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591章 以身踐行

  歷史上,對諸葛亮為什么選擇劉備而不是曹操或者孫權,有很多猜測。

  其中一個說法就是曹操進攻徐州時殺戮太重,甚至屠城,而諸葛亮的族人因此受災,所以諸葛亮與曹操不共戴天,寧可隱居隆中,也不肯為曹操效勞。

  但細細分析,這一點是有問題的。

  諸葛亮是瑯琊陽都人。陽都在瑯琊腹地,曹操進攻徐州時,并沒有到達陽都。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后來還成了魏國大將,不僅胸懷文韜武略,還是談玄論道的名士之一,表明年輕時受到了很不錯的教育,不像經過家族覆滅的大難,劫后余生。

  所以,個人恩怨應該不是諸葛亮反感曹操的原因,至少不是主要原因。

  現在諸葛亮提到了袁紹,對他大有啟發。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曹操都是袁紹的部下,甚至是打手。他在中原作戰,本質上是作為袁紹的別部,而不是他本人想要逐鹿中原。所以袁紹有很多事交待給他做,當他遭受呂布、張邈背刺時,袁紹也曾派大將朱靈統兵增援。

  袁曹本是一體,所以曹操屠徐州的事也算到了袁紹頭上。陶謙與袁紹不和,雙方多次發生沖突。袁紹想借曹操之手殺掉陶謙,邏輯通順,沒什么毛病。

  雖然事實未必如此。

  就眼下而言,徐州人對袁紹的印象并不好,至少不會像劉協猜測的那樣,徐州大族簞食壺漿,主動迎接袁紹入主徐州。

  如果是這樣的話,劉備守住徐州的機會就大了幾分,山東的形勢或許不會像他預期的那樣發展。

  “你離開瑯琊好幾年了吧?”劉協打量著諸葛亮。

  “臣雖離鄉數年,卻與鄉里多有音訊往來,對徐州輿情并不陌生。臧洪因郡將而與袁紹決裂之事,臣就有所耳聞。”

  劉協笑笑。

  諸葛亮特意提起臧洪,自然是為了佐證他的論斷,表明徐州人對袁紹印象不好。

  不過臧洪、劉和入朝,的確會對徐州人產生一定的影響,只是影響有多大,現在還不好說。

  但他對徐州的形勢判斷需要調整,這是不爭的事實。

  劉協命諸葛亮專門負責徐州來的消息,并下令加大對徐州形勢的監控力度,傳詔河內太守董昭、兗州牧曹操,加強信息收集,及時通報。

  周忠趁勢提出,請天子回駕河東,至少也應該去關中。

  金城實在太遠,消息滯后嚴重,就算馬匹供應充足,也難免有鞭長莫及的遺憾。

  劉協沒理他,卻也沒說什么。

  他暫時還不想去關中,卻不能說得太明白,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讓這些老臣知道他在想什么,十有八九會瘋,他也會由圣天子變成沒有人性的暴君。

  如果被山東的大族知道他想干什么,那些人大概會毫不猶豫的支持袁紹吧。

  有些事,做得,卻說不得。

  周忠接連幾次進言,都沒有得到劉協的答復,心里著急,私下里囑咐諸葛亮,找機會問問天子究竟是什么意思。

  趁著一次閑聊間隙,諸葛亮提起了這個問題。

  “徐州大戰,陛下不準出兵嗎?”

  “想出兵,但無兵可用。”

  諸葛亮大感疑惑。“陛下有并涼精銳近十萬,怎么會無兵可用?”

  劉協看了諸葛亮一眼。“且不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說你提及的這十萬并涼精銳。你覺得他們趕到徐州后,還能拘束得住,不會出現劫掠百姓的事?”

  諸葛亮恍然,隨即又問道:“那陛下準備按兵不動,作壁上觀?”

  “當然不是。”劉協沉吟道:“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若徐州人真如你所說,心存朝廷,不愿臣服袁紹,朕自然要救。可若是徐州人望風而降,奉袁紹為主,朕就算想救,也無從救起。你不要急,再等等,或許這兩天便能有消息了。”

  劉協想了想,又道:“太原、上黨、河內枕戈待旦,隨時可以出兵,進攻冀州,迫使袁紹撤兵。”

  諸葛亮點了點頭,沒有再問。

  雖然不知道天子在想什么,但他能感受到天子對徐州人并不完全信任。

  事實上,不僅是徐州,荊州、益州也不例外。如果沒有當地大族的支持,劉表、劉璋豈能置朝廷的安危于不顧,坐視天子落難。

  經過兩次黨錮,君臣之間的信任已經大為削弱。州郡割據,互相攻殺,視朝廷如無物,也讓天子很難相信關東大族的忠誠,觀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劉協說并涼兵野性未除也是事實,貿然帶著這些人進入關東,造成的傷害未必就比袁紹小。

  諸葛亮找個機會,將劉協的回復告訴了周忠。

  周忠聽完,也很無奈,長吁短嘆,卻找不到更好的解決之道。

  數日后,劉曄、魯肅趕到行在。

  一路走來,他們大開眼界。

  雖說關中、涼州遠遠談不上富庶,甚至連溫飽都做不到,但涼州安定卻是不爭的事實。所到之處,不論漢人還是羌人,哪怕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神情至少是從容的,幾乎看不到戰爭的恐懼。

  那種從廢墟中重建家園的精氣神,讓他們感覺到了大漢中興的希望。

  一直以來,涼州羌亂就是大漢的傷口。持續不斷的戰爭不僅讓關東、關西的矛盾升級,也讓大漢的國庫入不敷出,財政最終崩潰,就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出來。

  天子謀求中興,首先著眼于安定涼州,而不是回故都洛陽,無疑是極高明的一步棋。

  正如人受了傷,想恢復健康,必先包扎傷口一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魯肅挽著馬韁,看著視野開闊,與家鄉迥異的西北風光,心中感慨。“看來天子不僅推崇《孟子》,更以身踐行,難能可貴。若非天子以萬金之軀,親赴涼州,涼州豈能如此迅速穩定。”

  劉曄揚著馬鞭,哈哈一笑。“子敬,你這么說,我就放心了。天地廣闊,正是你我用武之時,何必江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走,看看上蒼為大漢降下了一位什么樣的圣天子。”

  說著,輕輕一踢馬腹,座騎便撒開四蹄,向前輕馳而去。

  魯肅大笑,踢馬跟上。

  隨從們被他們的興奮所感染,也紛紛放開馬韁,縱馬奔馳。

  馬鳴蕭蕭,笑聲朗朗,回蕩在天地之間。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