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朝廷的武家傳奏東坊城聰長過來以后,通知幕府的新年號備選就是“安政”。德川家定對此毫無意見,當下便表示認可。
對了,這里插一句閑話,另外一位武家傳奏三條實萬之所以沒有被派遣過來,是因為這位公開表明自己是攘夷派,對于幕府開國極其不滿,天天在京都罵幕府是喪權辱國。
恩,就是三條實美他老子。
于是孝明天皇只能派東坊城聰長過來咯,這位東坊城聰長出身五條氏,乃是堂上公卿之家。五條為德之三男,東坊城尚長養子。現任權大納言,還是學習院的御學頭,反正是個文化人,漢學水平挺高的。
幕府正常接待,該到的禮數都給到,忠右衛門也見了見這位東坊城聰長。發現這位大爺對幕府還是很支持的,和孝明天皇差不多。
幕府總歸是好的,只是下面辦事的人不行。
要是幕府上下一心,將士用命,還是可以把洋夷都驅逐掉的。至于具體應該怎么操作,那是你們幕府的事了,我就在后面搖旗吶喊好了。
也算是個能相處的人,指望他能有什么用處,就想多了。得到了幕府的饋贈之后,東坊城聰長美滋滋的回京復命。
因為突然有了朝廷武家傳奏到府一事,幕府全力接待,連井伊直弼也不得不放下手邊的活,去見一見東坊城聰長。這到讓惶惶而不可終日的德川慶篤和松平慶永逃了一條狗命,幕府騰不出手來處置他們了呀。
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了一根救命稻草。只要孝明天皇公開為兩人背書,那么就算是井伊直弼,也不敢肆意的處置他們兩個吧。
畢竟天皇雖然已經是徹底的傀儡了,可終究是自神武天皇以來,自稱萬世一系,數千年傳承至今的天皇。真要是開了金口,連德川家定都要給幾分薄面。
所以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的德川慶篤以及松平慶永急不可耐的派人去了京都,不但向尊攘派公卿提供大量的錢財,還吩咐在京中藩邸的家臣,收容和保護那些尊攘傻胚。反正就是裝出一副自己熱愛孝明天皇,尊敬朝廷,愿意為朝廷和孝明天皇奔走的樣子。
真就是給他們在京中拉攏到了不少支持者,也造起了一定的聲勢,孝明天皇也確實知道了這兩人是“堅定”的尊王攘夷派。
可惜就可惜在孝明天皇自己卻是個佐幕攘夷派,你們要尊我掌握實權?那不好意思,我擁戴幕府和將軍德川家定的統治。身為天皇,我只需勤修學問即可。
沒想到吧!
哈哈哈哈哈哈……
熱臉貼了冷屁股,兩人一個頭兩個大。井伊直弼已經把東坊城聰長給送走了,馬上就能能騰出手來弄他們。
突然捷報!蝦夷捷報!
幕府軍傳習隊會同英法等國,俘斬露西亞等眾數千,已經占領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敏銳的發現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可能彈藥不足的額爾金伯爵和普萊斯、布安特以及江川英敏諸將商議,是不是城內真的沒有什么彈藥?
如果城內真的彈藥不足,那么這城就好打的很了。聯軍六千之眾,城內頂多兩千人,三比一的軍力優勢,就算是個豬來指揮,也能夠打贏啊。
聯軍將領們一番商議,最終決定假裝攻擊炮臺,然后故意讓一條蒸汽輪船發生事故,停在洋面之上,看城內的炮臺,會不會拼命集火攻擊。
只要能夠確認,那后面就是平推,飛龍騎臉而已,沒有任何難度。
轉天,聯軍的船隊果然開始進攻炮臺,數百門大炮對著城上城下狂轟亂炸,打的俄軍抬不起頭來。如此情況下,俄軍連還手之力都沒有,很快就有兩座炮臺失守。停迫在港內的阿芙樂爾號戰艦,也受到炮擊傷害。
像模像樣的打了一陣,聯軍艦隊內的一條蒸汽輪船果然“壞”了。正常情況來說,守城方應該趁此機會,趕快把敵軍的戰艦擊毀。可是出于現實的緣故,城內的炮臺根本沒有那么多彈藥來攻擊洋面上的壞船。
沒錯了!
諸位將領確認城內俄軍缺少彈藥,第二天便安心的展開了全面進攻。英軍出六百人,法軍出四百人,幕府軍出五百人,分乘幾十條小舢板,三路登岸,準備攻入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城內,截斷城外炮臺的歸路。
都是老套路的爛招數,可是他就是有效啊。俄軍人數不足,難以分兵,要么棄守炮臺,要么就放棄城鎮。
這里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俄軍膽大至極,想著我兩邊都不放棄,硬打。加夫里洛夫中尉指揮一百六十五人阻擊英軍,馬克蘇托夫中尉指揮一百五十二人阻擊法軍,而科拉羅夫海軍大尉指揮五十人阻擊幕府軍。
說實話,憑借過往幾十年俄軍同幕府軍較量的經驗來看,幕府軍都是廢物點心,根本沒有幾分戰斗力。現在被英軍裹挾過來,別看打著三葉葵,挺著槍,看著像那么一回事,其實只要俄軍一個小沖鋒,就能以一敵十,把幕府軍全部干掉。
事情壞就壞在了這里,俄軍沒有想到就這沒交手的幾年時間,幕府練出了一支算是合格的傳習隊。區區五十人,真的沒有辦法阻擊幕府軍五百人。
在一陣糾纏之后,俄軍敗了。這一路的俄軍敗了,又牽動了隔壁和法國人作戰的俄軍的意志。在法軍的攻勢之下,聯軍勝利占據灘頭陣地,獲得了進入彼得巴甫洛夫斯克的陸上出發點。
英軍的進展稍微緩慢,這也和俄軍派來的是最精銳的部隊有關,可不管怎么說,最后俄軍還是被打垮了。
聯軍一上岸,截斷了炮臺和城鎮的聯系,海上的軍艦再無顧忌,只用了兩天時間,就摧毀了俄軍所有的炮臺。
至此,俄軍只能選擇投降一途!
不可能有人愿意在野外,毫無補給的情況下,面對之后西伯利亞的寒冬。于是尚存的七百多俄軍,在扎沃伊科少將的率領下,向額爾金伯爵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