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任何意外,也算是經歷了一路的波折,好容易趕到常州城,見到了五口通商大臣何桂清的毛鳳來,沒有得到任何有用的答復。
何桂清正在為如何應付太平軍咄咄逼人的攻勢而煩惱呢,哪里還有空管他這個什么勞什子的琉球中山國。整個常州府,一半的轄區經歷戰火,糧秣征集困難,說焦頭爛額完全不為過。
況且何桂清也不想和外國人的事情打上關系,直接請人送客。表示他這個五口通商大臣,只奉命協理西洋外國交涉事務,并不管理大清藩屬。琉球乃是大清藩屬,理應京師的禮部還有鴻臚寺來管理。
理由居然還說得挺通,封建朝廷嘛,往往還是比較反感侵奪事權的。大伙兒有一個不成文的分界線,互相心知肚明,不逾越。要是你管了不該你管的事情,整個官僚體系都會對你產生不好的評價。
當然啦,何桂清也不是完全不干事的官僚,他說可以派遣人手,經由上海,護送毛鳳來去京師。而且可以安排他的食宿,保證他的生活。
毛鳳來惜得吃你這碗飯?
正準備再次求見,何桂清只推說軍情緊急,無暇分身,便不愿再見。還派人催促他趕緊啟程,去往京師,找禮部堂官分說情由。
于是毛鳳來就跌坐在何桂清的行轅門口,放聲大哭,哭的要多慘有多慘。不僅僅是守門的兵丁官吏十分同情,連奉普魯斯和額爾金的命令,護送他來常州的英國人也大為感動。
人嘛,大多都是尊崇忠義之士的。雖然自己未必能夠做到忠義無雙,可是不妨礙敬佩別人忠誠義氣。
于是英國人就建議毛鳳來,別擱這兒哭了,屁用沒有的。你與其在這里哭,不如回去找找普魯斯和額爾金,帶英帝國保不齊能夠拉你一把。
什么意思?毛鳳來在上海的時候,就感覺普魯斯和額爾金似乎很關心琉球的情況,但是他并不清楚這其中的原因,現在聽到英國這么說,心中便燃起了希望。
英國人也不坑他,直說琉球是東亞遠洋航線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補給港,這樣的港口應該保持自由港的地位,列國一致。
反正如果不是我帶英獨占了,那就應該列國一致,大家沾光。
雖然說現在不像后世,將來琉球群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節點。什么第一島鏈之類的,大伙兒想必都是知道的。美軍通過在琉球群島上的基地,幾乎可以輻射整個遠東。等于一條盤亙在大洋上,永不沉沒的戰列艦。
基地里的戰機,就是戰列艦打出來的炮彈,很有幾分威懾力。不僅可以防備某大國,還可以警示周圍的幾個小弟,不要生出些什么反抗的心思,好好做狗。
已經等于是溺在水里的毛鳳來,眼下就算英國人遞上來的是一根燒紅的鐵棍,他也得死死拽住。為了保全琉球王國,你讓這位忠臣現在立馬去死,他都有可能答應。
不說了,回上海,先聽聽英國人怎么說。
在法國人那邊吃了閉門羹的普魯斯和額爾金見到回來的毛鳳來,立刻待之以禮。額爾金囑咐普魯斯,務必穩住毛鳳來和琉球國,避免琉球被法國人吞并。他則立刻回返倫敦,尋求倫敦方面的授權和支持。
對了,普魯斯就是額爾金的親弟弟,自己兄弟,沒有什么辦事不放心的。反正琉球這個事情,是絕對不能就這樣給法國人混過去的。
心中了然的普魯斯,再次接見了毛鳳來,表達了英國人支持琉球王國的“獨立與主權”的立場。并且愿意為此事,盡最大的努力。
聽到這話,毛鳳來就差喜極而泣了。能夠把帶清都干趴下的英國,誠然乃是天下之大國。如果英國愿意向琉球伸出援手,那么琉球王國就有救了。
所以……
惡魔的契約你簽不簽?
什么意思?毛鳳來一時有些莫名。
能有什么意思呢,現在法國人已經逼迫琉球尚王簽訂了《琉法首里條約》,全面擭取了琉球的政治、軍事、經濟大權。但是琉球還是一個國家,尚未滅亡。法國人簽訂的條約副本上,也沒有寫琉球不允許同外國進行任何交涉。
殖民統治是一步一步加深的嘛,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普魯斯打的就是和法國在琉球分庭抗禮的想法,你怎么允諾法國的,照樣給我帶英來一份。
讓帶英也有在琉球全境和首里王城駐軍的權力,同時邀請帶英帝國派出軍官教練團,為琉球編練新軍,建設海軍。同時帶英還可以援助琉球王國一二,比如幫忙在那霸港內外修筑炮臺,當然炮臺要讓英國人駐守。
等等等等……
如此嚴苛的條件,毛鳳來聽了只覺得脖子涼。這分明就是英國人拿著鋼刀,在他的脖子上面來回刮啊。稍有不慎,他們琉球就要被英國人給弄死。
怎么辦?毛鳳來不答,普魯斯也不逼迫。只是提醒毛鳳來,你要是始終不能決定,保不齊你們的國王,過兩天就被法國人給藥死了,到時候你就哭吧。
他們法國人可不是什么好東西,藥死了現任的,再扶持一個傀儡什么的,還不是簡簡單單。清朝廷的情況你也看到了,根本管不了你們琉球的事了。眼下只有我帶英帝國,才有實力維護琉球國的獨立。
你簽不簽吧!
簽了!毛鳳來心下一橫,反正他是琉球尚王的特使,有御命全權。眼下琉球王國正處存亡之秋,為了保證國家的存續,飲鴆止渴什么的,也顧及不了了。
親眼看著毛鳳來在密約上面簽字,普魯斯微微點頭。現在算是有了出兵琉球的法理依據了,可以正大光明的派兵登陸那霸咯。
二話不說,約六百名英軍士兵,以及四條戰艦,便從上海起航,沒過多久便抵達那霸。此時遠東的英法兩軍,尚處于合作狀態,當然不可能翻臉攻擊。
于是英軍就這樣大搖大擺的進入了首里,由毛鳳來向尚王稟報。
這首里,英國人占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