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072章 道術異同

  離開睢陽后,周忠帶著荀悅一路趕往南陽。

  他仔細翻閱了袁敏的專著,還邀荀悅一起看。

  嚴格來說,袁敏的文字不算上乘,對歷史的考據也不夠嚴謹,真正出彩的地方反倒是具體的治水手段。即使是周忠這半專業的眼光來看,袁敏的這些手段也是推陳出新,有很多是前人所未見。

  荀悅對水利不太熟悉,很多內容是半懂不懂,但他對袁敏這種實地求證的態度非常贊賞。在他看來,儒門欠缺的就是這種實證精神,如果前人也能像袁敏這樣驗證一下經典,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就不可能以訛傳訛,一直流傳到現在。

  周忠聽了,暗自皺眉。

  他覺得荀悅受打擊太大,有些魔怔了,或者說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搞不清道與術的異同。

  但是有一點,他還是贊同的。

  沒有實踐經驗的儒生難堪大用。

  為了勸解荀悅,周忠說了一個故事,前朝名臣黃霸。

  黃霸是睢陽人,孝宣朝曾擔任潁川太守,荀悅并不陌生。但有些事,他卻不如周忠熟悉。

  黃霸擔任潁川太守時,治績為天下第一,可謂是能吏的代表。但黃霸后來接替邴吉為相,不僅建樹不多,而且風評下降,甚至還鬧出了不少笑話。

  主要原因就是黃霸精于治術,卻昧于治道。他出身小吏,精通律法,經學的底子卻不扎實。人到中年,才在獄中從夏侯勝學《尚書》。雖有好學之心,但習氣已成,難成大器。

  所以,術固然要重,道更不能輕視。

  對周忠的觀點,荀悅沒有反對,卻也沒有表示贊同。

  他要想一想,至少要研究一下黃霸的事跡再說。

  周忠一家之言,又不是史書,無法作為憑據。

  好在蔡琰隨行,荀悅就找到了蔡琰,希望能調閱有關的史書。黃霸雖是前朝名臣,傳記卻藏在蘭臺,并沒有公布于世。即使荀悅號為讀書種子,也沒有機會接觸到。

  蔡琰覺得好奇,便多問了兩句。

  荀悅將情況說了一遍,蔡琰便笑了,讓袁衡找出《漢書》中的《循吏傳》、《酷吏傳》,一并交給荀悅。

  “荀君欲明黃霸事,當通讀《循吏傳》,知其全貌。進而讀《酷吏傳》,兩相印證,叩其兩端,或能允持其中。”

  荀悅躬身致謝,抱著書走了。

  看著荀悅仿佛不堪重負的背影,蔡琰對袁衡說道:“天子撒下去的種子又有一顆萌芽了。”

  袁衡看看蔡琰,笑而不語。

  河南尹荀或趕到宛城,與劉協相見。

  倏忽又是一年,荀或的精神面貌大有不同。

  河南今年的情況不錯,戶口增長喜人。一方面是流亡他鄉的百姓漸次回歸,一方面是大量新編戶——也就是之前投降的鮮卑、匈奴俘虜歸化。

  當然,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擔心。

  胡虜大量遷入中原,尤其是曾經的京畿之地,會不會釀成隱患?

  荀或特地趕到南陽來,就是想和劉協商量這件事。

  他的建議是控制胡虜的人口,盡可能將邊疆的百姓遷入,填補京畿戶口的不足。

  這就需要河東、太原等郡配合,控制戶口的遷移。

  度田之后,流民漸少,大多數人都已經安家落戶,再進行遷徙,難免會有些麻煩。太守府不出面,百姓是不太可能主動遷的。

  劉協沒有立刻給出答復,他建議由司徒府先商量,然后在朝會時一起討論。

  談完了公務,劉協留荀或吃飯。

  荀文倩理所當然的作陪,經皇后伏壽同意,皇長子劉安也來了。

  劉安與荀或見面次數不多,卻不怕生。得知眼前這個臉有點黑的中年男子是自己的外大父,他立刻撲了上去,抱著荀或的脖子狠狠親了兩口,隨即又自高奮高,要舞劍助興。

  看著劉安有模有樣的舞劍,荀或既高興又有些擔心,隨即考了劉安一些文字。

  劉安對答如流,還一本正經地和荀或討論起了今古文的《尚書》異同,朗朗上口。

  荀或大為震驚。

  荀文倩說,劉安雖是她的孩子,但出生之后,與皇后待在一起的時間比和她待在一起的時間長。他還沒會說話,皇后就每天晚上給他念《尚書》。別人覺得佶屈聱牙,他卻是從小就聽慣了的,后來一啟蒙,很快就通了大義。

  荀或一時興起,問劉安將來的志向。

  劉安拍著胸脯,大聲說,將來想做周公,為天子征討不服。

  荀或有點尷尬,劉協卻很澹然,揮揮手,讓荀或不必介意。

  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就算讀了《尚書》,也是囫圇吞棗,哪能知道那些微言大義。他的意思只是說要做賢臣,為天子效力,并無其他意思。

  荀或松了一口氣,也明白了劉協的良苦用心。

  這是有意而為之。

  伏壽教劉安讀經,自然是不希望這個皇長子將來成為太子的對手。而天子讓劉安在他面前表演,則是想告訴他,雖然劉安做不成太子,卻也有光明的前途。

  總而言之,潁川荀氏不必擔心自己的將來。

  在這個前提下,他們君臣可以坦誠相待,任何事都可以攤開了談,不必忌諱。

  荀或求之不得。

  他隨即說起了一件事,荀悅已經從泰山歸來,但他一直滯留在睢陽,沒有回潁川,也沒有去洛陽。至于為什么,荀悅的信里沒有說,他也不清楚。

  但他大概能猜得到,荀悅此次泰山之行,肯定有所收獲,而且觸到了根基,讓他連家鄉、親人都不敢見了。

  荀或有點擔心。

  荀悅是荀爽之后的讀書種子,如果他出了問題,對潁川荀氏來說,是一個難以承受的重大損失。

  荀悅今年五十五,正是思想成熟,可以教授族中子弟的時候。說得嚴重點,這關系到潁川荀氏在學術上的傳承能否繼續的問題。

  歸根朔源,荀悅有些困惑,起因是劉協的幾個問題。

  荀或想請劉協開導開導荀悅,別讓他鉆了牛角尖。

  劉協聽完,無聲而笑。

  “荀君放心,仲豫正在往南陽來,你們很快就會見面。至于你的擔心,我覺得大可不必。大破然后有大立,更何況他并不需要大破,只是補上缺失的一環而已。”

  荀或大喜,就連荀文倩也很驚訝。

  他們都沒收到荀悅將來南陽的消息。

  “他們是隨司空周公一起來的。”劉協想了想,把后面的話咽了回去。

  其實說起來,周忠比荀悅年長不了幾歲,又一直奔波在一線,所見所聞更多。可是論思想的轉變,周忠反倒不如荀悅這個純粹的書生。

  由此可見,周忠的天賦真的很一般,更多的是靠先輩的遺澤。

  劉協每次想到這些,都對周忠的父親周景的故事倍感好奇。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