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象講述發現的時候,白葉在湯姆莊園的表現,特別是絕美精致的少女雕像,也隨之流傳開了,刷爆了一些人的朋友圈,并有向圈外蔓延的趨勢。
這次是真火爆。
相對來說,不管是牛的變形過程,還是空間的連續的特殊形體,所謂的火熱,其實只是在業界,圈內人的火熱。
一個圈子的口嗨,沸反盈天,對于普羅大眾來說,最多蕩起少許波瀾,絕對激不起大浪。畢竟藝術行業,距離普通百姓,真的有些遠。
要說古代著名藝術家,普通人還能講出幾個名字來。但是要問他們當代最著名的藝術家有哪些人,恐怕他們半天憋不出幾個人來。
連人都不知道,更不用說作品啦。
普通人誰會關心藝術作品呀,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國家這么多大事,明星這么多八卦,動不動就是金融危機,貨幣升值貶值,房價跌了又漲,漲了又……漲,臺風來了大雨連天導致菜價飛升,小鮮肉電影撲街,粉絲忙著洗地,與路人撕比不休……
各處大事小事紛至沓來,誰關心藝術品能不能吃啊。
事實上,這才是常態。
藝術嘛,在一般人印象中,那是高端的玩意,與普通人沒關系。
只有富豪啊,名人啊之類的,才有興趣。
但是今天,許多普通人的朋友圈,被一尊雕像刷屏了。
有照片,還有視頻,十分的詳盡。
雪白的少女,披上薄薄的面紗,若隱若現的美麗面孔,仿佛女神一般秀美神秘。她的神態安詳,寧靜古典中仿佛帶著一絲羞澀的微笑。
細膩的肌理,雕塑出來的面紗,仿佛蟬翼般透明,又似微風輕拂而過緩緩蕩漾的湖面,泛起的漣漪都有著朦朧的意境。
這雕塑的形態,如此的輕盈而又美妙,透薄的面紗輕輕地籠在頭上,面紗的褶皺感更是充滿了線條上的流暢美感,好似流動的水波、月光。
從不同的角度觀賞,雕像的面部情態都是略有不同,嘴角以及眼睛的刻畫,仿佛是會呼吸一般真實,讓人感覺這不是雕像,而是活生生的人。
不,不對……
真正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根本不可能有雕像那么完美。
藝術就是這樣,來源于現實,卻高于現實。每個雕塑家,都是最好的美顏大師,可以剔除人身上不好的地方,只保留最完美的部分。
只要技術到位了,誰也不可能在完美的古典雕像上,找到絲毫的瑕疵。
這樣的雕像,普通人一看,自然覺得十分驚艷。
然后紛紛轉發,各種評論。
爆了。
如果有心人統計數據的話,就可以發現關于這個雕像的傳播,就好像病毒式的蔓延開了,而且覆蓋的面積,也十分的廣泛。
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萬……
特別是幾個主流的社交軟件,也開始有人注意到了雕像,積極參與其中。
“美,太美了。”
“這是西方哪位雕塑大師的手筆,我要吹爆。”
“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雕像,太傳神了。”
“……這是豆腐做的吧?”
“這質感,把大理石當成面團揉捏,太厲害啦。”
“真是大理石,確定不是石膏雕像么?”
各種稱贊感嘆之聲,連綿不休。不要覺得,普通人的審美,就是這么……膚淺。或者說簡單,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
還是那話,普通人最關注的,還是衣食住行的問題。
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等到大家不再為這些生活問題而操心的時候,才有閑情逸志去關心更高端的東西。
不然的話,初級階段永遠是初級階段,不會深入進去。
哦,當然,有人天生喜歡藝術,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啦。
總而言之,對于普通人來說,少女雕像完全符合他們對于雕塑藝術的審美,自然是大肆贊揚,各種鼓吹,基本要把雕像捧上神壇。
這其中可能也存在了一些誤會,畢竟看到這么古典的雕像,恐怕許多人都以為這是古代大師的杰作,所以心里沒壓力,各種溢美之詞。
如果讓他們知道,雕像是出自一個年輕人之手,估計又是另外的論調啦。
不管怎么說,怎么有人愛死了這種雕像風格,視之為神作。沒才華的,各種握草,以匱乏的言辭,表達自己的嘆服。
至于有才華的,則是以大段文章,表達自己的情感。
比如……
仿佛會呼吸的古典雕像,柔美線條讓人驚嘆。
每一塊石頭都是一件藝術品,需要雕塑家的一雙手來一點點的將他們的精魂深鑿出來,才可以重見天日,自由的呼吸。
解救出被禁錮的也許不僅僅是石頭,還有雕塑者自身創作欲的一種救贖。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文藝,太文藝了。
類似的解讀,轉眼就得到了幾百個贊。
至于具體是啥意思,大家也不懂,也不敢問吶。
反正點贊、轉發就是啦。
另外在這條評論下,忽然有人發了一個視頻。視頻才幾秒鐘,內容不長。有人好奇點擊,視頻就直接緩存完畢播放了。
其中的內容,也十分的簡單。
就是有人在問,雕像是怎么雕刻出來的,一個年輕人輕描淡寫的回答,不需要雕刻啊,我要做的雕塑本身就藏在大理石之中,我只是把多余的部分去掉而已。
視頻除了對話,還有環境背景,特別是少女雕像的存在。
短暫的幾秒鐘,已經足夠讓人把握大概的信息啦。
所以……視頻的年輕人,是雕像的創作者?
這信息,也同樣讓人,驚嘆,懷疑。
這怎么可能?
不會是真的吧?
一些人腦海中,自然浮現猜疑。
當然也有人沒想那么多,直接接受了事實,然后怒贊。
“牛比,太牛比了,行業中的大觸,前途不可限量。”
“現在的年輕人不得了啊,年紀輕輕就有這樣的本事,過幾年還不逆天?嘖……有我年輕時候的風采,帥氣!”
“懂行的介紹一下,這是哪路神仙啊。”
“誒,你們關注的重點錯了,難道就我注意到,這創作者說的話和評論人的解析,是那么的默契嗎?這到底是巧合呢,還是……”
“咦,真的差不多啊。”
“逼格很高!”
一個說石頭是有生命的藝術品,需要創作者鑿出來。
另外一個說,雕塑就在石頭中,他只是把多余部分去掉而已。
認真揣摩的話,意思都是一個樣。
所以大家看了紛紛感嘆,這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啊。
或許回復太多了,也引得評論人冒泡,發了幾個羞澀捂臉的表情包,然后配上一段文字,“我當時就在現場,所以……”
眾人無語了,還以為是知音呢,原來是拾人牙慧,差評。
不過也有人喜出望外,連忙打聽,“這雕塑師是誰呀,這作品又是怎么回事,有他的聯系方法嗎……”
一個個問題,代表了好奇與興趣,這意味著爆紅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