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五百七十四章 猛將揮劍

第(1/2)頁  只要郭崇韜在扶余府的背后打開局面,這盤棋算是活了。

  沒有渤海國,阿保機所謂的均勢與天時地利,都將一去不復返。

  扶余府這么難打,除了地利,還有整個渤海國地區的支撐。

  有道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為了加強南海的攻勢,李曄令斥候與細作在渤海國散播流言,給諸豪強封賞官職,鼓勵他們造契丹人的反。

  車書本一家的渤海人肯定更傾向于大唐。

  毫無疑問,大唐就是這個時代的價值觀取向,跟大唐混就是這時代政治正確,跟后世全世界搗亂的老美一個道理。

  兩百多年的遣唐使影響深遠。

  歷史上的遼國,諸多制度也是效仿了渤海。

  郭崇韜的出征是秘密的,細作與間諜不是什么新鮮東西,春秋戰國時期就對用間有詳細的論述和研究,華夏民族是戰爭民族戰略民族,只要上層建筑不那么稀爛腐朽,周圍又怎有敵手?

  李曄給他們每人配了兩匹戰馬,以期達到突襲的目的。

  怎么打是郭崇韜的事情,李曄給與了足夠的信任與發揮空間。

  歷史強大慣性就在于此,郭崇韜此策跟歷史上奇襲汴梁如出一轍。

  李曄總算安下心來。

  其實阿保機在龍泉府也留有后手,宗族大將耶律曷魯五千皮室心腹鎮守,曷魯家族與述律平家族是阿保機的左膀右臂。

  契丹可汗輪流坐莊,八部首領也是如此。

  沒有他們死心塌地的支持,也就沒有阿保機的今天。

  耶律曷魯對郭崇韜,五千皮室心腹對三千黑云長劍都。

  一場惡戰在所難免,不過李曄對郭崇韜有絕對的信心。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一個強大帝國的崛起,腳下沒有強國的尸骨豈不是可惜?

  秦漢有匈奴,隋唐有突厥、高句麗、吐蕃、薛延陀、南詔等一系列的強者。

  每個王朝都有自己的敵人與歷史使命。

  不履行歷史使命的下場,就是晉與宋。

  安排好一切,李曄心中更有底氣了,手上捏著四萬大軍,閑著也是閑著,干脆統統堆到扶余府,說不定就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到了扶余府才明白這塊地有多么險要。

  西南是茫茫沼澤淤泥,東北面是連綿的山丘。

  西北高原上有個大豁口,阿保機的三萬皮室騎兵,隨時南下,扯住楊師厚的后退。

  楊師厚能穩住陣腳,以一敵二,已經是非常強大了。

  扶余城就是阿保機給唐軍設的大坑。

  這時代可不像后世,條條大路通羅馬,隨便一個山口,就能卡住幾萬人進退不得。

  后世金人定都于此,不是沒有道理的。

  耶律羽之也是一位工科男,令漢軍在山頭上層層構建營壘工事,唐軍想打扶余城,首先就要掃平這些外圍工事。

  李曄的四萬大軍到來,算是解了楊師厚的燃眉之急。

  阿保機有騎兵,大唐就沒有?

  而最優秀最剽悍的騎兵往往不是出于草原,恰恰是中土。

  李靖精騎一萬,攜帶二十天的軍糧,深入漠北,殺敵一萬余人,俘虜十幾萬,生擒頡利。

  侯君集三千騎兵滅高昌,蘇定方、李勣動不動幾千鐵騎滅幾萬草原騎兵。

  就連我大宋也能掏出一支靜塞鐵騎。

  “令高行周、高思繼領四萬步騎圍擊阿保機!”李曄下令道。

領軍將領本來應該是李承嗣的,但從三月以來,李承嗣莫名的病倒在營州,把李曄嚇了一跳,這位大將堪稱是唐末的活化石,經歷了滅黃巢之戰、朱玫之亂、鄆州之戰、清口大戰、光州大戰、淮南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大戰等一系列大戰,是大唐的功臣,地位超卓,在淮南系與河東系中都有深刻影響力。

  李曄將其留在營州養病,才漸漸好轉。

  事實上,也該給高家父子表現的機會了。

  高思繼在河北偌大的名聲,槍拳雙絕,總要發揮發揮。

  李曄親臨前線,也提振了將士們的斗志。

  為了激勵千山一線唐軍的士氣,李曄還把遼沈所獲的豬羊悉數宰殺,大饗士卒,還給長嶺府對峙的劉知俊送去了一千口羊和豬。

  高家父子雄赳赳氣昂昂的沖進松嫩平原,尋阿保機決戰,阿保機手握三萬皮室精銳,卻依舊東躲西藏,狡猾如狐,憑借對地勢掌握,時不時摸高行周一下。

  傷亡不大,但不勝其煩。

  若是一個沉不住氣的將領,說不定就要露出破綻了。

  不過現在的高行周早已變得沉穩而謹慎,在軍中一向低調,全然沒有當年的意氣風發。

  在唐州招撫流民,屯墾地方,約束士卒,得地方百姓稱贊,頗有大將之風。

  清流們對將領們往往沒有什么好臉色,動不動就參奏楊師厚、劉知俊、辛四郎跋扈,彈劾他們斂財、蓄養姬妾等等,連周云翼也吃了十幾本奏折,唯獨對高行周、夏魯奇風評頗高,稱二人性忠義,尤通吏道,撫民有術。

  當然,如果楊師厚、劉知俊、辛四郎不跋扈,不斂財,不喜歡女人,那問題就比較嚴重了。

  高行周初時吃了一些小虧,后來穩扎穩打,阿保機就討不到便宜了,一場小規模作戰,讓高行珪抓到機會,正面擊潰三千皮室軍,斬首三百五十四人,算是一場漂亮的勝利。

  阿保機的策略很清楚,就是拖。

  以拖而待天時之變。

  不過李曄覺得,阿保機可能等不到這個天時了。

  沒有阿保機的三萬騎兵在旁策應,扶余城的壓力就增大了。

  楊師厚趁勢進兵,掃平外圍所有營壘,列陣扶余城之下。

  對李曄來說,能見到扶余城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也意味著,優勢逐漸傾向大唐這一邊。

  十余天后,扶余城沒有攻下來。

  但西面與東面都傳來捷報,李祐五千騎兵深入那水,橫掃烏古、北室韋等服從阿保機的部落,俘虜兩萬人,獲牲畜五萬頭。

  劉知俊在長嶺府與耶律老古對峙一個多月后,示敵以弱,耶律老古自恃勇武無敵,以為居高臨下,必可大破唐軍,遂盡出蘇密城之兵,硬撼劉知俊的天策右軍。

  耶律老古是述律平的外甥,是契丹年輕一代將領中佼佼者,不過在劉知俊面前仍不夠看。

  劉知俊披甲掄劍,引重甲親兵兩千而前陣,以下擊上,躍突入敵,重挫耶律老古兵鋒。

  亂軍之中,耶律老古年輕氣盛,兀自不服,領親兵百人找劉知俊挑戰,久戰不下,身受多處創傷,被親兵舍命救回蘇密城,然當夜死于城中。

  長嶺府大亂,劉知俊不顧白日血戰,連夜進兵,時耶律老古傷重而死,契丹人喪膽,蘇密城不攻自破。

  戰略高地長嶺府遂為劉知俊攻占。

  渤海國中京顯德府暴露在劉知俊的重劍之下。

  耶律曷魯迅速做出反應,令次子耶律撒剌領一千皮室軍一萬靺鞨協從軍進駐顯德府。

  加上顯德府原有的兩萬奚族、烏古、漢軍,兵力上已經超過了兩萬余天策右軍。

  劉知俊在短暫的休整后,留下一千人守城,直接揮軍南下,宛如一把利劍從長白山上刺下,大破鐵州、正州的渤海國協從軍三萬人,俘斬萬人。

  劉知俊的大名響徹整個遼東半島。

  耶律撒剌大懼,不敢出戰,龜縮于顯德府。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