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七十三章 當為諸夏

  浩浩學宮殿,雄雄丈夫心。

  宮殿之中,眾人估計根本不會想到,有一天會聽一不滿十歲的少年論道天下。

  黑衣玄鳥,如有其神。

  趙政的聲音絲毫不顯稚氣,反而威勢盡露。

  “知實況而定策,曉百姓而謀國。”

  “雖小子不言,諸公皆知,當今之世,分久必合。”

  趙政看著眾人。

  這些人之中有著名動天下的學者,有著不出世的隱士,有著諸國的細作。

  亦有著自己的父親。

  可他有一句話早已不吐不快。

  “天下人等不了太久了。”

  “大秦一統,不遠矣。”

  趙政的每一字的拉的很長,像是說著一個必然實現的承諾。

  少年的聲音回蕩在整個宮殿之中。

  韓非看著高臺之上的趙政,胸腹起伏越來越大。

  “王……王孫,何……何以如……如此篤定?”

  韓非這一刻絲毫的不顧及自己的口疾了,他高聲問道。

  趙政沒有取笑韓非之口疾。

  他靜靜的看著眼前的這個人,緩緩從高臺之上走到了韓非的面前。

  趙政看著韓非的雙目慎重地回道:

  “因為,政想終結這亂世。”

  沒有什么霸氣的語態,可那桀驁不馴已經在平淡之中演繹出來。

  不因為別的,只是因為我想。

  我想終結亂世,所以必然是秦國終結亂世。

  最霸氣的宣言不過如此。

  趙政笑了笑,看著韓非問道:

  “以先生觀之,如何?”

  如何?

  韓非如失其神,趙政說的是他一直想做而不能做的。

  “大~~大志!”

  韓非的身世與趙政的身世很像,同樣是流離在外的質子的遺腹子。

  韓非一心想于韓國謀大事,可卻不能得。

  但是眼前的王孫趙政卻如此說出這驚世之志。

  如飲清水。

  韓非失神了。

  在韓非失神之際,李斯緩緩開口了。

  “王孫若王,取何法以治國?”

  這位秦國未來的肱骨之臣,注視著眼前的黑衣少年。

  李斯是有大志的人。

  自少年之時,他便以為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

  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所以他當行大志,立大業。

  而眼前的少年則是行大志的關鍵。

  四海之內,唯有秦可卷大勢。

  趙政轉過身來,那端莊至極的黑色長衣,衣擺輕動。

  他看向了李斯,李斯此時已然三十四歲,頗顯老成。

  “敢問先生姓名?”

  “儒家,李斯!”

  李斯恭敬一拜道。

  “見過李斯先生!”

  趙政回禮道。

  “若吾為王?”

  趙政笑了笑后,閉上了雙眼,深深吸了口氣。

  他伸開雙手朝上,似博攬天下于胸。

  “若吾為王,當取天下之才以治天下,廢分封,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量同度。”

  “若吾為王,當立科舉,收四海之才入吾囊中。”

  “若吾為王,當立學宮,教化天下成人人如龍之大世。”

  “若吾為王,當謹科研,通商法,藏富于民。”

  “若吾為王,當除游俠,滅悍匪,還天下布衣以寧靜。”

  “若吾為王,當北擊匈奴,南爭百越,西掃月氏,莫不威伏!”

  “若吾為王,當內圣外王,凡天下之土,獨尊以諸夏。”

  趙政聲音振聾發聵,每一句都似乎砸在眾人心上。

  話語如潮,陣陣浪涌。

  李斯都愣住了。

  盡管眼前的少年,顯得極其的成熟,可李斯真的沒有想過他會真的仔細的想過這個問題。

  要知道按照他得到的消息,這位少年從趙國回到秦國不過兩月的時間。

  兩個月的時間!

  難道這世間真的有天生的王?

  “王孫,大志者。”

  “望有機會與王孫同實踐此等大志!”

  李斯似乎遇到知己拜道。

  而他的心中依然下定了決定。

  有君如此,不能輔之,甚憾!

  趙政看著眼前人,冥冥之中他有一種直覺,這個叫做李斯的人很快會和他再見面的。

  “王孫欲除吾墨家?”

  此時,居士宮中的墨家之人站起身來。

  墨家自墨翟死后,大衰。

  尤其是秦國嚴以律法,所以秦墨更為弱勢。

  趙政轉身輕聲問道:

  “政,只欲除游俠與悍匪,墨家莫非是二者之一?”

  “悍匪可解,游俠何罪?”

  趙政抬頭望了望那雕以龍鳳之柱,一字一頓道:

  “俠,以武犯禁。”

  “政之臣民,只有政可以殺之。”

  “若是旁人殺之,可看看政長劍利否!”

  “汝可有異?”

  趙政手握劍柄,靜靜的看著那位墨家子弟。

  煌煌之勢,長劍當出。

  秦墨子弟,一時間如肩擔山。

  他嘴角抽動了一下,然后低首道:“無異!”

  趙政將手從劍柄之上,放了下來。

  “吾見汝,便知秦律之效甚好。”

  然后他有嘆息道:

  “卻唯恐墨家失人,亡于史冊。”

  那人仍舊兩股戰戰,他不解道:“王孫既然惋惜墨家,何故絕以游俠?”

  趙政笑了笑道:

  “墨家之學,自有其意,可原則之事半點不可容之。”

  “墨家若興,當學人道變之。”

  此時,許久不言的荀夫子緩緩開口道:

  “王孫何以視之儒家?”

  趙政再次轉身看向這位稷下學宮名揚天下的祭酒夫子。

  他輕輕一拜,以示其禮道:

  “仁義當有,法度當嚴。”

  荀子皺了皺眉頭道:

  “以法為主?”

  趙政笑了笑,反問道:

  “君子何故枉法?”

  這是在問如果君子不枉法,哪怕什么以法為主呢?

  荀子再次皺了皺眉,回道:

  “人有仁義。”

  荀子這是在說:自古都不缺以仁義二字枉法之人。

  趙政再問:

  “仁義為何?法度為何?”

  荀子看了看眼前少年。

  仁義與法度按其所言皆為平衡天下之利,如果出于一源,何故相悖。

  眼前少年這是在說,不相悖的話,哪里會有因仁義而枉法者。

  “吾明白了!”

  荀子閉上了雙目,輕輕吐出了這一句話。、

  趙政聞聲再拜道:

  “非是不立儒,儒道若興,天下之人當人人如龍,反之天下若人人如龍,則儒道當興。”

  “夫子,此天下之人可有人人如龍?”

  趙政笑著看著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夫子。

  “未有!”

  荀子搖了搖頭。

  趙政笑容更勝。

  他走上了高臺,拱手朝著眾人慎重一拜。

  “今日論道,當為諸夏人人如龍。”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