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67章:戰前

  而等民間知道,朝廷竟然在新朝元年就要打仗之后,反應是很驚奇的。

  除了景泰朝和開國那種特殊情況,很少會有皇帝選擇在自己登基的頭一年就發動戰爭。

  畢竟那樣不吉利。

  會顯得自己非常喜歡擊劍似的。

  可朱見濟從小太子時期,給人的印象就是不走尋常路——

  能夠搞出農會,還各種組織人大干生產,足以見得他是個有想法的統治者。

  目前而言,直隸地帶的自由農民基本都進了農會,享受了集體化勞作帶來的便利。

  而清田之后,隨之而來的便是“理戶”。

  被藏匿的人口需要被重新清查登記。

  這些多出來的勞動力可以移民去西南開拓新土地,也可以選擇進廠打工賺錢。

  其他地方不管怎么樣,起碼直隸作為天子管轄之地,朱見濟還是能保障工人基本權益的。

  被他帶領走進新時代的大明百姓,已經在提高不少的生活水平下,對朱見濟積累起了不小的信任。

  所以即便有點“不同于尋常皇帝”,但新帝在元年的作戰計劃,仍然得到了民間普遍認同。

  他們是相信大明能打勝仗的。

  只有帶著一孩,抱著二孩,媳婦還懷著三孩的周大福對此產生了多余的緊張感。

  周大福的弟弟周六福離家從軍已經好幾年了。

  雖然有時候,他會從關外傳信回來,但隔著那么遠的距離,通訊情況還是很遲鈍的。

  他經常收不到弟弟的任何消息,自然對他的安危產生了無比的擔憂。

  長兄如父,

  即便被媳婦嫌棄了好久,說他還惦記著自己早就成年的兄弟有點“弟控”,周大福還是沒改了這毛病。

  現在周萬福年紀日長,從農會的小學堂里學了些常見字后,就去城里給一家飯館當學徒去了,磨練個幾年指不定就能出來掌勺,然后去開個路邊攤做生意。

  他的未來是有錢途的。

  所以參軍后需要打仗的周六福就成了老周家心里的牽掛。

  不僅周大福想著,滿足了抱孫子愿望的周老頭也沒忘記自己遠方的二兒子。

  周家大嫂嘴上抱怨著兩個小叔子,但仍舊會抽空給他們縫制出新衣服,托朝廷的驛站使者送去關外。

  現在要打仗了,他們都很擔心周六福出事。

  最有空的周老頭天天躺著祈禱滿天神佛保佑他兒子平安回來。

  對此,大寧城中的周六福一無所知。

  他甚至有點小興奮,磨刀霍霍想著向小王子勢力之人的頭上砍去。

  他參軍之后,除了定期去草原上面打草谷,清繳靠近大明邊關的蒙古人部落,還沒遇到過正經的大仗呢!

  可他早就準備好了!

  武會組織的課程他一個不落,識字的小本子被他翻爛了好幾頁,每天的操練他一板一眼的比劃。

  加上吃得多長得壯,周六福已經升級成了什長,手下帶著十個新兵蛋子——

  按照大明朝的衛所制度,“什長”這個編制是不存在的。

  小旗、總旗和千戶百戶,才是正經的軍人編制。

  可周六福他們是募兵啊!

  大寧城為什么不被稱之為“大寧衛”,那便是因為守衛在這里的很多士卒,都是被招募過來的。

  隨著清田帶來的衛所裁撤活動,關外的一些“衛所”也不再偽裝了,就地轉為州府的編制。

  原來參軍的軍戶獲得正式募兵的待遇,他們的家人則是取消了軍戶戶籍,轉為當地的農民。

  取過去等級而代之的,是營哨制度。

  畢竟大明要想在關外進行長久的統治,那絕對不能只設立軍事機構。

  遼東之地為何聯系稍稍一弱就迅速的出現混亂,就要脫離朝廷控制?

  還不就是因為大明朝在此之前,一直都只是往那邊派兵駐扎,連個行政的官員都不遷過去,甚至還不怎么向遼東征稅!

  只靠這種粗糙的統治手段,想在遼東土著心中豎立起“我是大明人”的旗子,何其艱難?

  統治,是需要軍政配合的。

  哪怕老朱同志推廣衛所制度的一大原因,是為了給朝廷省錢,免除巨額的募兵資金,那該罷免的,還是得罷免。

  等北邊徹底穩定下來,國內也沒有多余的問題牽扯后腿,海外的財富不會讓大明缺錢。

  這是朱見濟推廣募兵制的底氣。

  只是大寧城由于靠近蒙古草原,在對面還沒徹底臣服的時候,還需要保留衛所管理,所以沒有獲得一個名分。

  但沒關系,

  只要待遇一樣就行。

  當軍號尖銳的聲音響起,周六福就知道這是要集結了。

  集結之后,就要出發打仗。

  他深吸一口氣,捏著拳頭狠狠一揮,就出了營帳,帶著自己管的那支小隊伍前往集合地點。

  姜成志現在是周六福的頂頭上司。

  此前,為了避免衛所和營哨混在一起產生管理問題,兵部是對各種職位做出一一對應的。

  像“什長”就等同于“小旗”。

  如今的姜成志,也已經因為軍功從“總旗”轉成了“游擊將軍”,地位相當于衛所的千戶和衛指揮使之間。

  誰讓營哨制的管理比衛所更詳細呢?

  反正他是東宮六率出身,改個戶口完全不成問題。

  姜將軍巡視著自己手下的士卒,心情是多么豪邁。

  他,也很渴望戰爭。

  畢竟當年在東宮學習,朱見濟就給他們灌輸了一個深刻的觀念,那就是“軍人,生來就是要打仗的!”

  不打仗,那當兵就不能夠得到升遷發財,出人頭地。

  姜成志的出身就是普通人,有了東宮這個跳板,他才能來關外。

  他親身體會到了軍功對自己的益處。

  所以他毫不畏懼即將到來的戰事。

  在看到一些新兵臉上流露出來的緊張時,他還會微微一笑,給了身邊訓導官一個眼神。

  后者心領神會。

  作為在景泰朝就被太子增設的軍中職務,“訓導官”不像太監監軍,用來監督將領不起反心。

  他們負責的,是軍中士卒的心理輔導,幫他們解決一些思想上很糾結的問題。

  比如戰前的緊張感。

  于是訓導官等著姜成志清點完人數后,就主動上前,直接舉例子向新兵們介紹了大明對蒙古的各種戰果。

  太祖時期,大明軍隊曾經追著蒙古人到了捕魚兒海。

  當時的殘元首領脫古思帖木兒只能率領數十騎倉促遁去。

  明軍俘虜了元朝皇族一百二十余人,官屬三千,軍士男女共七萬余口……

  這是極為輝煌的戰果!

  太宗時期,五征漠北的霸氣更不用多提。

  畢竟很多人的父母就是從那個豪邁時代走過來的。

  這些年他們去草原上打草谷,追的蒙古人東奔西走,也是貨真價實的成就。

  他們的對手,是不值得他們懼怕的!

  于是聽著訓導官一件件的把輝煌戰果列舉出來,新兵們也慢慢放了心。

  就是訓導官有點尖的嗓子不太好聽。

  因為他們營中的訓導官,是宮里出來的人。

  不過在軍里待久了,也不是所有宦官都不做人的,這位宦官也憑借自己的努力積累了一些威望,讓人不再去笑話他身體上的缺陷。

  這讓訓導官感覺很舒服。

  然后更加盡心的做起了心理輔導的工作,為皇帝效力,甚至無師自通的學會了在疏導過程中,向士卒灌輸“忠君體國”的思想,為皇帝收攏軍心。

  畢竟如果不是朱見濟愿意起用宮人辦事,哪個宦官有機會得到這種待遇?

  在短短兩日的動員后,大明發動了兩萬大軍,對著小王子勢力發起了進攻。

  跟著作為隨從軍的,還有達巴拉干湊起來的瓦剌一萬人馬,和兀良哈的八千軍。

  這一戰,要像之前一樣,一口氣把對面給打垮,然后讓草原人更加安心的給大明賣羊毛。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