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426章 不用叫我單于

  馬超五人的噩夢才剛開始,三年的學習任務壓縮到一年,張鈺當然不可能讓他們輕松。

  甚至張鈺還拉了他們壯丁,讓他們教導孩子啟蒙。

  好在張鈺也說了,五人一人選擇一門自己擅長的,輪流教導,這還沒問題。

  只是自己都還沒有學得健全,給人當老師,這的確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偏偏教導還是自家老師的兒女,實在不敢怠慢。

  “感覺到沒有?”這樣一個月,張鈺看向五人,“教導別人的同時,自己的感悟也能進一步加強。很多東西我們的確學過,但只要一段時間你不接觸,還是會變得陌生。”

  偏偏這些還是打基礎的東西,基礎不牢固,那么肯定出問題。

  要說為什么后世孩子一開學,成績就會有一次大波動,說到底就是一兩個月沒有人給他們上課,自己本身不自覺寫暑/寒假作業,那么對于學問就變得生疏了。

  復習,復習是不可能復習的,游戲不好玩嗎?手機視頻不香嗎?外面不好玩了是吧?

  復習跟不上,作業不認真,最后一上課什么都變得生疏了。

  尤其說是沒有收心,不如說就是知識的承接上出了問題。

  五人教導的過程,也發現自己的確對以前的知識點有些模糊,就覺得有些意外。

  明明很基礎的東西,按說自己已經學會,可為什么教導別人的時候,會有種生疏感。

  教導的對象是老師的兒女,那自然不能怠慢,于是少不得惡補一番,最后覺得哪怕是自己以前學過的,最簡單的書籍和武藝,重新拿起來居然又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

  想不明白的,就互相詢問,反正學習小組的成立就是為了這個。

  明白了,下午再進行新知識點的學習,就覺得容易,主要還是老師教得好,通俗易懂。

  五人算是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拜入丞相門下,那么好的老師實在罕見。

  這一個月下來,大漢各地的事情也沒有停止。州學正式掛牌,十三州十三個州學,主要針對的是十四歲以上,十八歲以下的學子。只要通過考核,那么就能入學。

  學期三年,三年后就能前往洛陽參加考核。考核通過,自動獲得進士身份。

  當然能不能當官看朝廷的官職是否出缺,就算是郎官,也不可能無限制的招募。

  再說了,哪有十年二十年的郎官,再說朝廷各衙門,也用不到那么多人。

  人多了,那么就會有偷懶的,別人見到有人偷懶,還能和自己領一樣的俸祿,那自然也偷懶。

  最后各衙門的郎官增加,辦事效率卻下降,俸祿的開銷卻有所提升,虧本的還是朝廷。

  還是老樣子,限死的年齡,三十歲考不上進士,以后可就沒機會再考。

  不過需要文士的地方多了去,就算不當官也不至于餓死,三十歲,還有二三十年可以揮霍。

  只要腦子沒壞或者自甘墮落的,總能找到一份好營生,文化人到底還是比較缺的。

  后世上限是三十五歲,問題人家退休是六十歲,這年頭五六十歲走的太多了。

  這還是城里吃的好,醫療也還可以,換了鄉下四十多歲一場重病就沒了,那可海了去了。

  三十歲挺好,郭嘉和戲志才,十五六歲都開始當家了,還不是個例。

  三十歲還考不上進士,自謀出處才是最穩妥的。

  扣除州學建立之外,便是鷹潭縣的城墻完成了。之前招降一些越人,補充了勞力。

  城墻完成了,那么接下來就是把衙門建設起來,這樣官吏就可以開始辦公了。

  再加上酒肆和客店辦起來,一個縣城的雛形,也就基本出來了。

  市集的地方已經劃分出來,很快就到秋收,到時候自然有其他地方的商人過來交易。

  山貨也好,糧食也罷可以走量。之后在再出售日用品,尤其是鐵錠和木料什么的,官府會出面收購,畢竟都有木匠鋪和鐵匠鋪的股份,這算初期投入。

  只是這報銷,可是在郡里報銷,若是單據有問題,有人打算借助這個中飽私囊,那雙方可都要要問責的。是以收購的時候說好了,單據一式三份,買賣雙方和官府各一份。

  三方都有存根,這樣可以方便核對。真要搞點什么幺蛾子出來,那得三方一起搞才行。

  只是真到了那個程度的話,后續調查還真不太容易。

  只能說最大限度避免,發現一例處置一例,別說這個時代,換了現代都只能這樣。

  別說鷹潭縣,其他幾個縣也在陸續開工。這開拓軍陸續到來,十三萬人年底前分散到四五個縣,兩三個鎮里面。再配上一些投降歸附過來的山越,基本城鎮就算構筑起來了。

  相比江南,并州這邊卻在打仗,這是今年唯一打仗的地方。

  問題這里打仗還不需要朝廷出兵,或者說也算朝廷出兵。

  只說于夫羅,去卑和呼廚泉三人,帶著本部匈奴兵,以及五千招募過來的步卒,帶著朝廷那邊的甲胄和武器,朝著南匈奴所在的西河郡和上郡殺了回去。

  而且還是直接朝著美稷縣,也就是南匈奴王庭直接殺回去。

  當初害死老單于的族長,還有僭越當單于的須卜骨都侯,現在就是算賬的時候了!

  “射擊!”有馬鐙的幫助,以去卑為主的匈奴騎兵,算是真正成為騎射手。

  三千人一邊游走一邊射擊,讓叛軍的騎兵根本無可奈何。

  他們騎射,就必須要等馬匹慢下來,甚至停下來才能射擊。偏偏對方不需要,馬匹一遍奔跑,他們就能一遍射擊。要說這樣箭矢準頭不夠,那也是不可能的,馬背上的民族,射箭怎么能不準?

  “投降,我們投降!”被折騰得不行的部族族長,到底還是撐不住投降了。

  主要是于夫羅這一路下來太猛了,擊敗好幾個部落,殲敵數千,俘虜上萬。

  超過三個部族族長的直系家屬全部被殺,兩個部族主動投降。

  當初為什么背叛,無非兩個原因,一個是南匈奴也到了人口的瓶頸,他們面對的要么是背叛大漢朝廷,要么只能減丁。

  還有一個原因,是朝廷派遣他們平叛,并沒有給予任何的糧食補給,就大漢目前的情況,類似的情況會很多。

  本來人口已經已經到了瓶頸,內部物資消耗有問題,還要自己支付出征的物資和兵力,部族怎么能支撐下去?

  再說有機會擴大地盤,重現冒頓單于光輝,這也是南匈奴的夙愿。袁紹當時也有許諾,把并州交給南匈奴作為地盤,于是他們派人跟著董卓一起出征。

  最后跟著出去的沒回來,三年后于夫羅反而殺了回來。眼看有三個部族的族長,連帶起直系家屬都被滅殺,西河郡以南全部被于夫羅收復,繼續抵抗下去也沒什么意思。

  “我們愿意歸附于夫羅單于!”為首的族長下馬,來到于夫羅的面前拜服。

  “也別叫我單于了……”于夫羅默默回了句,“叫我劉旭吧!”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