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五九三章 楊協成

  而利國偉對何少恒不滿的另一個方面就是他對楊協成的態度了。

  “楊協成”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當年楊任溜在閩省漳州的郊外開設的醬油廠的名字。

  楊任溜又名楊景練,號季連,祖籍閩省晉江縣,4歲時母親棄世,楊任溜是由姐姐拉扯著長大的,小時候家里非常的貧窮,所以只讀了4年私塾,就直接去打工了。

  畢竟只有楊任溜和姐姐自己父親三個人相依為命,由于母親早逝,而楊任溜的姐姐擔當起母親的責任,而就楊任溜也不忍心看姐姐那樣勞碌。

  不過成功之后的楊任溜非常尊敬自己的姐姐。

  楊任溜十五歲時,他就跟著父親來到漳州一個醬園當學徒,楊任溜為人非常忠誠老實,肯干重活,手腳麻利,很是得老板喜愛,所以老板年年都給他加薪。

  楊任溜到了十九歲的時候,老板重用他,讓他當了掌柜。

  而楊任溜經過年復一年的積累,三十七歲的時候,楊任溜自己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創一番事業了。

  于是楊任溜他辭去掌柜職位,用二十二年的積蓄四十塊錢作資本,在1901年頂下了一家稱為“黃協成”的醬油廠,然后改“黃”為“楊”,名字稱“楊協成”醬園。

  楊任溜的事業發展得很順利,更高興的是,媳婦一連給他生下了5個兒子,兒子們從小就在醬園中爬爬滾滾,好奇地觀看醬的制作,長大一些后,就動手動腳地為醬園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雖然孩子長大了,也可以幫自己干活,但是,楊任溜并不要求兒子們都來繼承父業,楊任溜他舍得花錢讓他們讀書,希望他們將來能當上一官半職。

  不過,自古以來長子繼承父業卻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楊任溜的大兒子楊天恩在閩州的三一學院畢業后,便留在醬園中協助父親管理業務。

  楊天恩雄心勃勃,1918年在漳州新購土地建成了新協成醬園。

  1928年又建另一個醬園。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內地局勢動蕩,官場險惡。楊天恩干脆把弟弟天賜、天華也拉進了醬園,少去外面惹事生非,掉腦袋的官還是不做為好。

  1937年,內地發生了戰爭,戰爭的風云密布,楊天恩見勢不妙,帶著兒子至杰赴香江去尋找一片投資的“樂土”,但是并沒有找到理想之地。

  1938年,楊天恩父子倆抵達了新加坡,在新加坡買到了一塊中意的地,著手建醬油廠,并要弟弟們一起來新加坡創業。

  不久,京城大學畢業、留學日本的楊天求、畢業于津城大學的楊天成到達了新加坡。

  楊天恩專管制作,楊天求、楊至杰負責推銷。另外楊天成管理帳務。

  在1938年中秋節,楊天恩宣告楊協成醬園開張。可是恰在這個中秋節,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位于閩省漳州的楊協成醬園被小本子的飛機炸毀了。楊氏兄弟氣憤的同時,更咬牙發奮,要把楊協成辦得更興旺。

  但是,1946年前新加坡醬油業由粵省僑民人士壟斷,所生產的醬油“黑白分明”——醬青白,老抽黑。

  這種醬油很受顧客歡迎。結果,楊氏兄弟的閩省風味醬油乏人問津,生意難做,老本幾乎虧光,楊天恩差點帶領弟弟們回國,但幾經思索,還是咬緊牙關堅持下來。

  后來小本子入侵新加坡,查封了所有的醬園,“楊協成”卻幸免,不是因為別的,與小本子有什么關系什么的,而是因為楊協成早之前中了炸彈,廠房破破爛爛,小本子就沒有看在眼里。

  所以“楊協成”因禍得福,成了市面上唯有的一家醬園,不管味道如何,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顧客不加苛求了,楊協成的生意才出現了轉機。

  戰后,楊氏兄弟動作迅速地將醬油大批推出,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占據了新加坡與南馬來亞的市場。

  1947年,楊協成醬油廠買下了一塊十英畝的土地,然后用了兩年的時間將之夷為平地,建設了一座全部機械化的食品制造廠,這是“楊協成”從醬園中脫胎換骨的里程碑。

  同年,畢業于閩都大學的楊天華也到了新加坡,出任楊協成醬油廠的營業部主任。

  楊家新一代楊至德也在廈門大學化學系畢業,赴抵新加坡,他搜集了各種罐頭食品,研究配方。

  1951年至1953年,“楊協成”首次推出了醬油以外的產品——罐頭,一時馳譽東南亞。

  1951年,楊天賜也抵達新加坡。至此,楊家五虎將聚集一地,合力拓展事業。兄弟5人的排行依序是:楊天恩、楊天賜、楊天求、楊天成、楊天華。

  兄弟心齊,泰山能移。五十年代是“楊協成”迅猛發展的年代,要是有記錄的話,可以稱為楊協成年。

  1955年,楊協成增建了飲品制造廠,推出了豆奶、菊花茶。

  1959年,楊協成在馬六甲、詩巫、怡保、古晉設了分行。

  六十至七十年代,是“楊協成”發展壯大的年代。

  1961年在吉隆坡設立雞精廠,1968年將工廠面積及機器設備數量增擴3倍,1969年3月公司上市。七十年代向世界市場進軍,業績斐然。

  1974年10月,國際百事可樂美國紐約總公司宣布把新加坡百事可樂和美玲露制造及營業專利,授予新加坡楊協成有限公司。

  僅這一年,出口罐頭、飲料的收入的純利就高達一千萬馬元。

  而真正把楊協成推向大發展的,是楊協成的第三代掌門人,現任楊協成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經理的楊至耀。

  楊至耀生于1932年,是楊協成第二代掌門人楊天恩的第三個兒子。

  楊至耀自幼便深受父親寵愛,但楊天恩最初的心愿是希望三兒子學醫,日后可以懸壺濟世。

  于是在1947年送十五歲的楊至耀去愛爾蘭都柏林的哥倫巴學院就讀,誰知因為他在新加坡沒學過拉丁文,不能學醫,只好轉學化學。

  楊至耀完成學業后,曾在當地當過3年化學分析師,其中一年半是在世界聞名的食品公司“雀巢”服務,無心插柳柳成蔭,不知不覺中,他“偷”學到了許多先進的管理方法。

  1958年,楊至耀學成歸家。楊天恩見到這個成熟而學識豐富的兒子,高興得不得了,早忘了當初希望他學醫的心愿,馬上建議兒子加入楊協成。

  楊至耀的幾個叔叔也加以游說,于是楊志耀他欣然從命,擔任了楊協成的化學分析師,隨后接管了化驗室,并逐漸參與經營。

  楊至耀的經商才能很快就顯露出來了,受到新加坡工商界的重視。1964年始,他被委任為新加坡廠商公會執行委員會副會長、會長。并在1963年至1969年間,出任新加坡電訊局副主席又主席,1969年獲頒公共服務星章。

  同時,楊至耀為“楊協成”提出了許多改革方案,促進了“楊協成”的業務發展。

  如在1969年,經楊至耀反復勸說,“楊協成”集團宣布在交易所掛牌,成立楊協成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此舉征集了更多的資金,避免了周轉不靈,有利于大展鴻圖。

  而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卻為后來埋下了禍根,正所謂時也運也。

  1985年,楊天恩逝世,楊至耀正式出任公司的主要職務。此時他已在“楊協成”工作了二十七年,已是個眼光獨到,經驗豐富的成功商人。家族企業的重擔,非他莫能承擔。

  楊至耀出任掌門后,上承祖輩、父輩的管理經驗,加以改進,推動楊協成取得了更大的發展。

  比如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楊家的第二代與第三代都是不遺余力的,甚至可以肯定地說,這是“楊協成”最大的經營特色。

  在楊天恩時期,獲得了巨大成功,在楊至耀時期,更加出色。

  1952年,“楊協成”在東馬來西亞詩巫開設了第一家分行,專售醬油,生意興隆。

  楊天恩再接再勵,又在西馬怡保設分行,后再建立了一家工廠。1962年,在香港掛起了招牌,1966年發展到了英國、美國、加拿大。

  而楊至耀繼續執行這個開放式的經營策略,把目光投向了世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拓展非華人市場,進軍美洲和向中國大陸投資。

  1988年,“楊協成”與另一家公司合組聯營公司,向美加的納比斯可集團收購:“重慶”商標;美國馬里蘭州一塊21.6公頃土地及工廠;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塊1.34公頃的土地及工廠;加拿大圣特里斯一些制造醬料的機械設備。

  此舉對于“楊協成”開拓北美龐大市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過去其產品只能進入各城市的唐人街,現在通過“重慶”商標,“楊協成”產品已經在美國各超級市場出售,真正贏得了洋顧客,市場潛力不可估量。

  收購雖耗資五千萬美元,但盈利更為可觀。是楊氏企業走向世界的又一塊重要里程碑。

  于是在1988年,“楊協成”這只當年從中國走出去的“丑小鴨”,現在以“天鵝”的英姿飛回了故土。

  12月,與羊城簽署了投資二百三十三萬美元建立豆奶生產線的合約。1989年,再投資三百萬美元,合建1.25升塑料汽水瓶生產線,開拓“楊協成汽水新品種”。

  同時組成羊城新發飲料有限公司,在羊城市郊興建一座飲料城。

  以羊城為基地,楊至耀將楊協成的產品向北方發展。目前,“楊協成”品牌的豆奶、汽水、菊花茶、涼茶、薏米茶等都已在中國商業化并大批生產,深入了市場,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

  非華人市場和內地兩個領域的投資,都是楊氏前輩未能觸及的,而楊至耀做到了,用“長江后浪推前浪”來形容“楊協成”的新發展,實不為過。

  作為新加坡貿易發展的主席,楊至耀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開拓內地市場,也帶領新加坡其他廠商進軍內地。

  1990年4月6日,他親自率領了一個紙品業、木材業、塑膠業、電腦及食品飲料業的代表團赴蜀都訪問9天,尋找投資機會。

  楊至耀說,蜀都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與新加坡的貿易關系日趨緊密,貿易發展首次組團訪川,意義重大。

  “我們時刻都在捕捉熟悉的,可以發展的機會。只要條件適合,而且是我們熟悉的工業,我們就會考慮投資。我們過去是這么做,以后也將繼續這么做。”楊至耀用這句話來歸納了自己帶領“楊協成”在海外打天下的動機、方法及至決心,并表達了拓展內地市場的信心。

  在人事管理上,楊至耀強調“人事管理制度化”,認為應用合理的人事制度,處理公司中人與人的關系,以及每一個人的權利與義務。

  如果人事制度不公平、合理、合情、合法,就不能保證業務的正常發展。因此,在“楊協成”中,有嚴格的考核制度,晉升提拔干部,一概都按制度辦事,絕不因為個人感情上的親疏來選用人才。

  這使與楊氏家族無血緣、親緣關系,又精明能干,有本事的人能感受得到:只要有能力,又能創出佳績,晉升就有希望。

  因而干勁更大,相經展開競爭。也因此,楊協成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如今楊協成公司的員工僅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就有兩千多人,其中學士、碩士、博士等專業人才可謂濟濟一堂。

  楊至耀強調,在經營中要“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楊協成”的實驗室里,擺著幾百種外國新產品,供實驗室人員認真研究。

  另外,楊至耀還很重視現代化管理和生產力的提高,領導楊協成從舊式生產和傳統營業管理方式中邁向新科技時代。

  如在1987年,“楊協成”破天荒朝高科技養蝦業進軍,設立了新加坡第一個高科技養蝦場,年產黑蝦可高達300公噸。

  同時,“楊協成”還積極引進先進設備,自1979年至1989年間,已投資四千七百萬新加坡元裝置新機器,生產速度已提高了數倍。

  勇于創新,也令“楊協成”財源滾滾。“楊協成”早在六十年代,就推出了紙盒飲料,可說是開風氣之先,其他公司遲至七十年代始推出盒裝飲料,在市場競爭上比“要協成”落后了一大截。

  “楊協成”在這個一枝獨秀的階段已售出了二十億盒紙盒裝飲料。

  楊至耀說:“我們嘗試推出紙盒裝,確是一次。”

  此外,“楊協成”又率先推出咖喱、酸辣蝦和其他東南亞食品的罐頭。到了八十年代,又作出新嘗試,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大城市廣設飲品自動販賣機,共安裝了大約四千部,業績雖不太理想,但精神可嘉。

  不斷改革飲料品質,更是重要的一招,否則,再好的包裝也吸引不了顧客。楊至耀在談經驗時用該公司失敗的品種來作例子。

  “楊協成”曾推出過瓶裝酸梅湯,但由于進口的酸梅質量不高,味道不受年輕一代的歡迎,而遭到淘汰。

  七十年代初期,公司生產的碳酸化橙汁亦因人們不接受而告失敗。

  但在失敗面前,楊至耀并沒有氣餒,而是由此總結出了以后楊協成飲料產品必須嚴格遵守的“三大紀律”:(1)飲料的原料品質必須上乘。(2)味道必須獲得消費者的接受。(3)品質必須長期不變。以此為原則,以后楊協成的產品都極為暢銷。

  到現在整個楊氏家族共有成員九十余人,其中二十人在海外,在“楊協成”工作的共有十五人,包括總公司及海外分公司的主要領導人。

  每逢圣誕節、農歷新年,這個大家族就會舉行大聚會,尤其是每年除夕的團圓飯,更是一件大事。

  屆時,九十多人聚集在公司大禮堂,把座位排成三個圓圈,表示同心,然后禱告,并由長者講一些勉勵的話。楊氏家族還保持著濃郁的中國家庭特色。

  當然這也是因為一次打擊,險些失去楊協成,然后楊氏家族成員才痛定思痛,團結一心,抵御外辱,才有現在的狀況。

  楊至耀育有二男一女,但他并沒有堅持要孩子繼承家族生意,雖然他很樂意見到其中一個孩子能加入“楊協成”。

  關于繼承人問題,楊至耀表示并不擔心,他是這樣認為的:“公司目前的業績很好,以后必定會有適當的人選繼任,而這個人姓不姓楊都沒關系。”事實亦如此,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非楊姓的人才逐漸出現在“楊協成”的重要崗位上,這也是楊至耀改革家族式管理舊制的新動作。

  以目前“楊協成”集團工廠、分公司遍布世界各洲、員工人數已達三千六百多人的規模,僅靠楊氏家族內的一些人來經營,確實力所難及。可見楊至耀的決策,勢將更有利于“楊協成”的擴展。

  如今的楊至耀,已是大權在握,家財萬貫了。但楊至耀并沒有放松自己。他雖然身居高位,但經常往生產線和實驗室跑動,和員工討論各種業務問題。

  他每周工作五天,從早上八點十五分一直干到晚上七時,可謂事必躬親。

  楊至耀也并不以自己的背景而目中無人,夸夸其談。平時他的話語并不多,而更重視實際的行動,給人以平易厚實的印象。

  閑暇時間里,楊至耀最大的愛好就是打高爾夫球,他每周至少打兩次高爾夫球,借此調節一下心情,放松因工作而緊繃的神經。

  將近一個世紀,走過了風風雨雨,楊氏家族才創下了今天令人羨慕的業績,而楊至耀秉承父業,發揚光大,奮斗不息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另外我們這里要說一說那一次的危機了。

  “一枝筷箸容易折,擰成麻繩拉不斷”。楊協成第二代齊心協力,楊協成才能執新加坡醬業、飲料業之牛耳,無人能與其爭鋒,逞論覬覦了。

  1987年,第二代掌門人楊天恩逝世,其三子楊至耀克紹箕裘,任楊協成董事局主席。

  楊至耀為“好好表現”,大舉擴張,高科技養蝦失敗,一千一百七十萬新元泡進海水;在北美開辦的水果加工廠,業績平平;收購美國重慶食品,家族成員認為出價太高。

  楊家的一些成員對楊至耀的能力表示質疑;還有人直言不諱聲稱自己比楊至耀更行;更有人醞釀要趕楊至耀下臺。

  1992年,不滿楊至耀的第三代家族成員楊至偉、楊至喜、楊至平,以及楊至耀的三叔楊天成,先后辭去董事職務。

  楊至耀為瓦解反對派,從另四房拉入新人進董事局。

  楊至耀為自己退守安排后路,他積極培養他的從美國留學回來的長子——楊為添為第四代掌門人,楊為添在集團內平步青云,權勢赫赫。

  楊至耀欲使楊氏大家族的楊協成,變成他這一房的私家事業,引起大家族成員的普遍憤慨,同宗叔侄兄弟形如陌人,人心向背涇渭分明。

  家族內江的導火索,是永泰公司想要收購楊協成。

  1994年,新政府宣布發展武吉知馬路一帶為高級住宅區,原有工廠不準保留,而楊協成的工廠恰好在這一片區域內,楊協成必須在4年內遷出。

  楊協成控股公司主席楊至耀,找到他多年摯友鄭維強,商議把楊協成25.2—40%股權,轉讓給鄭氏所控的地產公司永泰集團。

  楊氏家族知悉后議論紛紛。原來,第二代楊家五兄弟成立控股公司,股權平均分配,并形成決議,股權只能轉售楊氏家族成員。經過數十年的變遷,

  每房擁有股權數不等,但決議一直未更改。

  反對派對楊至耀“吃里扒外”義憤填膺,要求公開表決,結果否定了楊至耀與永泰的交易。

永泰于1994年  4月底,宣布放棄收購。

  “兄弟鬩墻,外人劫舍。”鄭維強退出,黃廷方馬上趁虛而入。

  黃廷方也是新加坡靠醬業發跡的超級富豪。他從五十年代起開始制售醬油,對楊家第二代,他叫三聲“師傅”亦不為過。

  黃氏在醬業、飲料業不敵楊家,但他開辟了另一條新財路,投資地產,到九十年代,已有百億元的物業。

  黃氏近10年來以香港地產大好友的姿態出現,任香江信和置業主席。黃氏在香港擁有不少物業,并在七十層高的中環廣場占有權益。

在永泰放棄收購后一星期,黃廷方發起閃電戰,透過旗下的上市公司鳥節廣場酒店,在市場收購散股,斥資兩千六百萬新元(1.4新元兌換1美元),購入楊協成  6.6%股權。

第三者楔入,楊協成股價飆升,黃廷方志在必得,不借高價吸納,到  6月份,黃廷方的旗下公司已擁有14%楊協成股權,成為楊氏家族外最大私人股東。

其時,楊家控股公司,擁有楊協成38.9%股權,其中楊至耀這一派占18.3%,對立派占  20.6%。楊協成前資深副總裁楊為理對香港《資本家》雜志說:“血濃于水,打死不離親兄弟。”

  楊氏家族的恩怨由來已久,本來可望在“外族入侵”下彌合,但未能這樣。

  也許,一些家族成員不服楊至耀一房長期獨攬大權,不再把楊協成看成“我家”的事業;也許是某些成員缺乏大度,過于看重自身的私利,不必要地干擾執行董事行使權力。據接近楊家的人士稱:清官難斷家務事,很難裁斷孰是孰非,所有成員只有在家族糾紛中退讓,才能和解一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5年  7月,大馬巨富郭令燦家族,透過柯麥林公司向楊協成提出全面收購。

香江人不會陌生郭氏家族,該家族  1982年來港收購道亨銀行,控有香港上市公司豐隆投資。

  郭氏家族十分看好楊協成在香港的大片廠房地盤,其估值在百億港幣以上。

  柯麥林有備而戰,在正式發起攻勢前,已控有楊協成的26.7%股權,據當地傳媒,股份分別來自楊氏家族及外圍散股。

  楊家已分崩離析,“引虎下山”,楊協成地位更是脆如卵殼。

  黃廷方奮起反擊,據黃氏的財務公司稱:已控有24.9%楊協成股權。

  兩派持股量接近,勢均力敵,是一場真正的虎豹大戰。

  而楊家的大部分成員,坐山觀虎斗,似乎他們爭奪的是與楊家毫不相關的獵物。

  曾在楊協成(香港)公司服務的香港城市理工學院講師曾淵滄表示:“一旦楊協成控股公司解散,楊家祖先所遺留的事業,便會被外人所分割。就像胡文虎家族失去虎豹國際控制權,余仁生家族把原有產業一再變賣,以及王安電腦的家族到最后把公司拱手讓人。”

  不管收購大戰鹿死誰手,就目前的家族狀況,楊協成為外族人所控,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楊協成第二代、已退休的八十高齡的楊天華唏噓感嘆道:“今天楊協成形成這種局面,確實令人很傷心,是誰也料不到的。”

  不過后來楊家痛定思痛,最終團結一心,抵御外辱。

  天才一秒:m.lingdianksw8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