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637章 大道之爭

  田豐面不改色,從容說道:“主公幼承家教,熟讀詩書,通曉史事,想必知道歷代開國都有一番磨難。夏有殛鯀之難,商有夏臺之囚,周有羑里之拘。至于漢,挫折更是數不勝數,彭城之敗,滎陽之逃,皆為人所熟知。與此相比,主公為山東百姓計,忍一時之辱,又有何不可?”

  袁紹一時語塞,倒不好再說什么。

  與三代的開國之君所受的屈辱相比,他這點委屈的確不算什么。如果因此責備田豐,未免有失明君氣度。

  逢紀見狀,主動發言道:“退守冀州之后,又待如何?”

  田豐看了逢紀一眼,微微一笑。“元圖以為,主公退守冀州,天下能太平嗎?”

  逢紀不安地看了袁紹一眼,反問道:“難道不能?”

  田豐笑了起來,毫不掩飾眼中的輕蔑。

  “元圖以為天下大亂的根源是主公嗎?非也。天下大亂的原因,是朝廷與士人的爭奪,是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還是一人之天下的爭奪。這個問題不解決,天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太平。縱使一時太平,也不過是惡斗之后的喘息。一旦雙方緩過勁來,必然再起爭斗,不死不休。”

  逢紀眉頭微皺,眼神也變得凝重起來。

  他跟隨袁紹多年,接觸過很多黨人,自然清楚田豐所言不差。

  黨人前仆后繼,為的可不是袁氏一族的興衰,而是天下人的利益。

  這天下應該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一人之天下。皇帝只是奉承天意治理百姓,并不是天意,不能獨斷專行,視他人為臣仆。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士大夫汲汲以求的是對朝堂的控制權。

  “主公登高一呼,天下響應,不僅是因為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更是因為主公繼承了先賢遺志,為天下人爭利。只是庸人見利忘義,迫于并涼虎狼之師,寧愿茍且偷生,不敢奮起反擊。這是他們的恥辱,不是主公之錯。”

  袁紹深有同感,不免戚戚,大有被天下人辜負的感覺。

  “然,大勢所趨,豈是一時挫折可以改變?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不過十六年,二世而亡,而漢勃興。王莽辜負天下人,也不過十五年,便身敗國滅,而光武據河北,一統天下。如今天子欲以并涼精兵鞭笞天下,縱能盛極一時,又豈能長久?”

  田豐須發賁張,目光如炬,環顧四周,威勢逼人。

  “一時挫折,于庸人是泰山壓頂,于君子則為磨刀礪石。庸人只配為奴仆,唯君子能百折不撓,建功立業。豫州士大夫茍且,我冀州士大夫卻不肯。”

  他轉向袁紹,大聲說道:“退守冀州之后,主公若進,不論是入朝主政,還是起兵止暴,豐當為主公執鞭。主公若退,豐或退隱鄉里,或伏斧鉞,皆如主公所愿。”

  袁紹被田豐的氣勢鎮住了,一時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逢紀面紅耳赤,神情尷尬,也不敢再追問。

  大帳里的氣氛變得極為尷尬。

  陳琳見狀,強笑道:“元皓是說,就算主公愿意忍辱負重,接受議和,天下也不能太平?”

  田豐回頭看了一眼,冷笑一聲。“河東、關中的王道是什么樣子,你不清楚嗎?衛固、范先雖然死里逃生,但河東大族卻被冷落一旁,無緣朝堂。關中度田,多少大族世代積累的財富被奪,與庶民無異。這樣的王道,是你們想要的王道嗎?是中原士大夫想要的王道嗎?”

  陳琳倒吸一口涼氣。

  袁紹卻如夢初醒,心頭的陰霾一掃而空,眼神也恢復了神采。

  田豐說得對啊,天子的新政以度田為基礎。

  對普通百姓來說,這是王道。

  對大族來說,這就是暴政。

  誰愿意將自家的土地分給百姓?

  別看汝南大族現在高呼萬歲,等天子要在山東度田,你看他們還愿不愿意接受。

  退守冀州,養精蓄銳,坐待中原大亂,再卷土重來,才是最好的選擇。

  田豐就是田豐,雖然脾氣臭,眼光卻是一流。

  也只有我這樣的人才能容忍他。

  袁紹轉怒為喜,看看其他人。“諸君以為如何?”

  聽到袁紹這個語氣,大家都清楚,袁紹已經接受了田豐的計劃,愿意忍辱負重了。接下來要討論的只是拿下彭城再退,還是直接退。

  反正秋收已經結束,各郡的糧食也送到了營中,現在撤走也不虧。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廬江還守不守?

  田豐建議,既然要撤,就撤得干脆一些,既能表態議和的誠意,也可以避免無謂的損失。顏良據守廬江近兩年,多次擊退孫策、周瑜的進攻,熟悉淮南的形勢,將來可以大用,戰死太可惜了。

  撤回顏良,將廬江送給袁術,以換取袁術撤回驅逐袁紹出宗族的聲明。

  袁術雖然是揚州牧,但他能控制的區域只有九江,如果能“收復”廬江,也是功勞一件。相信他應該會接受這個交易。

  袁紹覺得有理,讓逢紀去一趟壽春。

  逢紀和袁術是舊相識,和張喜、宗承都有數面之緣,由他出面,更好說話。

  袁紹愿意讓步,也是給張喜面子,自然不能白白讓步,張喜應該有所回報。

  與此同時,袁紹命陳琳作公告,宣布為山東百姓計,他愿意接受朝廷帶有羞辱性的條件,撤軍回冀州。但他不贊同朝廷度田的決定,也不會在冀州推行度田。如果山東士大夫與他有相同的理念,可以和他一起去冀州,共襄盛舉,實現真正的王道。

  消息一出,山東輿論風向立刻又變了。

  之前對袁紹表示失望的那些人紛紛改口,稱贊袁紹識大體,有堅持,既能忍辱負重,又能不畏強權,不愧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后人。

  相比之下,袁術簡直是無恥,根本不配做袁氏家主。

  雖然沒多少人愿意拋棄產業,跟著袁紹去冀州,但他們都非常慷慨,捐助了大量的錢糧,為袁紹送行。更有人表示要聯名上書,要求朝廷請袁紹入朝主政,停止度田,不可與民爭利。

  有這些人中,聲音最大的就是剛從豫章趕回來的許劭許子將。

  他帶著一群鄉紳士大夫,將張喜堵在了壽春城門口,義正辭嚴的要求張喜表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