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

第七十九章北京的工業體系  隨著報紙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天理報的分量也越來越重了。

  朱祁鎮對吳與弼評價為白衣御史,也越發真實。

  只是而今這為白衣御史也越發頭疼。

  他不是為了報紙發展不好而頭疼,而是為報紙發展太好而頭疼。

  無他,明報的開支由朝廷開支,少府與戶部兩部分擔,每年戶部做年度預算的時候,是要給明報一兩萬兩銀子,再加上少府的隱形補貼,比如印刷費用,紙張費用等等。

  也就是對于明報主筆來說,他每年要做的僅僅是確定報紙內容,其余的都不用多操心。

  但是天理報就不一樣了。

  天理報作為大明第二大報。雖然發行數量不如明報,但是也在北方擴散開來了,加以時日未必不比明報差。

  只是擴張越大,花錢也就越多了。

  朱祁鎮給吳與弼的那些錢就刷刷的花光了。

  雖然吳與弼一個勁的壓縮成本,但是依然做不到收支平衡。

  這就是吳與弼最為頭疼的事情。

  不是不能化緣。

  其實而今京師十幾份報紙,那一家后面沒有一個金主。就好像吳與弼的天理報,就有江西士紳,廣東士紳,還有山西陜西士紳的支持等等。

  只是這種支持并不能無窮無盡的。

  這也是吳與弼的日常煩惱了,只是覺得越來越難以熬過去了。

  這個時候,下面人將冼景的拜帖送上來,上面還有陳獻章的書信。

  吳與弼見自己的弟子來信,隨口吩咐道:“請他進來。”

  隨即就開始看信了。

  吳與弼本來以為冼景不過是來送信的。但是打開之后,卻發現陳獻章將冼景的事情說了,隨即讓吳與弼陷入長考之中。

  他似乎看見朱祁鎮政策之中一條無形的線索。

  畢竟,吳與弼在北京也有一兩年,不能不被北京的氣質給感染。

  北京的氣質是什么?

  首先是政治中心的氣質,似乎每一個百姓都能對國家大事侃侃而談。其次就是工業的氣質。

  當然了,這種氣質,吳與弼未必能夠準確的概括。

  但是少府這個龐然大物,已經圍繞著北京城建立很多大大小小的工廠,北京百萬百姓之中,有很多人都是在工廠上班的。

  這個時代,整個世界,估計沒有一個工業化的城市,但是如果說有一座最接近工業化的城市,那就是北京無疑了。

  以北京為中,

  加上遵化,天津等府縣,承載少府絕大多數工廠,從大的說,遵化鐵廠,兵工廠,以天津為中心造船業,還有造馬車的行業,其實這都可以規劃為木材加工業。

  因為東北的木材都是從海路放排到天津的,在天津進行初步處理,有一些送到各地,有些就直接造成了船只,與馬車家具什么的。

  特別是木制軌道更是吃下了大量的木材。

  說有的,比如造紙業,印刷業,還有一些谷物脫殼加工之類。

  畢竟大明最大糧倉在這里,北京與天津的糧倉加起來有二千多萬石,為了便于儲存,都是帶殼的谷物。

  每年賣出去都要脫殼才能食用了。

  當然了,這些產業有些并不是因為朱祁鎮才發展出來的,只是朱祁鎮引入了工業化分工,效率更高,產出的物產更多,影響也更大。

  即便有少府這樣的巨無霸,壓制了很多商人的產業,但是依然有很多小商人發展起來了。特別是在北京附近。

  無他,在北京附近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北京早已沒有胥吏了。

  當然了,并不是說用吏員換了胥吏之后,就一下子變得清明起來了,但是這些吏員大多有出路有盼頭,有條條框框的紀律。

  比胥吏好上太多了。

  甚至可以說,有這些吏員的存在。北京城一年才能收十萬兩上下的賦稅,當然了,并不說北京城只能收這些稅,而是順天府只能截留這些稅款。

  畢竟順天府在戶部眼皮地下,真有大額賦稅,戶部恨不得納入他們管轄之中,就好像清代崇文門關稅,就是戶部掌管,可沒有順天府什么事情。

  吳與弼不是那一種食古不化的人。

  甚至可以說,每一個稱為大儒的人,大多都不是那種食古不化的人。

  無他,一項思想一個本事,真正領悟了,精通了,反而不會拘泥于原本的條條框框的。儒家本身就是治事之學。秉承大義不變,很多地方都可以動。

  真正覺得某人所言,乃是金科玉律,一點也動不得,反而是那一種一瓶不滿,半瓶晃蕩的人。

  無他,非如此,不能證明自己的是正確的。

  冼景有計劃,卻讓吳與弼想明白很多事情。他比陳獻章所想更遠一點。

  如果說,陳獻章僅僅是想通過這一件事情來窺探皇帝的用意,而吳與弼已經揣測出幾分皇帝想要做的事情。

  “只是,這樣的事情真的好嗎?”吳與弼心中暗道。

  吳與弼不得不承認,這個模式其實有好處的,能養更多的人。能達到了朱祁鎮所提倡的養民的目標。

  大明百萬級別以上的城市,有三個,北京,南京,蘇州。

  在吳與弼看來很快就有四個了。

  那就是天津。

  正是因為天津木材加工業,才讓這一個年輕的城市,迅速擴張發展起來,再加上天津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入京門戶,更加速了這一點。

  吳與弼秉承一種樸素的經濟觀念,他知道北京這種繁華,是建立在制造的各種東西,都能賣出的情況之下。

  但是誰能保證這些東西都能賣出去?

  如果地里種出來的糧食,如果賣不出去,農家能夠自己吃,但是如果制造出來的東西賣不去去,那是要出大問題的。

  比起農業社會,這種模式太過不穩定了。

  如果僅僅局限于北京,或許還行。但是如果推行全國。大明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如果賣不出去東西,這些依附這些產業而生的百姓,又如何生存?

  這些觀念,吳與弼沒有細想,但是僅僅從他估計來看,這其實不可持續的。

  在吳與弼內心之中,其實有兩點并沒有考慮進去,第一是世界之大,在吳與弼內心中已知世界,在他看來的世界不過是大明再加上周圍藩屬國而已。

  至于太遠的地方,不過是蠻夷之地,有沒有都一樣。

  另外一個是科技發展。

  這是吳與弼從來沒有過的概念。

  但是基本如此,吳與弼的觀點不能說錯。工業品總有一天會飽和的,唯一錯的是,吳與弼看來這一天很快就能到來。

  但實際上,再過千把年也未必能達到。

  吳與弼思量很久,終于暗道:“或許是我想錯了,總要看看,陛下是不是這樣想的。”

  吳與弼長考結束,卻見冼景已經等在哪里很長時間了。

  恭恭敬敬的垂手而立,并沒有一絲不耐煩的意思。

  吳與弼對冼景印象好上一點,說道:“坐吧。”每一個老師都喜歡有禮貌的學生。古今如一。

  冼景行禮之后坐下。

  吳與弼說道:“白沙所言,我已經知道了。你來的很不巧,白沙的幾位好友,大多出京了。他給你寫的書信,也沒有用了。”

  冼景大吃一驚,說道:“夫子,這”

  吳與弼說道:“無妨,我還是有幾分薄面的,能給你找一兩條路子,只是這路子能不能成就不好說了。要看你的本事了。”

  冼景說道:“寫夫子指點,弟子感激不盡,愿意奉上白銀千兩,供先生沐浴之資。”

  吳與弼皺眉說道:“我是為了陳獻章,何用這些阿堵物?”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