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659章 你長得很美

  陳登矜持,沒有立刻答應劉備的邀請,陳琳卻沒有太多的選擇,幾乎主動投效。

  之前為袁紹寫檄文攻擊袁術,連及天子,他已經在天子那里掛了號。再考慮到天子不喜歡文士,他不覺得自己能在朝廷有什么發展。

  對他來說,隨劉備遠征遼東,朝鮮建國,是他能得到的最好結果。

  救出陳登,既是將功贖罪,也是找一個將來的盟友。

  他相信陳登無處可去,也不會甘于寂寞,只能為劉備效力。以陳登的能力,他將來必是劉備麾下大將,不亞于張飛。

  而他,則將是劉備麾下的第一文臣,簡雍、孫乾之流根本不能與他相提并論。

  為了確保劉備能夠接納他,他還帶來了另一個人。

  汝南人陳到。

  陳到護送張喜而來,本想著張喜回朝后引薦他從軍。跟隨張喜之后,他才意識到,張喜雖然貴為司空,卻不受天子器重。就算他能從軍,受張喜這個舉主的影響,將來也未必會有好的機會。如今張喜死了,他更是斷了念想。

  陳琳勸他追隨劉備,他幾乎沒有猶豫,立刻答應了。

  得到陳琳、陳到投效,劉備正中下懷,喜不自勝。

  他正愁人才不足,就有人來投,而且都是一流人才,簡直是心想事成。

  早在何進大將軍府時,他就認識陳琳。陳琳的才華,他也非常仰慕。只是那時候搭不上話,從來沒想過陳琳會有為他效力的一天。

  至于陳到,稍一試身手,他就知道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不亞于趙云、張飛。

  劉備隨即拜陳到為部曲督,掌管他最精銳的部曲步騎。

  陳琳則為長史,負責文牘軍書,參謀軍事。

  劉備置宴,為陳登洗塵。他準備了豐厚的禮物,讓陳登帶回家去,并當著張飛等人的面,請陳登入幕,許以重任,與張飛比肩。

  陳登感激不盡,雖然沒有當場答應,卻還是表達了這個意思。

  只要父母不反對,他一定會盡快趕回彭城,為劉備效力。

  第二天一早,劉備親自出城,送走陳登后,便與陳琳商量,羅列軍功,上書朝廷。

  陳到送張喜的棺槨回汝南老家,并安頓家人。

  進入臘月之后,朝廷先后接到了兩個出乎意外的消息。

  一是司空張喜積勞成疾,不幸辭世。

  一是兗州牧曹操上書,請求入朝見駕。

  劉協不喜歡張喜是事實,但他也沒想到張喜會積勞成疾,而且死在彭城了。

  這個時機太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張喜是為了天下太平而不辭勞苦的奔波,最后鞠躬盡瘁,死于任務達成之后。

  張喜死的時候,差不多就是袁紹全面撤軍的時候。

  事實上,消息剛剛傳出,就有人上書為張喜請謚,以表彰張喜這些年為朝廷做出的貢獻。

  平心而論,張喜這些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確該予以表彰。加上死者為大,就算劉協對張喜有什么意見,這時候也不宜再提。

  但劉協很清楚,這件事并不是看起來的那么簡單。

  上書為張喜請謚只是幌子,試探朝廷對山東士大夫的態度才是真正的目的。一旦朝廷對張喜做出了正面的評價,山東士大夫在朝堂上的名聲就立住了,將來難免有些人會以張喜的名義為山東發聲。

  比如度田。

  天下太平之后,大事莫過于度田。

  這是一切新政的基礎。

  度田不成,萬事難行。

  作為最重要的資源,土地兼并的問題不解決,以后做什么事都無法深入。

  這樣的例子,劉協前世就經歷過,兩個東方大國為此做出了鮮明的對比。就眼前而言,高祖劉邦開國與光武帝劉秀中興也是兩個活生生的例子。

  如今,他寄予厚望的革命變成了夾生飯,如何繼續,就成了他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任何可能影響到度田的因素,他都不能掉以輕心。

  接到上書后,劉協沒有給出意見,只是命群臣討論,同時召來了蔡琰。

  他要求蔡琰盡快完成張喜的生平事跡,作為定謚的依據。

  蔡琰接收了任務,卻為此犯了愁。

  張喜雖然為官多年,卻沒什么事件可言,至少沒有值得稱道的功績可言。

  他是那種典型的世家子弟。本身并無特別的才能,只是因為出身好,循例舉孝廉為郎,然后步步升遷,一路位至公卿。

  正常來說,這樣的人連入史的資格都沒有,只能作為別人的背景,更別說單獨作傳。

  可是時勢使然,他陰差陽錯的有了寫傳記的機會,而且關系重大,不能掉以輕心,隨便寫兩筆糊弄過關。

  這個令人撓頭的任務落在了蔡琰頭上,讓一向與世無爭的蔡琰很苦惱。

  還沒等她想好該怎么寫,就有人給她傳話,希望她能為張喜做好傳,不要影響張喜的身后名。寫史書當有董狐之直筆,不能循上、不能枉私之類的話不絕于耳。

  身為山東世家的一員,蔡琰壓力很大。

  無奈之上,她難得的主動求見,希望劉協寬限一點時間。

  朝廷播遷,宮中檔案流失嚴重,十不存一,現有的檔案幾乎都是華陰之戰后的,而且以天子起居注為主,與天子無關的人記錄相對較少。

  要想搞清楚張喜的事跡,就要走訪相關的人員,收拾資料。

  張喜這幾年東奔西走,曾去太原,也曾去益州,最后死在出使山東的路上。行程近萬里,沒有半年時間,很難收拾完整。

  聽完蔡琰的理由,劉協笑了。

  “令史雖不掌兵,卻精通緩兵之計,甚善。”

  蔡琰面紅耳赤。“陛下,臣所言句句屬實。著史當以實,不能道聽途說。當年太史公著史,不僅參考宮中檔案,足跡更是遍及天下。”

  “你不會是想沿著張公的足跡走一圈吧?”

  蔡琰眼珠一轉。“若是可以,臣愿意。”

  劉協身體前傾,盯著蔡琰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說道:“令史,你長得很美。”

  蔡琰一愣,身體下意識地后仰,盡可能離劉協遠一些。面對劉協這一句沒頭沒腦的話,她詫異之余,又心跳加速,結結巴巴地說道:

  “陛……陛下,何……何出此言?”

  劉協坐了回去,揮了揮手。“既然你長得很美,就不要想得太美了。你出去采風,留著朕挨罵?想都別想。”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