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

第一百一十六章易知單  李東陽的奏疏里面說了什么事情?

  他說了一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縣級財政。

  也就是大明賦稅之中留存的部分。

  而今明代的縣級財政從開國到后來,是處于一個越來越衰弱的情況下的。

  而預備倉就是一個標志。

  洪武年間,幾乎各縣都有預備倉,因府縣大小,分別儲存幾萬石,到幾千石不等的糧食。而到了明中期,幾乎全部荒廢了。

  到了明末朝廷的地方財力根本不足以維持地方的開支。

  水利,道路,賑災等開支,都不足以維持,地方官唯一的辦法,就是想辦法去求富戶出錢。

  而今雖然還沒有這個地步。

  但是已經有苗頭了。

  總體上,都是朝廷對地方財政看得太緊了。

  一般來說,地方上各項開支,都是有成例的。比如說,一個縣之中,在洪武年間,維護水利花費,取一個平均數,就是這個縣留存之中,在水利上的經費。

  這當洪武年間,或者在洪武年間不遠的情況之下,還算可以。

  但是在幾十年之后的現代,已經是一紙空文了。

  而且賦稅也不是都能征收上去的。

  就好像整個宣德年間,宣宗皇帝免去了江南數千萬石的錢糧,而在各地也多多少少都有減免錢糧的事情發生。

  而有一個慣例,就是減免賦稅,一般只減免留存,不減免起運。

  也就是說,比如寧化縣有些困難戶,或天災,或人禍,實在是征收不上賦稅,縣令就上奏請求減免。

  朝廷批復是,減免可以。但是該交上京的錢糧是一分不能少,減免的錢糧要從留存的那一部分之中扣除。

  這其實也有一些道理的。

  如果不這樣做,下面的官員只會變本加厲的拿朝廷的錢糧做自己的人情。

  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幾乎每年的賦稅都是沾血的。

  不竭力督促,誰也收不上稅。

  但是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底層幾乎沒有獨立的財政權。

  縣太爺看似威風凜凜,其實想做什么事情都不行,畢竟縣里面沒有錢,想做一些事情,就要向當地富戶討人情。

  自然只能勸勸學了。斷斷案,催促一下錢糧,其他的事情什么都做不了。

  至于真有什么大災大亂,更是連安堵百姓都做不到。

  李東陽的奏疏之中,前半段是說弊端,在后半部分,就是再說解決辦法了。

  李東陽并沒有說要朝廷多給出留存的比例,想想就知道,除非腦門子被驢踢了,否則不用朱祁鎮否決,戶部,內閣都不會同意的。

  畢竟儒家思想之中,有濃厚的大一統思想,只有加強中樞權力,財力的,絕對沒有減少的。

  所以李東陽在解決辦法之中,壓根沒有說這方面的事情。

  他卻提出一個理清地方財政的辦法。

  他提出了易知單。

  這個易知單,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就是朝廷征收賦稅的時候,留給百姓的單據。

  為了防止胥吏舞弊,欺壓百姓。收上的賦稅清單,都要一式兩分,讓百姓持有一分,辦事的胥吏持一分。

  看起來很簡單。

  畢竟現代人早已習慣了各種票據。到政府辦事更是這個票據,那個票據的,不知道有多少,甚至煩惱極了。

  但是而今這樣做,卻能極大防止胥吏上下其手。

  另外一部分,就是朝廷賦稅征收,全部貼在縣衙外面,令百姓周知。

  這其中就有幾分政務公開的意圖。

  單單是這樣,不過是減輕了胥吏欺瞞百姓的程度,想要改善縣級財政還差了許多。

  之后,就是李東陽將留存部分化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常支,這一般都是固定開支,比如官員的俸祿等等,另一部分就是不常支。

  這個也有兩部分,一部分乃是奏銷。向上面報賬之后,可以直接從起運賦稅之中留下來,另一方面就是結余了。

  因為大明賦稅都是定額,結余的可能并不大,也不會太多的。

  說實話,李東陽對縣級財政的梳理,并不算多高明,但是他做的最驚艷的事情,就是大量的引入表格。

  甚至他在奏疏之中,還有好幾分表格的樣本,比如給百姓看的,易知單樣本,還有朝廷要帖出的每年賦稅征收額度,具體到每一個人。還有縣衙之中各種表格樣本。

  并以寧化縣為例。

  李東陽就從混亂的財政之中,贊出幾百石糧食有數十貫銅錢。

  除此之外,李東陽還特別提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去浮民。

  或者說是去流民。

  李東陽所在的寧化縣,乃是山溝里面的一個小縣,但是人口卻不少,所以寧化縣有一個特產,就是土匪。

  這些土匪大多都是吃不上飯的百姓,只能想辦法鋌而走險,只求一時溫飽。

  所以,李東陽提出請朝廷從寧化遷徙這種沒有產業,混跡在生死線上的百姓,遷徙到夷州去。

  甚至請朝廷,在福建,江西等地都實行這個辦法。

  雖然聽起來很不人道。

  窮人連死在家鄉的權力都沒有了。但卻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因為福建與江西人口太多,土地兼并的狀態,僅次于南北兩京。

  而土匪這種特產,更是數不勝數。

  連大名鼎鼎的王陽明都在江西剿匪,甚至寧王造反的主力軍,就是寧王招撫的土匪,居然有數萬大軍。

  在朱祁鎮登基之前,江西就有人起事,一度聚集到三萬人上下。而在朱祁鎮又有葉留宗轉戰江西,福建。

  這都是根結所在。

  劉定之為什么對李東陽滿意。

  就是李東陽并沒有硬在寧化縣推行一條鞭法。寧化縣不大適合一條鞭法,這個事情,雖然大部分朝臣未必肯定,但是都有所預料的。

  特別是內閣之中大臣,大多都是人精,都是有地方行政經驗,一條鞭法一提出,很多人都有所預料了。

  如果李東陽真要推進,并為一條鞭法叫好。

  李東陽不但不會有事,而且會被朝廷遷升,畢竟而今皇帝正想推進一條鞭法的時候,決計不會在這個時候,給變法潑冷水。

  但是并不意味李東陽就沒有事情了。

  就祈禱李東陽在寧化的事情,不要被人抓住把柄,只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說不定將來就被人翻出來的。

  要知道做官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是一輩子的事情。

  有了污點,哪怕是藏著,也會因為地位越來越高,而藏不住的。

  而今李東陽做的就很好。

  一方面,李東陽雖然沒有直接說,他支持或者反對一條鞭法。但是他從奏折之中,所表露出來的變法的態度,是一般無二的。

  誰也不會將李東陽歸為反對變法一派。

  這個態度先擺出來了。

  而李東陽提出的種種措施。好像是對地方上一些弊端進行改易。一片愛民之心。與陛下的一向政治主張相合。

  而且如果細細思量卻發現。

  其實暗藏玄機。

  大明基層的情況,真的沒有人不知道嗎?

  不是,知道了不能解決,又有什么用,一片混亂的基層,其實也是胥吏政治生態之一。不將情況弄亂了,這些胥吏怎么能上下其手,中飽私囊。

  而今這一套辦法,雖然不出奇,但也完善。只是如果沒有足夠的合格吏員,這個辦法行得通嗎?

  自然是不能的。

  所以,這一件事情就此繞過來了。其實還是回到了皇帝陛下所提出的胥吏改制上面。甚至可以說是暗地里拍皇帝的馬屁。胥吏不改制,百姓就不得安枕。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