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想看,李悠然當然也不介意與眾人分享。
待會兒時不時的拍些照片發到群里吧。
繼續剔竹枝。
剔完之后,又再找了一根差不多大小的竹子。
同樣砍倒剔枝,然后將兩根竹子放到肩上,抗回家。
兩根竹子不知道夠不夠?
不夠的話再去砍就是了。
準備開工。
先在群里說一聲。
于是,李悠然彎刀、鋸子等工具,放到兩根竹子旁邊,又拍了一張照片發到群里。
并且說道:“準備開工咯!”
群里很熱鬧。
董易:“哈哈哈!悠然老弟,可以!看這架勢倒是像模像樣的。”
梁成:“我以前也接觸過竹編。悠然老弟這兩根竹子選得感覺挺不錯的。”
蕭雨:“老板,加油!等著看你的成品。”
某客人:“竹編背篼經常看到。但還從來沒見過編制的過程。老板要多分享一些過程啊!”
“……”
李悠然打算編個背篼,這種工具的用處,比籮篼還大。
下地收獲作物、去割草等行為時,都會背個背篼。
去街上趕集,往往也會背個背篼。
背篼的編制方法和籮篼差不多,但相對而言要稍微簡單一些,細節要求可以不用那么高。
所以,李悠然打算編個背篼試手。
能不能成功不知道,先嘗試吧。
他當然也可以編個柵欄試手,但那太簡單了,沒什么挑戰性。
還是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才好。
開工。
先用鋸子將竹子按照需要一節一節鋸好。
兩米左右長的竹子,需要三節。
這三節竹子將被劈開,分為寬度為兩厘米左右的竹塊。
這些竹塊將作為背篼的篼骨,非常重要。
剩下的竹子長度就隨意了,三、四米,四、五米,甚至更長都可以。
這些竹子將劈開成為編篾,寬度在五毫米左右。
編篾需要將竹青和竹黃分開,用竹青部分,也就是青篾作為編篾。
長度越長,操作難度越大。
村里楊志軍、李民等手藝精湛的匠人,他們用的編篾可以五、六米,六、七米長,甚至更長。
李悠然沒那手藝,他整個三米左右長就行了。
就這點長度,操作起來都頗為困難。
先整簡單的。
先將三節兩米左右長的竹子,劈開分為寬度為兩厘米左右的竹塊。
這個難度不大,李悠然很快就劈好了。
然后就是劈編篾了。
這難度就大了。
一番操作之后,第一次嘗試……宣告失敗。
竹塊被劈得很不均勻,不能用。
這一節竹子也被浪費了。
李悠然這個時候才發現,他砍這兩根竹子只怕遠遠不夠。
因為大部分的竹子估計都要被浪費掉。
讓人很無奈,但又沒有辦法。
從手生到手熟,終究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
罷了,繼續禍害一節新的竹子。
一番操作下來……果然不意外的,又浪費了一節竹子。
10幾分鐘之后。
李悠然拿著彎刀,再次走向竹林。
因為竹子已經全部被他浪費完了。
而且,連一條像樣的編篾都沒有搞出來。
沒有辦法,只能繼續禍害新的竹子了。
好在這片竹林夠大,且竹子的生長速度極快。李悠然可以隨意禍害。
又砍了兩根竹子抗回院子。
繼續開工。
“老板,進度怎么樣了啊?”
“老板,編得如何了?”
“……”
群里眾人一直都在等著李悠然分享進度。
李悠然發了個“輕輕咳嗽”的表情,說道:“大家不要著急。目前進度大概……百分之一吧。”
“哈哈哈!老板,你這也太慢了啊!”
“老板這個背篼,沒有十天半個月,估計是沒有希望編成了。”
“進度百分之一是什么樣子的?老板,讓我們看看。”
“……”
群里眾人很歡樂。
李悠然將浪費的那一堆竹塊拍了張照片,發到群里。
群里眾人更歡樂了。
“我雖然不太懂竹編,但我看得出來,老板這些全是劈失敗了的竹塊。哈哈哈!”
“老板,你這進度不應該是百分之一,而應該是百分之負一才對啊!”
“哈哈哈!終于看到老板有失敗的時候了。”
“老板,加油。你還能將進度變為百分之負二。哈哈哈!”
“……”
梁成、董易、楊豐、唐山等人,也各自發了莞爾微笑的表情。
蕭雨、唐茜等妹子們,發的則是“嘻嘻偷笑”的表情。
李悠然發了個“哈哈大笑”的表情,然后說道:“不急,不急。總會成功的。”
梁成說道:“說起編制背篼,這在我們國家,差不多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吧?”
董易道:“應該有了。這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手藝。”
梁成又道:“據說有一個關于背篼的故事,在數百年前就已經開始流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
“是什么樣的故事?梁老板,麻煩你說來聽聽呢。”
“沒聽說過啊!是什么故事?”
“……”
很多人都表示沒有聽說過。
李悠然心里一動。他倒是聽說過一個關于背篼的故事。
而且,的確聽說是從很久之前就流傳下來的。
難道,梁成說的是那個故事?
“梁老板,你說的故事可是與‘孝’有關?”李悠然問道。
梁成發了個“是”的表情,然后說道:“看來悠然老弟知道那個故事。”
“與‘孝’有關?那看來,我也知道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了。”蕭雨又說道。
群里其他人一見,紛紛催促幾人說一說,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梁成、李悠然、蕭雨幾人商量幾句,然后決定由蕭雨給大家說一說那個故事。
蕭雨便在群里將故事說了。
是說之前有一戶山里人家。
家里共有4口人,爺爺、兒子、兒媳和孫子。
爺爺辛辛苦苦操勞了一輩子。年老之后,不能再干活了。
兒子和兒媳便開始嫌棄老人,認為老人是家里的累贅。
他們想要將老人丟棄。
于是,夫妻倆便用一個背篼,將老人背到了山里的一處洞穴里丟棄。
并且將背老人用的背篼,丟在了山里。
傍晚時分,孫子見爺爺還沒有回家。便問夫妻倆爺爺去哪里了?
夫妻倆自然不會說原因。
但最終,孫子還是知道了。
于是,孫子進山,找到了夫妻倆丟掉的背篼。
并且,將背篼帶回了家里。
夫妻倆看到背篼,認出了是自己丟掉的那個背篼。
便喝問兒子,“為什么要把背篼撿回來?”
兒子平靜的說:“留著,以后有用。”
夫妻倆又問,“有什么用?”
兒子說:“以后,等你們老了。我需要用它將你們,也背到那處洞穴里去丟掉。”
夫妻倆一聽,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
對自己的行為,追悔莫及。
于是,連夜進山,找到那處洞穴,將老人接回了家里。
從此之后,對老人十分孝順。
老人得以安享晚年。
百善孝為先。
這個故事流傳了一代又一代,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
聽蕭雨講完這個故事。群里有人漸漸濕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