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百零二章 一石四鳥

第(1/2)頁  天心閣議事,新增了韓延徽、馮道、宋齊丘、崔源照,軍方楊師厚、劉知俊、朱瑾、李承嗣旁聽。

  福建之事,基本就這么定下來。

  不過張承業對李禔出任福建觀察使稍有微詞。

  李曄知道他的想法,既然立了李祎為太子,就不應該再提升李禔的名望。

  然而在李曄眼中,李禔、李祐畢竟是親生兒子,終究是放不下,他現在還年輕,性格雖然暗弱了一些,但才干還是有的,不當太子,當個藩王,傳播傳播華夏文明還是夠的。

  遼東漠北平定之后,周邊基本沒有對手,若是能和平解決王審知,大唐在海上力量薄弱的短板也將被補齊。

  至于吐蕃,不過是砧板上的魚肉,就看大唐想怎么吞下去而已。

  銀行、金銀錢的推廣,也在此次議事中敲定。

  只要框架搭建起來,制度可以慢慢補齊,正如海洋一樣。

  東吳黃武五年,孫權就令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到達過呂宋,巡撫過南洋諸島。

  唐宋是造船的高峰期,安史之亂后期,戶部侍郎劉晏造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

  一斛等同一百二十斤,千斛差多不是六十噸重,放在后世也不能算小船了。

  代宗朝時,有船名曰“俞大娘”,開巷為圃,操船之工數百,吃穿用度、婚喪嫁娶皆在船上,重八九千石,差不多有六七百噸。

  海貿蓬勃發展,出現大量港口城市。

  廣州正是其中之一。

  歷史上的嶺南都被認為是荒蠻之地,當廣州興起之后,南方蓬勃發展,交趾隨之而起。

  如果不是被安史之亂、黃巢之亂打斷華夏前進的腳步,歷史上的華夏可能在大唐就邁入海洋。

  李曄興建大船、組建大船隊、發展海上貿易的提議,還是遭到了趙崇凝、張承業的抵觸。

  似乎傳統文人對海洋有種莫名的抵觸。

  認為此舉是勞民傷財,大唐為了幾兩銀子“下海”有失體面。

  再說有路上絲綢之路的支撐,已經足夠了。

  不過軍方對李曄的提議,都是無條件支持,還有韓延徽、馮道、宋齊丘、崔源照年輕一代也是支持,這讓他頗為欣慰。

  “大唐之未來在海上,這幾年諸位的日子過好了,卻不知百姓仍有啼饑號寒之苦,朕取利于海上,何為勞民傷財?”文人視角仍然聚焦在陸地上,卻不知道大食人在海上已經蓬勃興起。

  而商業旺盛之后,也能減輕對土地的壓榨。

  百姓更能安居樂業。

  少數服從多數,李曄本來也不是征求他們意見的。

  趙崇凝代表傳統文人視角,張承業則是怕李曄急功近利。

  一個月后,春暖花開。

  李禔的奏表從福州傳來,和談取得階段性進展,王審知愿意回歸大唐,但求封于福、泉二州。

  這兩州差不多是福建的精華,若不收回,福建也沒多少意義。

  李曄八百里加急,傳信李禔,福泉二州絕不可放手。

  漫天要價落地還錢,李曄知道這其實是王審知的試探。

  只要愿意談,總會找到利益共同點。

王審知是這個時代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頂尖人物,不會看不清形勢。

  又過了十幾天,福州的奏表又到了,言王審知果然求封于流求,被李禔和馮道拒絕了。

  涉及到這么重大的利益,談判本來就是萬分艱難的。

  李曄希望王審知能無條件入長安,王家可以得到一個世襲罔替的郡王,或者下南洋去發展,成為大唐向外拓展的先鋒。

  不過王審知也拒絕了。

  就算他想,他手下的利益團體也不會同意的。

  這個時代的南洋還是蠻荒之地,到處是未開化的野人,還要跟大食人死磕,在他們看來如同放逐。

  談判就此陷入僵局。

  升州防御使米志成配合朝廷,領一萬廂軍向武夷山挺進。

  李承鼐領軍出贛州,翻過武夷山,直逼長汀。

  真到了要打的時候,李曄絕不會手軟。

  不過李曄沉得住氣,優勢在自己手中,福建區區一道之地,在陸地上無法跟大唐抗衡。

  而沒有陸地為根基,王審知的海上力量只能是浮萍。

  所以王審知比大唐更著急。

  關中春耕結束之后,李曄剛視察完渭北的皇田,福州就傳來決定性消息。

  王審知求封于倭國奈良地!

  李曄看到奏表之后,心中不禁大笑,這不是利益共同點嗎?

  奈良地原稱平城京,后遷都于西邊的平安京,算是倭國的精華之地。

  王審知要這么一塊地盤,可見其野心。

  名為求封,實則合擊之,王審知請求大唐從熊津道出兵,協助其成事。

  倭人承平了兩百多年,也算有些家底,該嘗嘗大唐武人們的刀子了。

  再說從乾寧元年起,倭人就斷了遣唐使,也就不存在跟大唐的宗藩關系。

  別看倭國就這么點地方,歷來就比較猖狂,當年還跟隋文帝玩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

  如果不是白江口之戰,倭人肯不肯低下頭顱還是兩說。

  即便是后世,倭人依然狂傲,不肯悔罪,以西方馬前卒為榮,弄什么脫亞入歐沾沾自喜,配合美帝的戰略步伐,壓制華夏。

  李曄是皇帝、圣人,倭酋就抄襲高宗,弄個天皇出來,這不是打李曄的臉,打大唐的臉嗎?

  天皇也是他們叫的?

  李曄這輩子最恨的就是抄襲,

  當即在奏表上批復一個字:可!

  只要你王審知能打下來,整個倭國都封給你都可以!

  李曄估計這或許就是王審知心中所求,前面都是試探。

  令八百里快馬飛奔福州。

  至于派誰出兵,李曄遍觀朝中大將,楊師厚功勞太多,朱瑾是騎將出身,李承嗣已老邁,女婿周云翼鎮太原,李筠鎮幽州,想來想去只有殺心最重的劉知俊最適合。

  劉知俊是諸大將中最具唐末武人精神的一個,在中土一直壓著刀子。

  眼下大唐推行金銀幣,但中土金銀礦并不富足,有些還是深埋在地下不好開采,放眼周邊,也就倭島金銀礦多。

  戰略利益與實際利益重合。

  又解決了福建之事,還能報后世華夏英烈的血仇,一石四鳥。

  這場戰爭必須打。

  而且是搗其巢穴,絕其種類!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