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358、掌握在自己手里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的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在春暖花開的三月,雖然是離別詩,但前有生機盎然,后有浩渺大氣,那種離別愁緒不僅被沖淡,還有李白一貫的詩意和暢想,回味悠長。

  作為鄂城的地標性建筑,黃鶴樓在歷史上久負盛名,當然,它的出名還是因為李白的詩,除此之外還有另一首崔顥的同名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在古代,沒有現代這樣發達的通訊,能夠名揚天下的景致,基本都靠詩詞歌賦,比如‘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廬山,‘會當凌絕頂’的泰山,‘五岳歸來不看山’的黃山,‘日月照耀金銀臺’的天姥山等等。

  其實現代也可以,因為某部影視劇,就帶火一個景點,因為某個網紅,就帶火了一條街。

  不過,想要名傳千古,還是需要經典的內涵。

  黃鶴樓不像湯泉池,即使快過年了,這邊也依然有不少游客。

  寧遠經歷多了,自然知道怎么把自己弄嚴實,既不捂得太迥異于眾人,也不會讓人認出來。

  畢竟,有時候你捂得越緊,看起來怪異,反而還更容易引人矚目,就像在喊:快來看快來看,我不是一般人。

  寧雨繼續發揮她的長處,變身導游,給寧遠他們講著她從書上看到的關于黃鶴樓、關于李白,以及關于鄂城的歷史人文。

  “黃鶴樓最早是三國時期建的,那時候鄂城屬于吳國,而且也不叫鄂城,叫夏口城,建它的目的是軍事作用,充當瞭望的,后來吳國被晉滅了之后,這里就沒了那個作用,成了觀賞樓,因為它登高望遠的風景,吸引了無數當文人墨客,所以在之后才留下很多詩篇。”

  寧遠他們聽得津津有味。

  好在寧雨是用凌山話說的,否則別人還真會以為她是導游,即使這樣,旁邊一些本地人也不時扭頭看來。

  因為信義位于豫南,包括浉河區、凌山、新縣和商城都跟鄂省接壤,所以很多方言的詞、句也相近,包括腔調也差不多,于是有些人也以為他們是鄂省的。

  倒不會以為他們是鄂城人,因為口音更接近鄂北的廣水和大悟縣。

  站在樓上眺望滾滾長江,寧遠閉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氣,因為戴著口罩,倒沒有太寒涼,但也感覺一陣涼意從鼻子鉆入肺腔,整個人更精神了。

  “唯一的遺憾,就是現在的黃鶴樓不是古跡,是八十年代的重建的。”

  寧遠這種腦補能力很強的人,去一些古跡最喜歡想的,就是自己站立的位置,以前那些穿著各式各樣服裝的古人也在這里站過,就覺得很有穿越感。

  如果是真的從唐朝一直保存到現在的黃鶴樓,寧遠站在上面,腦海里一定會暢想一番,李白站在這里揮毫潑墨的樣子。

  所以,寧遠才更在意是不是古跡。

  就像電影里的重疊鏡頭,現實中某人在這里做著什么,而虛幻中,還有身影在同一個位置,只不過是以前的某個時間,也在這里做著什么。

  與其說是腦補,不如說是寧遠的職業病,當然,如果沒有這個喜好,他也不會從事這一行。

  就像表現的欲望,如果沒有這個,他/她99的機會不會走到這一行,腦補跟內心戲差不多,否則愛表現的、內心戲十足的,或者愛耍寶的人,也不會被稱作戲精。

  其實從這里看長江,也看不太真切,畢竟還離有一段距離,包括長江大橋也是。

  指著大橋,寧遠對寧雪和寧巖道:“看,那個就是長江大橋。”

  寧巖他們倆立刻扒著欄桿,探頭朝那邊張望:“還真是耶,跟書上畫的一樣。”

  寧雨在一旁哭笑不得:“什么畫的,書上那是照片。”

  說著,寧雨繼續科普道:

  “雖然這是我們建國后的第一座長江大橋,但并不完全算我們的成果,因為同時參與的還有前蘇聯的專家,金陵的長江大橋,才是真正意義上我們的第一座長江大橋,因為那是完全由我們自主設計、建造的,所以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爭氣橋。”

  到了這個時候,寧大強又不忘趁機教育:

  “像我們從小,連釘子都叫洋釘,火柴都叫洋火,落后的日子窮怕了,所以你們以后一定要好好學習,只有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了,才不會被人威脅。”

  其實這也不全是寧大強的理論,后半句,是以前他說‘洋火’的時候,寧雨告訴他的,因為技術不在自己手中,什么時候都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這么淺顯的道理,寧雨一說寧大強就理解了,也記了下來。

  鄂城長江大橋是茅以升老先生主持修建的,因為寧大強他們的話,寧遠忍不住想起茅老那位名義上的侄子。

  實際上,這個人并不是茅老弟弟茅以新先生的兒子,只能算養子,因為他真正應該姓汪,在三、四十年代的華夏,他父親‘無人不識’,所以也有汪三公子的‘尊號’。

  而這位三公子,幾年后,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贊助下召開的糧食問題研究會上,炮轟‘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是錯誤的,而他打著的是‘保護耕地就是助推房價坑害老百姓’的大旗。

  他的理由,一是國內已經解決了糧食的生產和分配問題;二是國外有足夠的糧食生產和全球化的糧食市場。

  因此,這位得出結論:華夏發生饑荒的可能性即使不等于零,也是微乎其微的。

  但他根本沒想過,一旦未來發生緊缺的情況下,你到國際市場上購買,誰不能鉗制你?更何況,華夏這么多的人口,國際上誰又能供給的起?

  連寧大強都懂的道理,自然而然,這蔫壞的老家伙不可能不知道,他只是完美的‘忽略’了。

  真到了那時候,別說糧食這種戰略物資,任何一種急缺的物品,都能被鉗制,就算能買到,也會物以稀為貴。

  盡管黃鶴樓是新建的,但長江大橋卻是一手的,從建立到現在,一直矗立在黃鶴樓邊上,讓鄂城川流不息,也讓華夏的京廣大動脈暢通無阻。

  這時候,寧遠又忍不住想到很多,直到寧巖喊他:“哥,該走啦!”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