻潤如脂玉,一看就知平日定然養尊處優,于近日才舟車勞頓所致。

  再看高冠博帶,冠上三梁,李始賢哪能不知這是元澄?

  元懌一動,他自然也不能落后于人,二人齊齊一拜:“見過任城王(族叔)!”

  元澄朝著元懌微一點頭,而后鄭重其事的向李始賢做揖:“可是懷德公?”

  李始賢雙手一托,連呼不敢,心中五味陳雜,連他自己也不知該是暗喜,還是尷尬。

  若是以前遇到這樣的人物,怕是連看自己一眼都欠奉,如今卻是大禮問候?

  全托了那逆子的福……

  稍一寒喧,三人坐定,元澄又呼喝著高肇的親信要著酒食,說是與李始賢一見如故,不醉不歸。

  因為朝廷招撫高肇的條件過于苛刻,怕其麾下不服,更或是引起兵變,元澄自然不會多嘴。只略提了句已將圣旨頒予高旨,三兩日便能見分曉。

  元懌深知元澄心性,一聽就知可能會有反復,連元澄也并無多少把握,是以也不敢追問。見這二人如此,李始賢心里急的長毛了一般,卻又無計可施。

  高肇到底是降,還是不降?

  套話是莫想了,他本想從元澄的語氣、臉色中窺出絲端倪,但元澄宦海沉浮數十載,早已修煉到了泰山崩于眼前還不變色的程度,從前到后都是波瀾不動,喜怒不顯。

  反倒是一副不動如山,一切盡在掌握中的模樣將李始賢驚的不輕。

  不過李始賢也不是吃素的……

  元澄對西海饒有興趣,處處都是旁敲側擊。李始賢只是裝傻充愣,稱被高肇囚于夏州近一年,一問三不知。

  “哦,卻是如此?”

  元澄自然知道李始賢說的不是實話,也不在意。又吟吟笑道,“至多三五日,夏州之事就能見分曉,若無意外,孤就會西行千里,再至西海,到時便可與懷德同行……”

  李始賢心里咯噔一下。

  這句話說的如此明白,他焉能聽不出隱意?

  至多三五日,等高肇舉軍歸附,元澄就會啟程,往西海勸降李承志?

  高肇果真降了?

  心中叫苦不已,李始賢卻打了個哈哈:“固所原也!”

  你來我往,各逞心機,如此這般,這頓酒喝的自然是沒滋沒味。

  元澄年高,元懌體弱,李始賢是心中有事,是以都只喝了五六分便罷了宴席。知道這叔侄二人有事要談,李始賢便起身告辭。

  搖搖晃晃,裝做一副大醉的模樣被兵卒送(押)回小院,剛要喚過李承宏合計一二,見臥房門口站著幾個甲士,李始賢的瞳孔微微一縮。

  高肇果真來了?

  見到元澄的那一剎那,他隱約中就有一絲直覺:高肇敢讓自己與元澄照面,必有所圖。

  但他沒料到,高肇來的這般急?

  禮賢下士,必有求于人,高肇要讓自己干什么?

  心中猜忖,李始賢推開了門。

  高肇坐于案后,正就著燈翻著一本書籍。李始賢稍一凝神,但認出是他平時消遣所用的一本《齊孫子》。

  李承宏坐在一側,看李始賢進門,連忙起身相迎,臉上還露著一抹無法抑制的喜色。

  莫非是好事?

  李始賢不但沒高興,心中反倒警鐘大作。

  連李承志都坦言老爾不死是為賊,若論心機,三個他綁一起也非高肇的對手,何況自小愚鈍,憨厚忠實是長子?

  這老賊怕是沒安好心……

  他懶洋洋的往案邊一坐,連聲問候也無。

  高肇放下兵書,似是頗為躊躇的嘆了一聲:“懷德,可是見過任城王了?”

  若非有你授意,老夫莫說見元澄,定然連朝廷招撫、元澄入城的風聲都聽不到一絲,是以何必明知故問?

  二人是敵非友,李始良也懶的與他虛于委蛇,冷冷一哼:“算是遂了太尉所愿,敢問太尉此舉用意何在?”

  有其子必有其父,倒是挺警覺?

  “老夫能有什么用意?”

  高肇幽幽嘆道,“只是素來敬佩懷德睿智,又知元澄必然會予你陳說利害,招撫承志,是以便想問問,朝廷給承志許了多少好處,也好有個比較!”

  李始賢心中一沉:這老賊果真已然意動?

  不過也是奇了:元澄話里話外都透著要西行招降承志之意,卻對會許何等好處只字未提?

  心中暗忖,又聽高肇笑道:“事已至此,懷德又何必諱謨如深?也罷,事無不對人言:朝廷賜我為夏王,封地便為夏州,其下凡高氏子弟、投附之臣各有封賞,候伯之爵不等,均可世襲罔替。另賜我高氏免死鐵契,非謀逆可免子孫十死……想來予承志賜封,必然不會低于此例……”

  李始賢悚然一驚,喝進去的酒盡皆化做了冷汗。

  不會低個鳥毛?

  這豈不是分疆裂土,國中之國?

  舉大魏一朝,也就太武帝之時為牽制吐谷渾,獨留宕昌梁氏(今甘肅隴南)未伐,賜其為國中之國,只此一家,再無此例。

  且宕昌于前晉永嘉(公元307年)之初就已建國,那時的拓跋氏還在白山黑水之間茹毛飲血。梁氏之所以歸附,也是見太武帝以雷霆之勢收服河西,再不歸附就有滅國之威,不得已而為之。

  是以即便彰顯千金賣馬骨之意,這個王也封的千值萬值。萬萬不能予此時相提并論。

  況且但凡開此先河,豈不是人人都能造反,人人都可封王,這元魏之天下怕是永無安寧之日?

  朝廷莫非是失心瘋了?

  反過來再看,條件如此段厚,用李承志的話說:高肇除非是腦子被驢踢了才不會答應。

  那李承志呢,若是也封以異姓王,且可擁一州之地、強兵數萬,是不是也會心動?

  李始賢便是城府再深,也被驚的愕然失神。高肇見狀暗喜不已,大呼果然。

  朝廷對高氏的條件苛之又苛,對李承志的封賞卻使人嫉妒的眼珠子都紅了,但凡走露一絲風聲,高肇麾下十有五六能就地兵變。

  故爾高肇早就料定,元澄絕不敢走漏半絲風聲。

  但既遇李始賢,元澄定然會禮賢下士,以示親近,更會表露招撫河西之意。

  如此以來,就給了高肇可趁之機。

  他謂然一嘆:“老夫自視甚高,自以為有大氣運,卻不想承志洪福齊天,有如天助,不知勝老夫多少籌?

  朝廷此次招撫,無非便是兩桃三士之計,欲待價而沽。而老夫左右思量,以為高氏既無竊國之氣運,更無稱皇霸世之能,更怕過猶不及,最后落個身死族滅的下場,是以不如見好就收。

  而我若一降,承志必為眾矢之敵,怕是獨木難支,十有八九會如老夫一般,與朝廷罷兵講和……如此一來,我翁婿二人豈不是又要同殿為臣?

  以往種種,皆是局勢所逼、因緣際會,已無須再論對錯。但承志為我高氏之婿,高李兩家已姻親卻是事實。以是老夫不忍,也不愿元澄拿你父子挾迫承志,故而決定:趁罷兵繳械之前,將你父子放歸西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