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零九章:紡紗機出現了

  “去歲考成法一出,的確罷免了不少庸官,可之后又出現了空缺無人的問題……”

  “京城尚且如此,那別的地方豈不是會更嚴重?”

  “吏部尚書一心為國,但還是要考慮周全一些的。”

  江淵一張他那利索的嘴皮子,說的頭頭是道。

  陳循也附和道,“不錯,若是大索官吏,朝野動蕩,亦非好事……”

  “這的確需要考慮。”朱見濟點頭,打斷了陳循的話。

  “既然如此,那就依照太祖慣例,三途并用,就地招收能吏來取代附近庸碌之官,若是有知情者,也可以直接去尋地方按察使或都察院揭行賞。”

  “王尚書,胡尚書,等會你們自去堂中,將這個消息發出去,讓那些積年老吏來吏部報道。”

  “準太子所奏!”景泰帝揮手,王文和胡瀅領旨。

  隨后他又看著陳江二人感嘆道,“幸好有二位學士老成謀國,提出了這一點,不然等問題出來了,但是讓朝廷措手不及。”

  “當然,太子能找出辦法,面面俱到,也是有功勞的!”

  我明明不想這樣的。

  陳循吶吶。

  王文在一旁歪嘴冷笑。

  高谷更是圍觀熱鬧,支持小太子的查漏補缺。

  所謂“三途并用”,指的是科舉、歲貢和舉薦三種任官方法,曾經為明初解決管理人才缺失問題做出過重要貢獻。

  只是后面科舉地位上升,另外兩種方法才逐漸被人忽略。

  畢竟官位就這么多,每隔幾年就有大批做題家出現,這群蘿卜擠過考場上的千軍萬馬,更容易占到土坑。

  久而久之,科舉當官一途獨大,讓不少吏員和貢生無法升級為官老爺,由此引發了聯動——

  貢生回老家成為鄉紳,而吏員盤踞地方長久不來吏部報道,放棄了排隊當官的希望,促進了地方頑固勢力的增長。

  朱見濟并不喜歡這種事情。

  本來想著慢慢修改,在皇權擴張下鄉,搭建起一個新的管理層面后再去提拔人才的,但陳循既然說了,他當然得通過。

  他是好老板嘛!

  如果坑位還是少……他這不是允許當地為吏者收集資料去舉報了嗎?

  你把蘿卜拔出來了,那這個坑就是你的!

  “另外衛所之處也可以用上此法,擢升軍戶中有功誠實者,去大寧等地為吏,三年期滿則由吏部考核,通過便可成為代官,代官亦是三年考核一次,合格者則可轉為正式官。”

  朱見濟順著話繼續說,從制度上解決了邊關建設的人才問題。

  大明朝的官老爺們不少,但吏員相對要更多!

  如果有一成年輕有拼搏精神的人肯響應這個號召,那何愁邊關不興?

  “馬伴伴,去織布廠那邊說一聲,招募一些熟練工,孤要把他們派到宣府大同那邊去,設立分廠。”

  回到東宮,朱見濟才下羊車,就提著腰帶吩咐馬沖。

  “另外再挑選合格會計,一起跟去北邊,替孤算賬做事!”

  “遵命!”

  馬沖立立刻應下,然后服侍著小太子進宮歇息。

  此時的咸陽宮已經非常熱鬧了——

  左邊一排的房間充當小教室,用來制造計算姬,右邊一排房間則是秘書處,由馬沖做秘書長,領導著其他機靈的宦官宮女,為小太子處理日常各種事務。

  像皇莊里的管理人員,頭上也常掛著個東宮秘書的牌子。

  如果六率猛男們還在,那后面的小廣場還會讓他們操練,讓東宮更加的熙熙攘攘。

  朱見濟讓馬沖把自己服上床榻,胖臉沉思著,為北方規劃著藍圖。

  舊有衛所的收復并且重新投入使用,意味著大明北疆防線得到了強化,只是兵員人口還要慢慢補充,起碼要幾個月的時間,大力投入,才能在長城以外,再給大明打造一道銅墻鐵壁。

  不過沒關系。

  雖然北疆防線才重新建立,可蒙古草原也廢啊!

  只要我不比你爛,那你就打不過我!

  瓦剌內亂后,阿剌知院雖然成為新首領,但他也得面臨和也先一樣的問題,那就是草原內部的分裂。

  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訴求。

  當初也先能用自己的威望和手段強行鎮壓他們的反抗,阿剌知院能嗎?

  他才通過造反上位,屁股下的椅子本來就不穩,兒子死的只剩下一個毛都沒長齊的,即使有大明支持,接下來幾年,他估計也要為了搞定集團中的利益集團而頭疼。

  在混亂結束之前,大明是有時間去建設邊境衛所的。

  而且他手里還有一個對付草原民族的利器!

  不是在二月份終于宣告研制成功的燧發槍,而是新式的紡紗機。

  琢磨已久的珍妮紡紗機總算被人折騰出來了!

  說來也是巧合,

  一個織布廠的女工在聽說了太子重金懸賞的消息后,便想要拿下這筆賞金。

  在進廠之后,她的生活是改善了很多的,連帶著家里也有了余錢,打算著把兒子送去學堂里讀書,讓他們家實現階級跨越。

  但女工和丈夫算了一下,發現這半年來的積蓄并不足夠讓兒子讀出具體的功名,書本費和學費都是高昂的花銷。

  這是女工研究紡紗機的原動力。

  為此,除了在廠里織布外,她又在家里狠心購置一臺常見的紡機,有空就想著哪里還能改一改。

  直到某天兒子頑皮,不小心把紡機推倒了,給了女工靈感。

  “如果把幾個紗錠都豎著排列,用一個紡輪帶動,不就可以一下子紡出更多的紗了嗎?”

  女工讓她當木匠的丈夫按照自己的想法弄了一臺出來,用一個紡輪帶動八個豎直紗錠的新紡紗機,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引起了皇莊的轟動。

  研究小院里面被朱見濟一直供養著的老手藝人簡直羞憤欲死,覺得太子給了自己如此優待,結果從一開始就掛牌懸賞的紡紗機,卻是被個織布女工做出來的……

  他們無能啊!

  為了彌補自己心中的罪惡感,老手藝人們跟打了雞血一樣,鼓搗起了新的研究發明,除了天上飛的有限制,水陸兩棲的玩意都已經被他們畫出圖紙了。

  “我就是想多了一些……也許是上天見太子爺給咱們老百姓做了太多好事,冥冥之中給了我指點,舍不得見您苦惱吧。”

  朱見濟還記得接見那位敢想敢做的女勞動者時,對方所說的話。

  就像之前的老頭老太太一樣,對方在自己面前仍然是拘謹畏縮的,但她自以為的小功勞,解決了朱見濟一個大問題。

  于是小太子力排眾議,不但給了這家人賞賜,還允許那個孩子入東宮學堂進行學習——

  現在,

  原本很皮實好動的孩子正在被題海淹沒著,哭著喊著要回家。

  但窮人孩子早當家,

  這娃也是知道自己這種一飛沖天的機會有多稀罕的,常常是嗷兩聲又主動去背書做題了。

  而這種新式紡紗機,被太子呈送給景泰帝后,得到了好爸爸親口賜名,稱為“黃氏機”。

  雖然簡單,但意義十足。

  因為那名女工和黃道婆同姓,以姓稱之,還能同時紀念兩位杰出人物。

  而且“黃”同音于“皇”,也能體現出皇家在這玩意兒問世前做出的努力。

  朱見濟如此想著,便沒有去嫌棄好爸爸幾乎為零的起名能力。

  他決定,等黃氏機量產,便讓人帶著去往宣府一帶,組建紡織廠,慢慢的侵蝕游牧民族的經濟,效仿兩千年前的管子,再現“魯縞齊紈”的故事。

  養馬幫大明的軍隊組建騎兵,養羊幫大明的百姓織就毛衣,然后草原人民也能發家致富,多好?

  小太子把他們的未來規劃的明明白白。

  只可惜,燧發槍雖然問世了,但產量還沒有提上來,不然送一些去北疆,還能讓宋誠他們時不時去關外一些仍然不聽話的部族旁邊“打草谷”。

  朱見濟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他一個文科生好不容易弄出來一個先進的槍械,不能第一時間拿去幫蒙古人在頭上開第三只眼,著實不好。

  只能等以后有機會了。

  瓦剌還在亂,但遼東的女真可不會安分。

  大明這次奪回了舊有的衛所之地,自然也將聯系大明本土和遼東的通道打通擴張了。

  這意味著,大明可以更大力的,去遼東這種苦寒之地,擴張自己的影響力。

  距離朱見濟“犁庭掃穴”的目標,不遠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