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烏斯藏 于謙對李文自然也不會完全放心,他還有別的辦法,保證統一各衛所的想法。消除各地的阻力。
不過這些事情就不在李文面前說了。
于謙說道:“你對烏斯藏了解如何?”
烏斯藏就是西藏,在唐稱吐蕃,在元稱烏斯藏,明代繼承這個稱呼,還有一個別名叫衛藏,不過這,兩個稱呼在余音的不同,在藏文書寫之中,卻是一般無二。又時候也寫作烏思藏。
李文說道:“從西寧到烏斯藏,有五千里之遙,只有元代開辟的驛站,稱青海道,又稱青藏天路,又副道從松潘入川,大多都由西寧而東,下官也接待過很多烏斯藏的使臣高僧。對烏斯藏的情況,倒也熟悉。”
“僅有這一條路嗎?”于謙問道。他在朝廷檔案之中看到的卻不是這樣的。
朝廷進入烏斯藏一共有三條路,一條就是青藏道,還有川藏道,再有就是滇藏道。只是在這個時期主要道路還是青藏道,也就是青海天路。
當然了,你大概會說,好走什么?
這一條路,與后世的青藏鐵路的路線有相當大一部分重合,而這最近屢屢死人的可可西里,就在這一條路附近 后世尚且如此,在古代從這一條路上走,又是多么的艱難。
不是,這一條路不好走,而是其他兩條路更難走。
川藏路,滇藏路都處于剛剛開辟出來,想想就知道,一個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一個是橫斷山脈,雖然大大縮短了一兩千里之多。
但是真要大隊人馬,還是愿意走青藏天路,而不是川藏與滇藏兩條路。
川藏滇藏兩條路真正興起,卻是在蒙古進入青海的確,遮斷青藏路之后,才作為替補路線,才一慢慢的興起的。
只是眼前的李文只能看見西寧這一片,自然不能查閱大明的檔案,也不知道有這兩條路的存在。
李文想了想說道:“除卻從青藏路還可以向西通過關西七衛,進入西域之外,我也沒有聽過其他道路了。”
于謙對這一條路也是很熟悉的。這倒不是從朝廷文檔之中發現的,而是從史書之中發現的。沒錯這一條路,就是絲綢之路的一條輔道。當然了,這個時候還不樣叫,但是這一條通西域的道路,于謙卻是知道的。不僅僅于謙知道,朱祁鎮在決策之中,就已經將這一條路算進去了。
這也是朱祁鎮要與瓦刺間接通商的前提條件。
不過,關于這一條路的詳細情況他不大清楚,朱祁鎮也不大清楚,只是知道有這一條路而已,畢竟朝廷出使西域,從來是走嘉峪關一帶。
說道:“如此一來,蒙古人是可以通過關西七衛來到西寧的。”
李文說道:“是可以,但是大人不必擔心。這一條路,沙漠遍地,實在難行,除非萬不得已,他們不會從這一條路來青海的。這一條路雖然是古道,但是如今黃沙漫道,很多時候都要在沙漠之中行走,已經半廢了。”
“要不了多少年,估計完全不能走了。”
于謙卻不在意。
他其實對朝廷通過瓦刺貿易的方式得到馬匹,并不是太贊同。在京師看到是戰馬的極度短缺。
甚至有一些補給不上的感覺。
與瓦刺的幾次大戰,將大明戰馬資源透支了不知道多少。
而今大明京營邊軍的騎兵,完全是朱祁鎮在幾年休養生息之中,一點點積攢起來的。
但是如果戰爭以現在的頻率,每一年都打上一兩戰的話,大明戰馬資源遲早消耗殆盡。
故而,朱祁鎮為了戰馬,幾乎到了不折手段的地步。
但是于謙到了西北才發現,其實大明馬政是大有可為的。
大明不是宋朝,宋朝是缺了養馬之地,即便如此,宋朝得了河湟之地后,戰馬的緊缺,也是大大減緩了。
而大明本身就有養馬地,只是經營不善而已。
茶法改易之后,于謙就將工作重心放在經營西北上面,而馬政與屯耕,是于謙的工作重心,他有信心在一兩年之后,供給朝廷足夠的戰馬。
但是皇帝既然有這個意思,于謙自然要應付一二。雖然上司做的決斷或許并不聰明,但是下屬也不能當面打臉不是?
既然西域道還在,就等于于謙已經辦事了,至于瓦刺的人能不能通過西域道艱難的跋涉來到西寧,這關我于謙什么事情?
于謙點點頭說道:“那烏斯藏的內情,你知道多少?”
李文說道:“烏斯藏太遠,其中內情,下官也不大了解,不過朝廷從本朝開國之初,就以對烏斯藏多封眾建,封烏斯藏八王,其中就以闡化王為首,只是這幾十年來,闡化王一脈,并不太平。以下官的看法,估計烏斯藏要亂上一陣子,闡化王一脈,前景不大好。”
于謙聽了微微皺眉,這就是于謙不來西寧,就聽不到的情況。
朝廷在藏區分封了八個王爵,分別是三大法王,已經闡化王,善贊王,輔教王,護教王,闡教王。
其中三大法王,都是高僧,雖然影響力很大,但是真正掌控烏斯藏的就是闡化王朗氏家族。
帕竹朗氏族算起來歷史悠久。
據說乃是帕竹朗氏家族是藏族神話傳說之中,賽瓊扎的后代。藏族神話之中,天地之處,有地,火,風,水,空聚集成的一個大卵,大卵生出了。桑潑崩梅,桑波崩梅第傳下三代,這三代都是神,到了第三代神的首領第三子傳下了人間世系。而據說這為神靈總共有三十五個兒子,每一個兒子都是以神靈的女兒所生,所以他們的兒子的名字之中都有母姓。
賽瓊扎的瓊,譯作漢語就是大鵬鳥。
所以朗氏就能托稱神靈,統治烏斯藏了。
當然了,這些鬼神之言,自然不足取信,但是朗氏家族卻很悠久,據說他家在唐與吐蕃戰爭之中,就嶄露頭角,但是實際這一部分也不能算是信史的。
但是在南宋時期,郎家就已經是烏斯藏的地方豪強,這是毋庸置疑的。在元代,郎家抓住了歷史機遇,在元代進入烏斯藏的時候,依附元朝,成為元朝所封的烏斯藏地區十三萬戶之一。
在此之前朗氏是沒有領地的。
再往后,朗氏在歷史也有興衰,一度大權中落,但是在絳曲堅贊的統治之下,痛定思痛,改革新政,形成了朗氏家族的特別的制度,讓朗氏家族在藏區的統治更加穩固。
絳曲堅贊也為朗氏定下法度。
乃是政教合一制度,佛教在西藏影響根深蒂固,而朗氏家族的興起,也是借助佛教的力量,具體來說是,噶舉派藏傳佛教,而郎氏家族也是世代擔任薩丹替寺的座主。
絳曲堅贊規定,第一條,座主與第悉,必須由朗氏家族出身的人擔任。
其中法王做整個烏斯藏最高領袖,主管佛法,平日不處理政務,唯有在第悉處理不了,或者與其他家族發生矛盾之后,才出面調解。
而第悉,也是絳曲堅贊才開始有的,在藏語之中就是執掌烏斯藏的人。也就是主管所有凡俗事務的人。
也就是大明所封的闡化王。
第二條,第悉必須是出家人,不得于婦人廝混。
第三條,朗氏每一代人留一個子嗣在家繁衍子孫,而第悉與座主則從這些子嗣之中挑選出來。
這種法王與第悉雙頭政治,穩定了朗氏的權威。在這樣的制度之下,他的繼承人也是侄子統一了烏斯藏,并獲得朱元璋的冊封,穩定了朗氏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