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二章 沒有張延齡的朝堂

  戶部。

  張延齡將自己對于各地秋糧入庫的情況做了總結整理,完成自己身為戶部右侍郎第一年入庫整理的公差,這也很可能是他在戶部做的最后一件大事。

  周經仔細看過張延齡的整理之后,贊嘆道:“各處總結之精妙,分列之詳細,乃在下生平僅見,建昌伯可說乃是治國良材……”

  “周尚書,你謬贊了。”張延齡笑著回一句,繼續喝茶。

  周經道:“明日一清早,不妨由建昌伯來跟陛下啟奏此事,有涉及到戶部錢糧入庫等事的召對,由建昌伯來應答如何?”

  換了別人讓張延齡這么做,張延齡一定會想想這是不是在坑自己,故意讓他去跟那些文官作對。

  但話是從周經這說出來的,他只能理解為,周經不太自信。

  張延齡在戶部算是“新人”,其實周經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之前周經也未曾處理過戶部這么復雜的賬目核算清理等事,所以周經希望張延齡能“代勞”,同時這也是周經揣摩上意的結果,在周經看來顯然皇帝更希望張延齡在戶部有所作為。

  給張延齡表現的機會。

  張延齡嘆道:“周尚書,不是我非要回絕,只是我可能天生克那些文臣,一到了朝堂上,很多事不由我控制,本來好事也就變成壞事。”

  “此番不過乃是戶部的秋糧入庫事宜,既然我都已整理好,那就勞煩由周尚書代為上奏,我還是寧可躲避朝堂遠一點,避免與人相爭。”

  張延齡秉承的原則是,沒事不去跟那些文官正面相爭,沒意義。

  他之前爭的目的,就是為讓皇帝知道他跟文官的對立,讓皇帝找到可以制衡文官的力量,現在目的早就達到,也就沒必要事事都去爭,何況還是涉及到戶部公事,再爭下去,就怕連秋糧入庫的事都給耽誤了,那些文官可以不計后果,張延齡還是要顧念一下大明朝利益的。

  周經嘆道:“建昌伯遭受到太多的曲解,可惜在下無法相助……”

  張延齡用古怪的目光打量周經,好似在說,你現在已經被劃歸到我這一黨的,沒對你形成困擾就是好的,你還替我不值?

  “好了周尚書,在下還有旁的事,就不在戶部衙門里久留,說起來我這個人閑散自在慣了,到了衙門公堂渾身不舒服,有事找人通知我一聲便可。”

  說完,張延齡起身要告辭。

  周經作為張延齡的“直屬上司”,此時還要親自相送,儼然張延齡才是上級。

  這種事在戶部衙門內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臣僚見到也不以為意,很多人還跟張延齡打招呼相送,其實戶部的人也都把張延齡當成是自己人,只有那些平時跟張延齡來往不多的人,才會將張延齡當成大敵。

  翌日。

  朝堂上。

  朱祐樘聽了周經等人的上奏之后,滿意點頭道:“很好,沒想到今年大明經歷如此多波瀾,各地又是水災、旱災、蝗災,又有北方的蠻夷叩關等事,居然還能令各地的糧食豐產,朝廷的府庫收入也遠超常年。”

  周經恭謹道:“此乃天恩浩蕩,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衣食富足……”

  在場還是有很多大臣心懷不滿。

  紛紛都在想,你周經才剛上任幾天?怎可能取得如此的成績?肯定其中有何貓膩。

  前任的戶部尚書葉淇雖然在任上胡作非為,但有一點,就是他征服了朝中大多數文官的心,在文官看來,葉淇是正統的戶部尚書,所行之舉功大于過,并極度認可葉淇過去幾年對戶部的改革。

  而周經上任之后,首先就將過去很多改革歸于舊制,不單純體現在鹽政,更重要的是各地官員的政績優劣不再以羨余的多寡來決定,反而對各地多征稅多加攤派的地方官行懲戒,另外就是收緊太倉銀的調撥,整個朝廷進入到“節衣縮食”的狀態。

  這跟過去幾年朝廷大手大腳的開銷方式大有不同,一旦朝廷開始減少支出,官員的利益自然也就受損,在京、地方官員油水少了,自然就會對他有所不滿。

  周經跟張延齡的關系密切,以至于那些攻擊周經的文官,更覺得自己是站在道德制高點。

  更重要的……

  是周經也不是完全沒有縫的雞蛋。

  這就很糟糕。

  徐溥走出來質疑道:“年中各地的呈報來看,各地種糧的主要區域,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天災人禍,戶部又加緊對于各地加派苛捐雜稅的清查,何以會在秋糧入庫之后,增庫糧和庫銀如此之多?”

  這個問題,可說是非常尖銳的。

  也不怪徐溥,主要是之前各級衙門的討論,都覺得今年會是大明改元弘治以來最困難的一年。

  原因不單純是因葉淇卸任,換了個沒有經驗的周經上來,也跟各地遭遇到的天災人禍有關,西北還因對韃靼用兵,耗費了那么多的軍餉,怎可能說豐收就豐收?別是各地的農田沒有豐收,只是大明的府庫豐盈了,戶部做了一些陽奉陰違的事,把苛捐雜稅又給增加。

  周經道:“回徐閣老的話,這其實得益于戶部早有準備。”

  徐溥不解道:“愿聞其詳。”

  連朱祐樘也用很熱切的目光望著周經,想知道背后有什么緣由。

  周經如實道:“其實在開春播種之地,的確是有各地的呈報,表明今年糧食的播種情況不理想,夏糧入庫時減損的確很多,但在六月之后,戶部為避免秋糧入庫的折損,便由戶部牽頭,各地的糧商等人在江南各處的閑田進行一番補種,因江南各處的雨水較好,晝短夜長,在秋收之后將這部分虧空補了上來。”

  這話聽起來合理,但在那些“懂行”的人聽來,根本是在糊弄人。

  徐溥便當即問道:“只是靠補種閑田?”

  周經突然感覺到自己的壓力。

  也好像明白了為何今天張延齡不肯來,感情張延齡早就知道,來了一定會跟這群人產生沖突,自己身為文官一員尚且如此,若是換了張延齡來,還不被滿朝文武連番質問?

  周經道:“并不單純于此,也因各地及早做好推陳出新的準備,由各地糧商對各地富余的糧食提高收購的價格,再以收購回的糧食折換查引和鹽引等,再將這部分的糧食調運往西北用以修筑關塞和整頓邊備之用,至于所增之庫銀,也多是因此。”

  聽到這里,眾大臣才知道,原來今年的府庫豐盈,并不是靠各地的豐產所帶來。

  更主要是朝廷用鹽引和茶引換得了部分本屬于百姓的糧食,還利用到商賈,這就產生很多的社會問題……

  徐溥正要進一步質問時。

  朱祐樘好像突然想到什么,伸斷在場大臣的發言,道:“朕似乎是記起來了,此事乃是有建昌伯之前提請的,由戶部呈報,還是從閣部呈遞上來的奏疏。”

  徐溥當然知道這回事,這也是他今日出面質問的緣由。

  朱祐樘繼續道:“建昌伯的意思,是今年各地鹽場改變曬鹽之法后,鹽的出產大有增加,只是將來年兩萬引鹽引提前到今年,不足以支兌那么多增加的官鹽,而各地的糧食產量又不錯,還不如以鹽引和茶引來換取各地百姓手中的余糧,將這些余糧用以西北之用。”

  “此也乃是權宜之計,來年增加的鹽引,主要用在九邊各地的商屯等,而今年要行改革來不及,北邊的屯田補種肯定是來不及,又涉及到宣府大同等處的城塞關防修筑,所耗錢糧必不在少數。”

  皇帝也算是深入淺出分析了這么做的可行性。

  其實這是張延齡改回糧開中的第一步。

  但因北方各地的商屯土地早已荒廢多年,想一年之間就重新把這些商屯土地種上糧食并能起到改善邊備的作用,顯然是不現實的。

  那就不如增加鹽引,用商賈的力量,在各地收買糧食,運到北邊,已緩解弘治九年邊關各處的糧食物資缺損。

  這么做如朱祐樘所言,乃是“權宜之計”,皇帝認為這么做是合適的。

  可對于在場的文官大臣來說,張延齡又做了一件“先斬后奏”的事情,明明我們沒同意,朝廷就真的執行,還是跳過內閣票擬和朝堂議事的,這是明知道我們會拒絕,所以就打算把事完成之后再告訴我們?

  這么大的事,他又是如何跳過我們,去辦到的?

  徐溥奏請道:“陛下,此事并不遵循大明任何的先例,以官府之力量,以鹽引折換糧食調運西北,看似合理,但乃與民爭利。”

  周經道:“徐閣老多慮了,雖然此事由戶部牽頭,但真正落實的還是那些鹽商,這與以往鹽引折換糧食調運北方的原則并不相悖,至于商賈收購各地糧食時,所收購價格均高過市價,以戶部所探知,各地收購的糧食總數有限,各地的百姓都是搶著將各家的余糧變賣,但也只是有部分的百姓有幸將糧食高價出手。”

  都察院一名御史走出來,厲聲質問道:“鼓動百姓賣余糧,若是秋冬后有天災,豈不是會造成百姓凍餓而死?戶部可能擔責?”

  周經不慌不忙道:“賣糧,并不是借糧,百姓將賣糧的銀錢收在手上,若是實在缺糧的話,甚至可以再從市面上將糧食買回來,或還可多買幾成的糧食。”

  周經其實也覺得很無語。

  說我不懂戶部事?

  我看你們才都是門外漢。

  我都說了,那些農戶是高價賣糧,還是限時、限額高價收購,他們若是拿賣糧的錢去市面上平價買糧,還能多買一些回來,何至于就被你們說成是強買強賣?

  李東陽走出來,面帶疑惑道:“商賈的本質,乃是趨利,何以他們會以高出市面價的收購價,去收買百姓的糧食?”

  這個問題,就好像是一刀見血。

  周經仍舊有準備,道:“這還要得益于建昌伯所制定的規矩,商賈收買糧食,要拿到百姓所簽的賣糧書,同時還要有地方官府的作保,以證明并無作偽之事。有了賣糧書之后,戶部才會兌現鹽引和茶引,若是商賈有作偽之事,將會施行否決制,斷絕其未來參與到鹽引和茶引行當中來。”

  “以目前調查來看,各地收購糧食的情況中,并無大的事件發生,只有百姓爭相賣糧而引起的小范圍沖突,其余的……都還在可控范圍之內。”

  李東陽本還想質詢幾句,但聽說是張延齡制定的規矩,他突然好像是明白到什么。

  換了別人,對那些商賈的約束力必然沒這么強,靠行文指令可比不上那些商賈趨利的本性,但若是換了張延齡……

  此人對商賈所施行的一系列手段可說是非常狠辣,單以今年這些商賈來看,誰都不敢得罪張延齡,自然也就不太有人敢在收購糧食這件事上作偽,這不是靠朝廷制定法規來辦事,完全是靠張延齡“個人威懾力”來完成的“壯舉”。

  正是因為都知道張延齡敢亂來,也能亂來,之前也一直都在亂來,所以那些商賈沒一個敢玩假的。

  朱祐樘一看張延齡不在,眾文官還是對張延齡做的改革之事喋喋不休,不由伸斷了在場之人的質問,道:“此事都已落實下去,現也已順利完成,如今看來百姓并無怨懟,而商賈也拿到了想要的鹽引和茶引,各地鹽場的屯鹽也能調運,實在沒必要再為此事爭論。”

  “陛下……”徐溥卻不依不饒。

  他作為首輔大臣,這時候不能不說話。

  但還是被朱祐樘伸斷。

  朱祐樘道:“今年權宜之計施行了這些計劃,前提是建立在各鹽場產鹽增加,需要出貨的渠道,而鹽又是百姓日常必需之物,方有如今之事。”

  “來年提前已做好一切準備,對于鹽引也會有增加,也不必再行權宜之計,到時也會在朝堂上商議出更為切實可行的辦法,難道諸位卿家是讓戶部將各地征調上來的糧食,再賣還給各地的農戶不成?”

  這還真是個能堵住嘴的道理。

  你們不滿。

  先收起你們的不滿。

  我們都把糧食買回來調歸國庫了,你們不滿,難道讓退回去?成本誰來承擔?

  再者說來,這么做有意義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