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77章 勿謂言之不預

  得到趙溫、張喜的支持,士孫瑞就匆匆告辭。

  他要指揮大軍渡河,沒時間閑扯,討論那些細節。

  趙溫接著主持會議,卻撫著胡須半天沒說話。一不小心,胡須捻斷了好幾根,心疼得他直哆嗦。

  “子柔,別猶豫啦,趕緊拿個章程吧。”張喜催促道。

  “怎么拿章程?”趙溫反問道:“給袁紹的詔書如何抬頭,是渤海太守,還是冀州牧?”

  張喜頓時僵住,訕訕地閉上了嘴巴。

  這是一個大麻煩,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若以朝廷詔書論——不管這個詔書是不是天子本意——袁紹的官職只有渤海太守是合法的。

  車騎將軍是自號,冀州牧則是從韓馥手中奪來的。

  如果給袁紹的詔書中承認現實,等于允許了這一類行為,朝廷將如周天子承認三家分晉一般,重振朝廷尊嚴也就無從談起,不會有人再把朝廷的詔書當回事。

  如果不承認現實,那就等于和袁紹撕破臉,再無緩和的可能。

  讓袁紹接受現實,自去冀州牧,等待朝廷的封拜,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趙溫連聲嘆息,恨不得將士孫瑞拉過來罵一頓。

  不過他也清楚,士孫瑞的壓力比他還要大。

  天子讓他代行太尉,既是兌現之前的承諾,也是對他的考驗。

  如果士孫瑞不能完成平定衛氏叛亂的任務,假太尉就完成轉正,重掌兵權的事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士孫瑞不能退,他也不能退,只能硬著頭皮上。

  左思右想后,趙溫執筆上書,請天子下詔,斥責袁紹以郭圖事。

  他心存僥幸,以行車騎將軍,領冀州牧稱呼袁紹,試探天子之意。

  劉協看完趙溫的上書,輕輕放在案上,眼皮輕抬。

  “司徒,袁紹心中還有朝廷嗎?”

  趙溫汗如雨下。“陛下……何出此言?”

  劉協不理他,接著又問了一句。“這些年,朝廷艱苦求生,可曾得袁紹一絲助力?”

  趙溫不敢再說話了,只是連連叩頭。

  天子的聲音雖然不大,語氣卻很重,沒有一點和袁紹講和的意思。

  “司徒,袁紹聽從太仆和解,并非心有朝廷。他想做的可不是齊桓公。”劉協將趙溫的上書輕輕推了回去。“朕勸司徒莫存僥幸,與虎謀皮不成,反為虎傷。朝廷僅剩一點顏面,不可輕易與人。朕與諸君辛苦堅持,可不是為了給他袁紹做嫁衣。”

  趙溫再拜。“臣荒悖,請陛下降罪。”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劉協淡淡地說道:“以后謹慎些就是了。”

  說著,劉協又轉頭對一旁的蔡琰說道:“今日事,暫且不記入起居注。”

  蔡琰應了一聲。

  “謝陛下。”趙溫如逢大赦,連忙接過案上的上書,塞進袖子里,再拜,退出。

  出了帳,一陣風吹來,趙溫遍體生涼,不由自主的打了個寒戰。

  帳內,蔡琰寫完最后一個字,收起木簡。

  “陛下,當真要與袁紹決裂嗎?”

  劉協哼了一聲:“他想一毛不拔,就名正言順的占據冀州,哪來這樣的好事?再怎么說,朝廷的詔書也不是廢紙,想要就要,總得付出一點代價。”

  蔡琰忍不住提醒道:“君子慎獨,陛下更當慎言。這要是記入起居注,絕非圣君所宜。”

  劉協嘆了一口氣。“朕怕是做不成圣君。”

  “陛下何為此言?”

  “內圣外王,談何容易。你熟讀史書,可知古往今來,哪一位能當得此語?”劉協搖搖頭。“朕不敢好高騖遠,只希望能做好眼前事,無愧于此生,便心滿意足。”

  蔡琰想了一會。“難道在陛下心中,堯也算不上內圣外王?”

  “親親賢賢,他連兒子都沒教好,甚至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還談什么內圣外王。且依天人感應之說,終堯之世,連年大水,天下湯湯,可見上天對他也是不滿意的。”

  蔡琰的臉色一僵,想了片刻,又道:“那舜呢?”

  “舜在位的時候,也一樣是連年大水啊,而且他兒子商均也不肖。”

  “這……”蔡琰無言以對。

  天子明明是在胡扯,可是她卻找不出反駁的理由。

  見學霸蔡琰語塞,劉協忍不住放聲大笑,剛才被趙溫氣出來的郁悶總算消散了些。

  蔡琰很無奈。“陛下,巧言絕非天子美德。”

  “令史說得對,巧言絕非美德。”劉協說道,不等蔡琰釋然,他又補了一句。“可這并不是朕巧言善辯,而是史書所載,有感而發。你說不過朕,就說朕是巧言,這可是欲加之罪。”

  蔡琰張口結舌,神情尷尬。

  趙溫病了,高燒不退,渾身無力。

  劉協得知消息,不顧眾人勸阻,親自去探望趙溫。

  趙溫掙扎著起身,向劉協告罪。

  劉協有手背試了試趙溫的額頭,確實燙手,不是裝病。

  “司徒是身體受了涼,還是心里受了涼?”劉協含笑看著趙溫。“大丈夫當雄飛,安可雌伏。司徒言猶在耳,令人振奮。如今正是雄飛之時,司徒怎么反倒病倒了?”

  趙溫苦笑。“陛下,臣已是花甲之年,少年時的狂妄之言,何敢再提。臣也有幸,能于此時此地,重見大漢中興之機。奈何歲月不饒人,怕是余日無多。此時一病,不能能否再起。臣有幾句肺腑之言,想與陛下言說。”

  劉協擺擺趙溫的手。“司徒言重了。你只是受了涼而已,休息幾日便好了,何至于此。”

  趙溫反手握著劉協,懇切地說道:“人年五十不為夭。臣壽五十有九,心滿意足。若陛下能聽臣言,臣雖死而無憾。”

  劉協嘆了一口氣。“司徒切莫如此,朕聽著便是。”

  “謝陛下。”趙溫喘了兩口氣。“陛下銳意進取,志在中興,此誠大漢之幸。然,大漢積弊已深,縱有仙藥,也難以一朝而起。董子曰: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陛下當文武并用,張弛有度,積三十年之功,而太平可至。”

  劉協盯著趙溫看了好一會兒,沉吟良久。

  “司徒之言,朕雖不能完全領悟,卻愿意試一試。這樣吧,詔書暫且不行,司徒作書與袁紹。若他能誠心改過,效忠朝廷,朕可既往不咎,拜其為車騎將軍、冀州牧。如果他愿意,入朝主政亦可,朕將以大將軍之位待之。”

  趙溫又驚又喜,坐了起來,雙手緊握劉協。“陛下,所言當真?”

  “朕言出必踐。袁紹肯來,朕必以禮相待。袁紹若執迷不悟,心存僥幸……”劉協抽回手,站了起來,俯視著趙溫,淡淡地說道:“朝廷自有斧鉞,少不得拿他示眾,勿謂言之不預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