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2章 同學聚會遇張娟

  接下來的四章是主角前世的回憶,純回憶,你們如果看著累,可以跳過,直接跳到第16章。

  第16章是第11章的銜接。

  感謝讀者“揚帆起航888”在留言板的指點,你指出“前七章連續幾章交待主角重生前因后果太啰嗦了”,我接受你的意見。

  原版的前七章,我確實考慮不周,主角前世做錯事,把女同學肚皮睡大了,這件回憶花了四章來寫,太啰嗦了。讀者剛剛對主角重生的劇情感興趣,卻被迫看到連篇累牘的前世故事,嚴重影響閱讀流暢感。

  我已經把章節順序重新調整,回憶前世那四章調整到第12至15章。新版的第1到第11章全是介紹重生之后主角回到熟悉的1992年,找回與昔日同學們的歡樂時光、思索出發財大招、找到女配林靈兒商量發財思路。調整后的章節順序,我自己看著也舒服多了。

  再次感謝每一位提出寶貴意見的讀者。小說是寫給你們看的,你們有權發表你們的合理看法,幫助我一起來把這本書寫好。

瑤湖居士2019年10月24日  男主角陳文一生悲劇的源頭,要從前世他犯下大錯的那個夜晚說起。

  前世1992年1月6日的那晚,發生了改變陳文一生的悲劇事件,從此他的人生跌入低谷,從未好轉。

  陳文成為了眾人眼中的惡棍、負心漢、害人精,他自己也背負著內心無窮無盡的愧疚。

  事情還要從當年說起。

  陳文出生于1974年1月12日,獨生子。

  陳文的家位于贛省的省會,洪城。

  陳文的父母是一家建筑國企的雙職工技術員。

  1990年,陳文的父母響應單位號召,赴非洲的一個小國參加援建。

  原本,陳文的父母有機會在80年代中期就去非洲援建。考慮到當時陳文還小,就沒有報名出征。

  陳文的爺爺奶奶,住在鄉下老家,一個古村,隸屬于距離洪城數十公里的一個小縣城。

  陳文的外公外婆,不是贛省人,家住蘇省的一個小城市。

  陳文的父母反復商量,兒子既不適合跟著爺爺奶奶呆在鄉下,也不適合跟著外公外婆。

  兩口子毅然放棄了先前那一批援建的名額,陪伴兒子成長。

  為什么說毅然?參加援建是有好處的。收入待遇、獎金補助,以及在國資單位里的個人進步資歷資本,那都是很有力的助力。

  1990年,16歲的陳文參加了中考,成績馬馬虎虎不上不下。

  那個時代中學生及其家長們選擇前途的思路,與二十多年后很不同。

  1990年考大學,平均七、八個贛省高中畢業生里面,只有一個能考上大學。

  我國其他有些省份,這個比例高達十比一。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那些沒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在高考分數發榜之后,瞬間成為“待業青年”。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時代特色的名詞。

  在學生們進入高中之前,很多初中畢業生及其家長們非常務實地做出一種符合當時特色的選擇,不讓孩子讀高中,而是讀中專。

  中專讀兩年,畢業后80的學生立馬就能給安排工作。

  就連當年中學語文的課外配套讀物里,曾有一篇文章里說過這樣一句話:“讀高中不如讀中專劃算。”

  很多初中畢業班的班主任,都會發自內心地去勸那些成績中等和中上的學生,你們如果不能考進洪城的那幾個重點高中,那么就干脆別讀高中了,還不如讀中專,否則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再去讀中專,不劃算!

  1990年6月,陳文參加了中考。成績發榜后,陳文的分數屬于中等稍稍偏上,這在大人們的眼里屬于最不適合讀高中、最適合讀中專的那一類學生。

  陳文的初中班主任,五十歲的老太太劉老師親自登門勸說陳文的父母,讓孩子去讀中專。

  在中專的選擇上,各人看法不一。陳文爸爸想讓兒子去讀洪城警校,陳文媽媽想讓兒子讀稅務學校,而劉老師苦口婆心陳述讀師范專科學校的好處,她甚至愿意親自出面找師專的校長照顧陳文。

  劉老師的執著和對陳文的關愛,打動了陳文的父母,陳文成為了洪城職業技術師范學院1990級的新生。

  陳文9月份入學后,他的父母報名參加援建,于同年11月,與幾十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業技術人員一道,前往了非洲一個小國。

  時間飛快,轉眼一年半。

  1992年元旦,陳文參加了以前初中同學的聚會,同班的張娟也參加了這次聚會。

  后世有句被廣為流傳的話,同學聚會是男女約會的勝地。

  陳文的家,位于距離洪城火車站附近的鐵路后街,街道兩邊遍布六零至七零年代建造的職工宿舍樓,住戶百分之八十是鐵路系統職工和鐵道部下屬科研、建設集團單位的技術人員。

  這條鐵路后街是洪城非常有名的老街,后世洪城經歷若干次老城區拆建,僅有幾條歷史老街保留,這是其中之一。

  張娟家不是鐵路職工。張娟家位于距離洪城數十公里的奉城縣的一個村鎮,張娟父親在家務農,照顧老人。張娟小學階段,張娟母親在洪城鐵路后街租了一個小門面,磨豆腐賣豆漿炸豆泡。

  張娟母親是典型的勤勞婦女,身板硬朗,性格直率。張娟則截然不同。

  幾年下來,不知道是不是平時以豆制品為主食的緣故,張娟出落得愈發的漂亮水靈。整條鐵路后街的人,都知道豆腐西施家的豆腐好吃。

  豆腐西施這個名號,喊的就是張娟,跟她那個膀大腰圓的老娘沒半毛錢關系。

  1987年9月,我們的男主人公陳文從鐵路小學畢業,升入鐵路中學讀初中。

  張娟的母親在繳納了一筆擇校費之后,也把豆腐西施張娟送進了鐵中。好巧不巧的,張娟跟陳文同班。

  豆腐門面,跟陳文的家,分別位于鐵路后街兩側,走路串門過去,五分鐘的步程。

  張娟的生長,比較早。初一的時候已經一米六出頭,身上該有的東西基本都初露規模。

  陳文的生長就很遲了,初二了還沒到一米六,但初三那年突然竄了將近二十公分,一下子一米七幾。

  讀師專的這一年半,陳文的個頭長到了一米七八,整個的身材也寬闊挺拔起來。

  陳文的模樣,90遺傳了他的母親秀美俊俏的基因。在師專期間,陳文就被廣大女生們內定為校草。

  那個年代的學生很單純,師專學生更是單純,校規校紀在頭上壓著,教導主任班主任在身邊盯著,學生們畢業后就立刻為人師表,從外到內的嚴管,使得談戀愛的師專生簡直是稀有動物。

  雖然稀有,但年輕人的身體和心是在成長的,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恰當的環境和時機。

  1992年元旦的一次鐵中老同學聚會,陳文遇到了大半年沒見著的張娟。

  陳文被驚著了,哇塞,這丫頭出落得這么漂亮了!那MM,真大,真挺!罪過罪過,還有半年咱就是老師了,要冷靜,非禮勿視!

  張娟也被陳文給驚了一下,才大半年沒見,這陳文變得跟海報上的明星一樣帥了!這個頭,這模樣,這臉!不行不行,他看到我看他了!好羞人!

  那次聚會,放在后世看來,其實規格很低,既沒有那些尚未誕生的KTV,也沒有那種還沒引進到洪城的自助餐廳,聚會是在大排檔舉行的,飯店的消費對這些學生而言還是有點小貴。

  參加聚會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喝了點酒,陳文喝了三瓶啤酒,這幾乎是他的極限了。聚會結束后,陳文和張娟同路,結伴回家。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