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零二章:北方的宣府

  宣府大同一帶。

  年末時節的大明北境已經很冷了,但是比起往年的情況,今年還算好一點——

  因為皇帝下令,給戍守國門的士卒分發了新的棉衣!

  在大明的衛所制度下,很多方面的支出,是需要當地衛所自己出的。

  因為衛所士兵是“半兵半屯”的,衛所本身是有收入的,所以節儉的太祖高皇帝也很少給他們發工資。

  你家里有田地,怎么能再問朝廷要錢呢?!

  基于明初這種制度,朱太祖曾經非常驕傲的喊出,“朕養兵百萬,不費國家一錢!”

  當然,歷史發展到現在,這種自給自足的軍隊模式也遭到了破壞。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會保持原來的模樣,一心一意的按照朱太祖定下的規矩走。

  特別是隨著衛所制度的崩壞,士兵手里的田地要么被上官和當地豪強占領,要么就是因為繁衍后代過多,被分割的一點不剩。

  于是戍邊士卒的生活水平也跟著降低,還得時時盯著對面的惡鄰居,生怕他又跑過來,搶奪自己手里面本就不多的口糧。

  越靠近邊境,這種擔憂的心態更明顯。

  而對此前的宣府大同等地來說,這種問題是不明顯的。

  因為出了他們這兒往北,大明還有很多地盤和衛所,蒙古人的弓箭無法直接射到家門口。

  可由于宣德時期實行了戰略收縮策略,廢掉了不少更北邊的衛所,讓大同等地慢慢的成為了邊關。

  所以等到正統十四年,大同的士卒們可以見識到“叫門天子”的絕代風華。

  景泰初年,邊疆士卒的待遇也不太行。

  因為窮,一直沒有改變過。

  好在今年財政困境稍微緩解,商稅給國庫氪了一大筆金,朱見濟在玻璃產量有些提高后,也的確給徐永寧補全了體面,給了南京三家權貴的代理權,順便讓他們狠狠出了筆錢。

  種種搜刮,然后在東宮計算機們努力的核算分配下,轉變成為各種物資,被運來邊關。

  方瑛作為當世名將,人品還是有所保證的,再加上皇帝派遣了太監監軍盯著,還有東宮最新一批的會計隨同而來調度,讓這批物資最大可能的發放到底下士卒手里。

  有錢,

  有糧,

  有棉衣。

  雖然過了年可能就要打仗了,但士卒們還是覺得很滿足。

  “阿剌知院有回信了?”

  方瑛和宣府巡撫李秉在大堂里對坐,商議著開春之后應該要做的各種事項,等聽到來人傳報后,驚喜的站了起來。

  李秉也非常吃驚,隨即感嘆道,“沒想到瓦剌之中果然出現了如此巨大的裂痕,竟然使得阿剌知院這等人物也反對也先了。”

  他本是反對景泰六年開邊出擊瓦剌的,因為土木堡之后,大明邊關殘破,急需恢復。

  自景泰三年巡撫宣府以來,李秉就開啟了嘴炮模式,瘋狂彈劾當地貪贓枉法的人物,又招收流民過來開墾田地,將破敗的宣府迅速的整頓一番。

  可以說,景泰朝的大明國勢恢復,都離不開這種踏實能干的官員。

  也正是因為從中央到地方,都有這種實干派的官員存在,大明才能走出“建國不到百年,國都就被圍了”的陰影。

  可惜實干派和清流黨終究合不來。

  軒輗的名聲被人宣揚成一個固執己見的老犟驢,王文被罵刻薄,李秉也是被排擠到宣府的。

  他為了宣府花費了好幾年心血了。

  舍不得才有所成效,就急哄哄的出去打仗,把積蓄數年的人跟物都一波撒出去。

  太上皇前車之鑒呢!

  不過方瑛到后,拿出了太子交付的各種新東西,算給李秉吃顆定心丸。

  作為一名實干派的官吏,又在邊境待了兩三年,李秉是能看出望遠鏡和長弓對于戰時的增幅作用的。

  唯一的不好之處,就是東西剛剛研發出來,沒能大規模的配給軍隊,只能省著用。

  而除了以上兩種,充足的火銃、糧草還有棉衣的到來,讓李秉最后踏實下來。

  方瑛更是跟他說過,太上皇親征中的亂命頻出的情形,不會再發生,來之前太子殿下就跟他說過了,這一場仗要把大明的威風和膽氣都打回來,所以給予了自己很大的指揮權。

  沒看到那些監軍和會計們都很服從自己嗎?

  顯然是在出差之前,就被小太子叫過去敲打過了的。

  李秉對此半信半疑,心想上位者能這么說,但京城里的大官們能這么做嗎?

  但他還是支持起了方瑛的工作,配合他做好出征前的準備。

  “有了這個家伙的接應,對付也先,咱們就多了兩成勝算!”

  方瑛將情報看了又看,老懷寬慰。

  倒不是說阿剌知院能起到多厲害的作用,但打仗嘛,要追求高勝率和低損耗。

  畢竟在此之前,朝廷已經做了不少準備。

  如果都這時候了,方瑛這種多年名將還顧忌徘徊,非得弄什么陰謀詭計才能打勝仗,那朱見濟也不會派他過來了。

  方瑛雖說多年征戰于南方,但打仗的經驗有,身邊還有郭震、過興這種鎮守邊關多年的老將輔佐,也不怵瓦剌。

  所以阿剌知院這個家伙能不能被大明拉攏,并非重要的事。

  成,則錦上添花。

  不成,也沒有什么。

  方瑛只是根據皇太子收集來的情報,自己又在宣府駐守多日后,嘗試著向對方伸出了橄欖枝。

  阿剌知院是瓦剌中有名的議和派,也是也先起初的心腹。

  他對也先算是盡忠了,跟著人一塊擊大明敗脫脫不花,還支持后者自稱大汗,追殺黃金家族的子孫。

  最后一樣行為放在草原上,已經是違背了政治正確,讓阿剌知院的名聲跟著也先一塊爛掉了,算是自己斷掉了退路。

  不過阿剌知院此人的心思頗為活躍,不死守黃金家族這個落后的招牌,認為草原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是可以換人做大汗的。

  也先稱汗重建大元后,阿剌知院以為自己勞苦功高還忠心,肯定會有一個顯赫的職位等著干。

  結果他想當的太師沒當成,被也先轉手交給了次子。

  這種不厚道的剝削行為讓阿剌知院這個勤懇的打手心生怨恨,也先察覺到了這一點,然后為了鎮住這名老部下——

  他毒殺了阿剌知院的兩個兒子。

  好了,

  這關系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也先膨脹后的一波騷操作讓阿剌知院跟他徹底撕破臉面,然后在大明方面暗搓搓的撬墻角下,決定投奔新老板——

  要問這個聯系路子怎么來的?

  石彪當初在大同那邊做倒爺積攢創業基金,生意做的風生水起。

  如今人雖然沒了,但路子是被朱見濟派過來的錦衣衛們接手了的,仍然和瓦剌那邊勾勾搭搭,用一些糧食和落后兵器釣著魚,連阿剌知院都上鉤了。

  所以說邊境倒爺這種勾當,

  石彪做,不行。

  太子做,可以!

  朱見濟毫不猶豫的給阿剌知院開各種空頭支票,比如說擊垮也先勢力后,支持阿剌知院當新的蒙古大汗,并且開放邊境貿易,讓草原人民也能呼吸到來自文明國度的香甜空氣等等。

  但目前被阿剌知院部落占據的開平衛必須歸還大明。

  阿剌知院對此搖擺不定。

  知道今天才傳回消息,同意了來自大明的交易。

  他已經無法忍受也先了,也先對于遲遲不肯將權力上交給自己都阿剌知院也越來越不滿,有意再殺后者其他的兒子祭天。

  不過是一個開平衛而已,

  等到他頂替也先成為新大汗,會有更好的領地繁衍他的部落。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