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57章 鈦合金精鍛

手機請訪問  蘇長空離開1010基地時,一來是將超教7的項目給了1010基地,二來1199工廠技術人員對1010基地給了材料和加工工藝上的支持。

  隨著對超7布局的完成,蘇長空開啟了航空發動機之路。

  為了應對航空發動機的開發,蘇長空在王家山修建了一個國內最大的飛機和航空發動機研發實驗工廠,工廠主要是在繼承彩虹2無人機工廠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的。

  工廠主要以材料研發,開發加工工藝,裝配和測試為主。

  最主要目的就是讓蘇長空手里的技術變得有理有據,而不是憑空出現的。

  有強大的技術輸出底子,1199廠開始龐大的航空發動機計劃。

  整個計劃分為三條線。

  第一條線依舊是挖掘渦噴7而去,不過這次是奔著渦噴7最后一個堂兄弟R29去的。

  說起這個R29發動機在國內也仿制過,代號叫渦噴15發動機。

  與渦噴13仿制的R13一樣,渦噴15是70年代末,國內用以貨易貨的方式得到了一架米格23,該機就裝配了2臺R29發動機。

  由于R29發動機最大推力達到12.5噸,這可是當時國內接觸到的最大推力發動機,于是仿制工作與同期的渦噴13一起開始。

  起初R29發動機還沒有戶口,后來由于渦扇6的進展緩慢,于是仿制R29發動機的渦噴發動機就有了自己的代號渦噴15。

  不過相比渦噴13相比,渦噴15的裝機對像是殲13,由于殲13的進度遠遠落后渦噴13的裝機對像殲7III。

  加上渦噴15的技術難度,渦噴15從此啟動時,就注定了其極為不順的命運。

  先是殲13的下馬,渦噴15暫停,后來又好不容易迎來了新的機型殲10。

  沒錯,渦噴15的最后裝機對像就是大名鼎鼎的殲10。

  不過渦噴15進度依舊相當緩慢,在80年代末完成了設計方案和實驗,并在90年初代生產了全金屬模型與殲10的尺寸模型組裝。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90年代SL解體,蘇27進入國內,其AL31渦扇發動機也被引入了國內,加上80年代末國內對渦扇發動機認識日前加深,上馬了渦扇10,這立馬使得渦噴15的進度進展緩慢。

  于是隨著殲10換AL31渦扇發動機作為過渡產品后,渦噴15就失去存在的價值了。

  就性能而言R29,要是真的安裝在殲8上,其性能勢必有著巨大的提升,所以對蘇長空而言要搞就要搞終極版。

  這便是蘇長空渦噴7X的由來,以R29發動機為藍本,在推重比不變的情況下,渦噴7X的中間推力為5.5噸,最大家推力9.5噸,基本與幻影2000的發動機持平。

  之所以與幻影2000比,因為超7的性能就是奔著幻影2000去的。

  第二條線就是渦扇6X,主要是將渦扇6改成單轉子的渦扇發動機,以提高其他可靠性和降低研發難度。

  渦噴7X與渦扇6X之間就技術而言是沒有連續性的,因為這兩種發動機要求盡快服役,所以蘇長空就結合國內的情況,以大限度利用國內的技術發展2種應急的發動機。

  只有這樣,除了利用現在的技術外,鍛煉人才隊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全搞新的,研究人員之前的積累也就清零了。

  這些都是無奈之舉,在這一點,蘇長空大量借鑒了F國發展航空發動機的路子,先從把簡單的做好,這也是后世幻影系列飛機成功的關鍵。

  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幻影2000的發動機M53,為了減少研發風險,在結構上選擇了單轉子結構,為了避免喘振將壓比降到了9.5,這一點已經低于同時期的渦噴發動機了,如米格23的R29發動機,壓比高達12.9。

  就更不用說其他三代機使用的渦扇發動機了,像AL31渦扇發動機壓比高達23。

  不過正是由于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M53出現了發動機的進度快于飛機的研發進度,這在三代機的開發中是罕見的。

  而且在幻影2000服役多年的表現來看,M53無論是性能,還是穩定性都是值得肯定的。

  而與M53同期的渦扇6,緊盯當時最新的雙轉子發動機和大推力,而忽略了國內的工業基礎。

  正是因為如此,蘇長空在開發新的發動機和飛機都大量地借鑒了幻影系列飛機成功的經驗。

  第三條,則是開發核心機路線,其中主要的參考是M國的F100和F110。

  這兩種發動機可以說代表了,這個時代最強的航空發動機,都裝配在F15戰斗機上,而且它們也是分屬M國兩家最強的航空發動機制造商惠普和EG。

  計劃中三條路線,從1199廠有了經濟實力之后就一直開始準備了,所以正式的計劃啟動之后,除核心機外,兩款發動機立馬進入了試制階段。

  試制的工廠就在王家山。

  王家山工廠有著國內最好的加工設備,除了自己開發的數控機床和三坐標測量儀外,還有國外進口了不少的設備。

  所以整個項目的進度非常快,三個月后,就完了90以上的零件加工,渦噴7X進度最快,基本已經等待最后的組裝了。

  為了保證進度,1199廠的副廠長鐘海就守在王家山的工廠,工廠一天24小時三班倒。

  今天是工廠一周一次總結會,鐘海先做了總結發言,肯定大家的努力工作的成果,不過困難也是相當的大,問題主要出在壓氣機,燃燒室和尾噴管這三處。

  時間非常的緊,按原定計劃是6個月完成,似便年底進入地面測試,明年上高空臺,要趕在81年飛行測試。

  大會開完后,又是幾人的小會。

  由蘇長空,鐘海和殷連兵三人,蘇長空解決困難,鐘海搞試制,殷連兵搞設計。

  其實在開會之前蘇長空他們已經知道問題和目前的解決辦法,開會主要是給大家一些壓力,畢竟人的創造力有時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

  “鐘叔,我是這樣想的,壓氣機的主要是鈦合金精鍛問題,設計中的6.5萬噸鍛壓機咱們是趕不上了,現在只能尋求在等溫鍛造這個路子了。”蘇長空道。

  “長空,原來你早有打算,害得我最近跑了好幾次西南鋁業,尋求精鍛的解決辦法。”鐘海笑道。

  “鐘叔,我這也是沒辦法,我遲遲不提等溫鍛造,是因為等溫鍛造費用太高,咱們又是試制,零件沒有定型,花費是普通鍛造的10倍以上。”蘇長空道。

  “這么貴啊,對了,長空這個等溫鍛造一定能搞定鈦合金的加工?”鐘海問題。

  “效果當然有了,大概相當于6萬大壓機的。”蘇長空點了點頭道。

  “這不是咱們之前去找的西南鋁業壓機的2倍嗎!”鐘海嚇了一跳。

  他不禁看了看邊上的殷連兵。

  殷連兵也是一臉的好奇。

  此時他們倆的想法都是,“蘇長空是干什么都會提前想到下一步,真的太可怕了!”

手機請訪問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