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章 齋飯

  幼菫嘆道,“媽媽也說過,當初提出我來庵堂守孝的便是大夫人,如今她又怎會松口讓我回去?”

  青枝忿忿道,“大夫人她是嫉恨小姐奪了程家老夫人的寵愛,老夫人去世前可是把她庫里大半的東西都留給小姐的。”

  張媽媽哼了聲,恨恨道,“這只是其一,她是將老夫人的死推到了小姐身上,說是小姐克死了老夫人,害得大老爺和二老爺不得不回家丁憂三年。大夫人怕是想讓小姐一輩子呆在這庵里。”

  幼菫道,“怕是這樣。我是被程家送來的,自也得程家接我回去才行。我們想要離開靜慈庵,需得徐徐圖之,要找個幫手才是。”

  待午睡醒來,青枝便進來道慧明師太過來了,一直在廳堂等著。幼菫大體猜到她所為何來。

  慧明師太是靜慈庵的主持,四十多歲年紀,眉眼平和,穿著一身半舊的僧袍,這是師太最體面的一件僧袍了。這兩年來幼菫就沒見師太和庵里其他的尼姑換過新僧袍,有的僧袍上都是補丁摞補丁了。

  見幼菫過來,忙起身施禮道,“打擾施主了。”

  幼菫還了禮,明知故問,“不知師太前來所為何事?”

  慧明師太欲言又止,“貧尼特來感謝施主所贈豆腐,豆腐甚是鮮美。”

  她不直言,幼菫也不著急,跟她打著太極,“師太不要客氣,只是一點小小心意。兩年來承蒙師太照拂,幼菫方得平安,幼菫感激不盡。”

  慧明師太連忙道,“不敢不敢,程府每月都會送來供奉,這些都是庵里應當做的本分。”

  幼菫明白,程府的每月的供奉對靜慈庵來說是項大收入了。靜慈庵雖和崇明寺離得不遠,卻香火冷清鮮少有人來,比起香火鼎盛的崇明寺,實在慘淡,度日艱難。

  “雖是本分,但不是每個都能將這本分做好。師太有慈悲心,是幼菫之幸。”幼菫道,“師太有何事直說便是。”慧明師太人還是不錯的,若是運氣不好碰上那種奸詐貪婪的,幼菫的日子估計還得更苦逼一些。

  慧明師太遲疑道,“施主制作豆腐的方技可否指點庵里的弟子一二?庵里弟子做的豆腐粗糙澀口,施主做的豆腐竟絲毫不帶澀味,也嫩滑可口許多。”

  幼菫爽快道,“明日做豆腐時讓青枝過去便是。”

  慧明師太愕然,自己此次厚顏前來本不敢抱太大希望,也想著或許還要被張媽媽數落一番。可是沒想到幼菫竟這般容易便答應了,連猶豫都不曾猶豫一下,一時激動得竟有些手足無措起來。起來又俯身施了一禮,“多謝施主慈悲,這方技庵里必定保守秘密,不會傳了出去。”

  幼菫笑笑,“師太別說漏了是我做的就好,璞玉無罪,懷玉其罪。”

  慧明師太連連是,“貧尼必不會將施主置于險地。”

  幼菫送走了有些激動的慧明師太。

  慧明師太能不激動么?各寺廟庵堂皆有自己的專長,或求子靈驗,或求姻緣靈驗,或祈福保平安,或有古碑或有名佛,就像崇明寺,就是祈福保平安靈驗,且有諸多古碑,寺內古樹林立。而靜慈庵卻沒有任何專長,只有誰家有犯了錯的女子,才會想起這座庵堂,把人送過來養著。這種名聲讓慧明師太很是憋屈,卻也無計可施,庵里上下幾十個尼姑總得活下去。如今好了,有了這獨一份的豆腐,便到了靜慈庵揚名的時候了。慧明師太想著光明的前景,不禁笑了起來。

  幼菫回房,想了想,又寫了東坡豆腐,豆腐腦,還有甜咸豆花的做法,讓青枝明日一并交給慧明師太。送佛送上西嘛。

  交好慧明師太算是第一步。

  -------------------------------------

  初春時節,乍暖還寒。

  小青山腳,有群尼姑在向過往路人布施齋飯,都是一小碗一小碗的各樣豆腐素齋,熱騰騰的冒著熱氣。

  有的人擺手離去,靜慈庵的齋菜寡淡難吃,也是有些聲明在外了。

  也有那耐不住春風寒意,想來碗熱乎飯暖暖身子的,便接過一碗來。他的同伴笑他,“這有啥好吃的,忍忍去前面崇明寺再吃吧,崇明寺的素齋可是一絕。”

  那人猶豫了下,聞著味道濃香,忍不住吃了起來。剛吃了一口,不禁面露驚詫,將剩下的風卷殘云般吃完了。舔著臉問布施的尼姑,“可否再來一碗?”

  尼姑便將另一種齋飯遞給他,那人又是一掃而光,直呼鮮美。

  同伴嗤笑,他也不惱,跟尼姑討了一碗端給他,“你嘗嘗便是。”

  同伴接過齋飯,吃了一口,“咦?這豆腐竟這般嫩滑好吃,絲毫不澀口,比崇明寺的竟好過很多。”

  有人開了頭,便越來越多的路人聚了過來。

  尼姑們將各二十份的齋飯布施完,便收拾了碗筷要離去。有那沒領到齋飯的,便連連遺憾跺腳。

  尼姑們矜持道,“過幾日便是二月二龍抬頭,靜慈庵這幾日都會下山布施,以祈一年風調雨順。”

  有那沒吃到的便說明日早點來候著,嘗嘗這不一樣的豆腐到底是啥滋味。也有那吃過的,想再來嘗嘗其他的齋飯味道如何。

  不出幾日,靜慈庵齋飯好吃的名聲便傳播開了。每日到山上品嘗齋飯的人絡繹不絕。

  慧明師太也頗有幾分智慧,靜慈庵乃清修禮佛之地,每日只供各式齋飯二十份。

  每日便多很多人乘興而來,失望而歸。

  有人想出銀子買靜慈庵的豆腐,慧明師太給的答復是:靜慈庵弟子每日要誦經禮佛,無多余心力做豆腐,每日豆腐只夠做齋飯用。

  這讓靜慈庵更添了幾分高深威嚴。有人為了吃到齋飯,晚上在庵里住了下來。這是這院子就那么幾個,也是要等的。

  慧明師太和庵里眾尼姑們在經歷了多年的憋屈之后,很是揚眉吐氣了一把,眾人走路不覺腰板更硬挺了。

  幼菫這邊的生活水準一下子提高了許多,庵里的尼姑待她們也是前所未有的熱情。每頓的齋飯數量和質量明顯提高,張媽媽和青枝也不必每日自己做飯添菜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