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五一五章 介紹

您現在閱讀的是由—《》第五一五章介紹  1948年,二戰結束,伊萊克斯的生產恢復正常,產品包括電動機、真空吸塵器、冰箱、食品加工機、輪船發動機、工業洗衣機以及其它多種產品。

  1950年,開始在巴西的圣保羅生產地板拋光機及真空吸塵器。

  1956年,生產第一臺箱式冰柜及第一臺壓縮式冰箱。集團的銷售額已超過5億瑞典克朗。

  1962年,伊萊克斯接管了elektrohelios,從而成為壓縮式冰箱及冰柜的重要制造商。

  1965年,集團銷售總額達10億瑞典克朗。在motala市成立爐具廠。

  70年代初,伊萊克斯集團仍通過收購逐漸發展、壯大,生產范圍也日益擴大,生產對環保有益的產品、交通工具的真空系統以及排污機械的壓縮機;集團還在地板護理、洗衣設備、材料處理以及農用工具等領域穩定其重要地位。

  1973年,收購了生產辦公用打字機的facit公司,同時開始生產廚房及浴室柜。第二年,伊萊克斯收購了美國的national

  electric/eureka有限公司,從而在北美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8年,伊萊克斯進入鏈鋸市場,收購husqvarna和partner公司,第二年又購進了jonsered和pioneer兩家公司。

  1980年,伊萊克斯又收購一個重要企業:granges金屬集團(礦業、鋼鐵、銅以及鋁制品)。整個集團的總銷售額近二百三十億瑞典克朗,與前一年相比,提高了近51。

  可以這樣說,伊萊克斯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跨國公司,是電器制造行業的霸主。

  如果要拿下伊萊克斯,最起碼要等到伊萊克斯內部出現問題。

  而此時伊萊克斯的上一任掌舵者自然還在世,對公司還有壓制能力,所以并沒有太好的機會,不過所幸此時考工集團的發展勢頭還不錯,雖然目前在電器行業的涉獵還小,但是依然值得期待。

第五個介紹的是哈蘇相機  1906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市的維克多·哈蘇,青年時代曾熱衷于鳥類攝影,并對當時市場上的徠卡、康泰時、格拉弗萊克斯及祿來等相機耳熟能詳。他的夢想就是制造一臺“可以更換鏡頭、膠片盒和取景器的單鏡頭反光相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瑞典空軍從維克多·哈蘇發表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對先進的相機設計思想,便向他訂購偵察用的相機。

  為此,哈蘇于1941年制成了第一臺航空相機――hk7型,并隨后為陸軍設計制造了ska4、ska5和mk80型相機。在1941年至1945年間,哈蘇公司交付瑞典空軍和陸軍使用的相機共有36臺。

  誕生于1948年的哈蘇首臺中畫幅單鏡頭反光相機1600f,標志著哈蘇相機開始進入一般攝影領域。

  它可靠的性能和優異的成像質量不僅很快受到專業攝影師的青睞,而且引起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重視。

  1969年,阿波羅宇宙飛船首航月球,那張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蘇相機拍攝的,哈蘇相機從此更是名聲顯赫。

  在中畫幅相機的發展史上,哈蘇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它最早采用鏡間快門,實現了1/500秒的閃光同步速度;最早采用自動收縮光圈,擺脫了收放光圈的繁瑣;它的外形設計幾十年很少變化,但內部結構的改進和功能的增加,演繹出眾多新機型。

  1978年,維克多·哈蘇辭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機王國,仍然在不斷發展壯大。

  雖然哈蘇相機的名聲很大,但是哈蘇公司的員工不足五百人,每一臺哈蘇相機都是用人工打造的,效率很低。

  就像勞斯萊斯一樣,雖然在業內很知名,但是產量一直提不上去,所以本身公司的價格并不高。

  而此時正是一個好機會,維克多哈蘇離世之初,雖然幾個孩子為了穩定哈蘇相機公司,所以團結一心,共同面對敵人。

  但是現在公司穩定下來了,三個孩子為了公司大權卻開始了爭斗。

  如果李志文要收購哈蘇相機的話,可以從這方面著手,也許會收到奇效。

  第六個介紹的是絕對伏特加。

  1879年,lars

  smith利用一個全新的工藝方式釀制了一種全新的伏特加,叫做“絕對純凈的伏特加酒”,這一工藝被絕對伏特加沿用至今,特選的冬小麥與純凈井水保證了絕對伏特加的優等質量與獨特的品味。

  每瓶絕對伏特加都產自瑞典南部的小鎮ahus。那里特產的冬小麥賦予了絕對伏特加優質細滑的谷物特征。經過幾個世紀的經驗已經證實,絕對伏特加選用的堅實的冬小麥能夠釀造出優質的伏特加酒。

  絕對伏特加采用連續蒸餾法釀造而成。這種方法是由“伏特加之王”lars

  smith,于1879年在瑞典首創的。釀造過程的用水是深井中的純凈水。正是通過采用單一產地、當地原料來制造使絕對伏特加公司可以完全控制生產的所有環節,從而確保每一滴酒都能達到絕對頂級的質量標準。所有口味的絕對伏特加都是由伏特加與純天然的原料混合而成,絕不添加任何糖份。

  絕對伏特加由冬小麥制成,其堅實谷粒賦予了絕對伏特加優質細滑的特征。

  每年大約有一百三十噸的冬小麥被用于絕對伏特加的生產。每生產一升絕對伏特加要用掉超過一公斤的冬小麥。

  伏特加酒誕生在公元14世紀的俄羅斯,酒度一般在40度至55度,屬于低度烈性酒,純度極高,今已躋身世界十大名酒行列。

  俄羅斯人吃黑魚子醬,喝伏特加酒,是極盡民族風情的美食佳釀。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只有俄制造的伏特加才是正宗的伏特加。

  絕對伏特加于1979年首度引入美國市場,并在十一個國家和地區銷售,并成為全世界第二大頂級伏特加酒品牌。

  在美國市場上,甚至許多美國本地生產的伏特加也冠上俄國的名稱。stolichnaya伏特加酒抓住這種“虛假”的表象,在美國市場上始終堅持它“俄國列寧格勒制造”的定位,從而牢固霸占了領導者的地位。

  而酪悅軒尼詩正好也是法國有名的烈酒公司,將絕對伏特加納入其體系非常合適。

第七個介紹的是利樂包裝公司利樂包裝公司的創辦人魯賓·勞辛于一五年六月十七日出生于瑞典的,毗鄰。一九一八年,他畢業于  而一九二零年,他則于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科學碩士學位。在美國讀書期間,魯賓·勞辛首次接觸到自助商店。

  他當時即預見認為歐洲將會采用這個概念,從而帶動人們對便利性極高的包裝食品之需求。

一九二九年,華爾街股市下挫觸發全球性的經濟衰退,而魯賓·勞辛則與  于瑞典設立該國首間專業包裝工廠。

該間名為  的公司其后成為歐洲最具規模的包裝制造廠之一。當時,工廠主要在制造面粉袋,以改善當時大宗運送過程中浪費面粉的情況。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人們居住地方與食品生產距離拉遠,因而對食品分銷的關注程度亦相對地提高。

  當時消費者需要交還裝牛奶的玻璃瓶予制造廠商,以便再次使用。

  魯賓·勞辛早已洞悉這種傳統食品分銷方式,將影響自助商店桶裝牛奶的銷售量。

  有鑒于此,魯賓·勞辛于是號召了一群有活力的人士,并說服他們創造新的包裝技術有其必要性,遂起而研究一種既實用且可用完即丟的牛奶包裝盒,這種包裝后來在乳品制造業產生重大改革,為消費者帶來安全及容易攜帶的包裝。

  一九五一年,

  成立一間子公司,即利樂包裝公司。于一九五二年,第一個制造四角型包裝盒的利樂包機器正式投入生產行列。

  一九六五年,除了魯賓·勞辛保留利樂公司的所有權外,

  家族旗下的公司均被出售。

  因此,利樂公司擁有更多資源集中發展制造和供應完整的食品包裝系統、材質及分銷系統。由當時起到現在為止,利樂公司一直是一家專門制造紙包裝為主的公司。

  利樂是一家提供食品加工與包裝的完整解決方案的公司,三十多年來,利樂始終把自己定位于一個食品行業的積極參與者。安全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支柱,共同促進了利樂的成長。

  截止今天為止,利樂在全球共有十一家銷售公司,二十一家包材和封蓋生產廠,三家包裝系統組裝廠。

  1982年,公司擁有一萬一千多名員工,年度凈銷售收入約為十億三千萬美元,產品行銷九十五多個國家和地區。1983年,利樂共生產了一百二十三億件包裝,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了一百二十億公升的液態食品產品。

  早在1972年,利樂公司就在內地的一次展覽會上嶄露頭角。隨著食品工業的迅速發展,利樂的第一臺灌裝機于1979年在羊城投入使用,利用這一技術生產的250毫升的紙盒裝菊花茶立即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利樂的創始人魯賓·勞辛博士曾經說過一句格言:“包裝帶來的節約應超過其成本。”

  包裝對全球食品的安全營養和人類健康有著巨大的貢獻,如果沒有包裝,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液態食品將會因變質或被污染而無法輸送到消費者手中。

  自19世紀中期,路易斯·巴斯德發明了巴氏滅菌消毒法以來,它一直被視為食品科學的一項重要突破。

  而隨著無菌加工技術和包裝在20世紀40年代的出現,為食品科學帶來又一次革命。

  所以因為時間的發展,利樂包裝公司的重要性會越來越重要,畢竟衣食住行,缺一不可。

  而利樂包裝公司恰好解決了食品保存方面的難題,由此可知利樂包裝公司的前景。

  雖然利樂包裝公司的銷售收入達到了十億三千萬美元,但是據李志文估計,這個利潤則在三億美元以上,是一個很不錯的生意。

  但是劉成浩可以將資金放入投資,但是如果要拿下利樂包裝公司,還缺少契機。

  第八個介紹的是斯坎斯卡公司。

  1887年,年輕的工程師魯道夫·弗雷德里克·博格創立了斯堪斯卡公司。最初的業務是為教堂等公共建筑提供裝飾性水泥材料。很快,斯堪斯卡司就將業務拓展到建筑服務領域。

  1927年,斯堪斯卡業務取得里程碑意義上突破,建造了瑞典歷史上第一條瀝青公路。

  1943年又建設了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水泥拱形橋。1965年,斯堪斯卡公司在瑞典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

  如今,斯堪斯卡公司已經成為擁有將近一百年歷史的國際化超大型建筑商,擁有雇員兩千多人,業務范圍涉及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1982年斯堪斯卡公司完成營業額十一點二五億美元,其中瑞典本土營業額只占20。

  斯堪斯卡的業務擴張主要源于國際化的努力。公司成立伊始就迅速地將觸角延伸到了國外。

  兩年后即收獲到來自海外的第一個訂單:承攬英國國家電話公司62英里長的電話線水泥管的施工安裝業務。

  1902年該公司進入俄羅斯市場,在圣彼得堡生產水泥管。隨后進入到中東和非洲市場。70年代進入了波蘭和蘇聯地區市場。

  斯堪斯卡公司的國際化道路真正實現飛躍是在20世紀70年代進入了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場——美國。

  1971年,斯坎斯卡公司獲得了其在美國的第一個合同:承攬曼哈頓區63街地鐵項目,由此開始了在美國的成功之路,公司先后收購了10多家當地公司,使非瑞典本土的市場份額比例大增。

  bjork于1971年加入斯堪斯卡公司,后來被派往美國工作,是美國擴張神話的主要締造者。

  bjork上任后所面臨的局勢是:1、在許多市場仍然存在著進一步擴張的潛力;2、公司的業務組合過于分散,除建筑業務外,公司還同時經營著大量的伐木業、廚房用具、地板、建筑材料等非核心業務,影響了公司的總體業績。

為此,推出了新的戰略主張:集中于核心業務,即建筑業務、項目開發業務與服務;持續進行組織重構;開發新的母國市場,進行國際化擴張;出售非核心業務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