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997章 家族傳承

  聽完周忠的話,張昭的眉頭皺得更緊。

  他躬身一拜,誠懇地說道:“司徒,司空,我擔心的并不是天子急躁,而是擔心天子將度田作為成就王道的唯一手段。當初之所以決定在渤海取消度田,就是想證明德政也可以實現王道。如今剛剛試行一年,還沒分出高下,就在中原強行推進,恐怕有失本意。”

  他一聲輕嘆。“反對度田的人不是罪犯,渤海也不是流放之地,不應該成為天子排除異已的選擇。天子年輕,未必會考慮到這么多。二公久經仕宦,又是天子心腹,理當提醒天子,不可授人話柄,無端生疑。”

  楊彪、周忠交換了一個眼神,不約而同地點點頭。

  他們也覺得天子這么做有逼迫之嫌。

  韓遂移駐中原就是明證。

  雖然天子說,韓遂移駐中原,監領兗豫二州是協助各郡維持安定,防止有人生亂,但這個生亂究竟是指什么,卻沒有說明。

  那郡國強行度田,有人不服,以部曲奮起反抗,算不算生亂,韓遂要不要出兵平叛?

  很顯然,韓遂會毫不猶豫的出手。

  如此一來,不排作有些守相會迎合朝廷的意思,主動要求推進度田。

  實際上,司徒府已經收到了不少類似的申請。

  而年度上計還沒有完成,度田是否有利于民生,又有多大的利益,有沒有附帶的影響,都沒有確切的結論。

  就算不說那些人是迎合上意,至少也可以說他們不夠嚴謹。

  如果不遏制住這種風氣,那張昭在渤海試行德政還有什么意義?渤海不就成了張昭所說,是反對度田者的流放之地,而所謂的德政也不過是騙人的誘餌?

  作為儒門子弟,楊彪、周忠絕對不能認同這個觀點。

  雖然沒給張昭明確的答復,但楊彪身為司徒,卻給了張昭一個承諾。

  他擔心的那種情況絕不會出現,渤海不會成為流放之地,只能是試行儒家德政的范本。

  張昭滿意而退。

  看著張昭挺拔的背影,如翼的大袖,周忠忽然覺得壓力山大。

  想勸阻天子在中原強行度田,甚至要否決部分郡國主動要求的度田,這個壓力可不小啊。

  天子看似溫和,實則堅定,他想做的事,幾乎沒人攔得住。當初因反對天子的決定,他和楊彪都曾被趕出朝廷,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天子都與三公保持距離,以便乾綱獨斷。

  現在君臣關系好容易緩和了些,又要鬧僵嗎?

  “文先,這件事……有點棘手啊。”

  “有什么棘手的?”楊彪平靜地反問道:“可行則行,不可行則不行,據實而斷就是了。”

  周忠看看楊彪,欲言又止。

  他做不到楊彪這么灑脫。

  周忠與楊彪談了半天,回到自己的住處,剛剛坐定,周瑜便趕來了。

  他向周忠行禮,悄悄地打量了一下周忠的臉色。

  周忠瞥了他一眼,還沒先話,先嘆了一口氣。

  “公瑾,如果孔融成行,你務必要保證他的安全,不能有任何意外。”

  周瑜愣了一下。“叔父已經知道了?”

  “天子提了一嘴,楊公又特地關照,說到一半,張昭又來了。”周忠無奈地看著周瑜。“你說我知道不知道?”

  周瑜大感意外,隨即又笑了。“關心他的人還真不少。”

  “圣人之后嘛。”周忠咂咂嘴。“就連天子都不能不給三分薄面。”

  周瑜笑得更加燦爛。

  周忠有些不悅。“你覺得不然?”

  “不敢。”周瑜拱拱手。“我只是覺得天子關照孔融,未必是看在圣人之后的份上。對于儒學,天子對孟子格外推崇,也沒見他錄用孟子之后。”

  周忠眼神一閃,覺得有理。

  “那他這是什么意思?”

  “人盡其材,物盡其用。平心而論,孔融就是做這件事的最佳人選。要說不足,也許就是年齡太大了。”

  周忠哼了一聲。“兩天時間,從長安逃到渤海,這老賊年紀雖然大了,身體卻好得很。”

  周瑜啞然失笑,接著說道:“我觀天子用人,大多因材施任,棄其短,用其長,并不苛責德才兼備。楊公那樣的君子用得,袁術那樣的紈绔也用得,而且都能勝任。孔融雖然多事,卻沒犯下大錯,天子沒理由故意針對他。”

  他頓了頓,又道:“就算有這個意思,讓他在渤海待著,也比讓他去漠北更狠。去漠北,最多是身死。在渤海待著,卻是誅心。”

  周忠眉頭緊皺。“公瑾,你對渤海這么不看好?”

  周瑜點點頭。“從叔,恕我直言,渤海的德政會是對儒門的最后一擊。當然,這未必是壞事。如果儒門中人能因此醒悟,儒門或許能因此破而后立,死而復生。”

  他想了想,補充了一句。“正如董仲舒再造春秋。”

  周忠眉頭緊皺,沉吟良久,心情有些復雜地嘆息道:“公瑾,我老了,跟不上你們年輕人的思路。今后的路,要你自己去走。你那幾個從兄都不成器,以后廬江周氏的門戶,要由你來撐起。”

  周瑜嚇了一跳,連忙拜服在地。“從叔此言,瑜不敢當。廬江周氏,自然還是以從叔為家主。”

  周忠搖搖手,示意周瑜不要緊張。

  “公瑾,老人可以守成,卻難以創業。大漢雖說是復興,其實與創業無別。天子志向甚大,若能成功,大漢絕非往日之大漢。疆域更廣,戶口更多,需要的人才也絕非死讀書的書生能比。”

  他撫著胡須,露出向往的神情。“春秋之學,不能行于戰國。戰國之學,不能治秦漢。時移事遷,學問也當因時而變,這不是誰能阻擋得住的。漢家之儒,成于董氏,卻孽于賈生。”

  周瑜聽懂了周忠的意思。

  周忠并非不知道大勢,只是他年紀大了,跟不上天子的思路,只能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廬江周氏子弟雖多,可是就目前面言,最得天子器重的就是他。

  幾年前,天子就曾向周忠提起過他,要征他入朝。如果周忠當時有現在的覺悟,或許他會比諸葛亮更早得到天子重用。

  周忠已經錯過一次,不想再耽誤他的前程,這才說出這樣的話,將廬江周氏的希望寄找在他的身上。

  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卻也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在個人與家族之間,周忠選擇了家族。

  周瑜離席,拜倒在地。“愿如從叔之教。”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