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翰林院:
翰林院始設于唐,至明朝已成為養才儲望之所,地位清貴,乃是閣老重臣的踏腳石。
時人有言“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其清貴可見一般。
是日,翰林侍讀李時勉如往常一般踱步進入翰林院。
“李侍讀,你來了”
“李侍讀早呀!”
李時勉緩緩向自己值房走去的一路上都可聽到遇到的同僚向他問好。
李時勉已年近五十,須發半百,但依舊精神抖擻。
他乃是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進士及第后又被選為庶吉士,入文淵閣學習,參與編修太祖實錄,實錄完成后任翰林侍讀。
所以在眾多的翰林里面,他也算是個老資歷了。
但真正讓李時勉得到同僚高看的并不僅僅是資歷,更在于他性子剛直,別人不敢說的話,他敢說,別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
永樂十九年(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后三殿失火,朱棣下詔征求直言,李時勉上書反對遷都京師,結果自然是入獄。
等到了洪熙元年(1425),李時勉又上疏議論政事。
他勸解朱高熾不要沉迷女色,可朱高熾雖然胖胖的,但人家就好那一口。
朱高熾見有人在女色方面非議他,于是非常憤怒。
他將李時勉召到便殿,但李時勉在答辯中毫不退讓。
朱高熾氣得命武士用金瓜擊打李時勉,李時勉三根肋骨被打斷,抬出去時都快死了。
要說做這一切的是永樂皇帝朱棣,那自然沒什么可奇怪的。
畢竟嘛!
朱棣那個暴脾氣那是大大的有名的。
但做這一切的卻是一向以老好人形象示人的朱高熾。能將這樣一個人逼到這份上,可想而知李時勉的戰力到底有多強,他的頭有多鐵。
“李侍讀,你聽說了嗎?”李時勉剛進入自己辦公的值房,便見與自己一起辦公的汪翰林疾步走了進來。
“什么事情,讓你如此失態?”李時勉平日里便是個十分嚴于律己的人,他見汪翰林一副急匆匆的樣子有失大臣風度,不免蹙了蹙眉,略帶不悅問道。
“哎!”
“今日的邸報你還沒看吧!”汪翰林身材微胖,急匆匆跑過來,難免氣喘吁吁了,他撩起袖子將額頭上的汗胡亂揩了一把,徐徐問道。
“你就直說吧!”李時勉已然有些不耐,他是個急性子,不習慣繞彎子。
“昨日,陛下與楊士奇等大學士商議后,已經下定決心不遷都了。”汪翰林說道。
“什么?”李時勉震驚道“遷都乃是先帝生前便定下的,新帝剛登基,豈能更改先帝遺愿。”
“就是說嘛!”汪翰林頗為認同道。
“大臣們都沒有勸阻嗎?”李時勉沉吟片刻問道。
“好像只有行在禮部尚書呂震持反對意見。”汪翰林壓低聲音,徐徐說道“而且呂大人回了禮部后,曾與下屬言及,陛下是聽了英國公的嫡子張忠的話這才下定決心的。”
“豈有此理”李時勉勃然變色,怒氣沖沖道“那個張忠乃是武勛之后,黃口小兒,朝廷大政,豈能讓他置喙。”
“李侍讀慎言”汪翰林聽了一驚,連忙勸阻道“英國公乃是武勛之首,如今那張忠又要迎娶張太后唯一愛女嘉興公主,他日后前程遠大,眾人皆知,李侍讀不可惹禍上身呀!”
“身為大臣,見有奸佞誤國,蠱惑君王焉能不發一言。”李時勉捋了捋胡須義正言辭道。
汪翰林見狀不由在心中暗暗后悔,他要知道李時勉這個反應,他干嘛想不開要與李時勉說這些呀?
汪翰林無奈,本想再勸解幾句,誰知李時勉早已轉身踱步向門外走去。
汪翰林連忙追上,急匆匆問道“李侍讀你干什么去呀?”
“面圣”李時勉高聲應道,隨即頭也不回,大踏步離去。
.........
乾清宮東暖閣:
張忠站在殿外,等待著朱瞻基的召見。
不一會,司禮監太監金英便走了出來。
金英約四十歲左右,中等個兒,身材微胖,穿一件小蟒朝天的元青色纻絲曳衫。
頭戴一頂竹絲作胎,青羅面子的剛叉帽,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司禮監第一人的威勢。
“你稍等片刻,陛下正在與楊榮大學士商討交趾叛亂之事,一會就會召見你。”金英笑著對張忠道。
“我等一會不妨事。”張忠笑道。
看著眼前的金英,張忠心里五味雜陳。
要知道宦官的身影在世界古代政治中并不罕見。
但很少有國家出現像古代中國這樣的現象,即宦官在政治生活中長期發揮重要影響。
張忠是知道的,明朝宦官曾達到三個高峰。
一個是明英宗朱祁鎮時期的王振,一個是明武宗朱厚照時期的劉瑾,最后一個是明熹宗朱由校時期的魏忠賢。
而他張忠作為一個穿越者,是有機會見到那個叫王振的一代權宦的。
“如今也不知那個即將登上歷史舞臺的王振在這紫禁城的哪個角落里,自己何時會與他相遇呢?”張忠不由心想道。
“自己要不要提前做些準備,讓王振提早出局了。”張忠不由暗道。
“但是這樣真的有用嗎?”張忠心中十分懷疑。
因為這大明朝已經建國六十年了。
從最開始太祖洪武時期,對宦官的警惕壓制。
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鑄造鐵牌,懸置宮門,明令“內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斬”。
到了永樂年間,永樂皇帝朱棣以武力奪取帝位。
他擔心官僚集團會有叛亂的事情發生,因此在中央設置東廠,專門監督官僚系統;在地方設置鎮守太監,監督各地掌握軍權的總兵官。
宦官權勢得以大幅增長。
而且張忠更知道的是,就是在當下,在另一個時空朱瞻基會正式設立內書堂,并命翰林官專授小宦官讀書。
俗話說得好“宦官不可怕,就怕宦官有文化。”
正是因為通文墨的宦官的出現,才有了秉筆太監,才讓后來內閣把持票擬之外,司禮監掌握了批紅權。
所以張忠知道某種意義而言,宦官崛起是大勢使然。
因為除了朱元璋這樣的開國之君,或者朱棣這樣通過武力再造乾坤的鐵腕君王。
隨著王朝發展,后世之君對帝國的掌控必然減弱,也因此會愈發依賴文官集團。
但皇帝這種生物,天然的排他性,又讓他們天生是懷疑主義著。
正所謂帝王之道貴在制衡二字。
當君王覺得文官勢大,自己開始感到威脅,必然開始扶持另外一股勢力與之抗衡。
而在帝王看來,宦官這種家奴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沒有了王振,或許會有李振,陳振什么的”張忠暗想道“但是沒了王振,土木堡之變或許又是另一番結果了。”
“看來這個王振自己還是不能留的。”張忠暗暗決定道。
“你在想什么呢?”金英見張忠盯著自己神游物外,臉色數變,不由疑惑問道。
“沒什么”張忠訕笑一聲,隨即問道“交趾又叛亂了?”
“是呀!”
金英嘆了口氣,埋怨道“那些蠻夷不通王化,屢次作亂,如今陛下正發愁了。”
“喔!”
“知道是誰叛亂嗎?”張忠問道。
“據說是交趾俄樂縣一個叫黎利的土官。”金英徐徐說道。
“黎利呀!”
張忠不由搜索起前世的記憶,關于朱瞻基放棄交趾,他大概知道是因為朱瞻基兩次平叛所用非人,結果都被這個黎利擊敗了。
正當張忠還在思量時,殿門被推開,楊榮走了出來。
張忠看去只見楊榮雙頤不豐而法令深刻,眼瞳不大而炯炯有神,給人一種上位者極強的威勢。
楊榮走過張忠身邊,稍停下說道“小小年紀,在遷都廢漕一事上能有如此見解,殊為不易,望你好好努力,不要墜了你父威風。”
楊榮說完不待張忠反應,便踱步離開了。
“楊大學士通曉邊疆事務,與令尊頗為友善。”金英見張忠一副不明白楊榮為何要停下來說這番話,于是解釋道。
“原來如此”張忠不由釋然。
“你可以進去了。”金英招手道。
“好”張忠點了下頭。
正當張忠準備踱步進入殿內時,只見小一宦官慌張的跑了過來。
“如此慌張成何體統?”金英見狀呵斥道。
“老祖宗恕罪”小宦官撩起袍角朝地上一跪,回稟道“翰林侍讀李時勉正跪在宮門外,他聲稱國有奸佞,請陛下誅殺英國公之子張忠,以正朝綱。”
金英聽了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張忠,神色莫名,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而作為當事人的張忠則是一臉錯愕。
“我TMD招誰惹誰了,怎么就成了奸佞,而且還要殺之后快?”張忠腹議道。
“翰林侍讀李時勉是吧?”張忠恨恨暗道“小爺跟你沒完”
ps:今日剛簽約成功,求點月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