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074章 由來有自

  黨人與皇帝的矛盾并非突然出現,而是醞釀已久。

  嚴格來說,從董仲舒改造儒學,使儒學登上政治舞臺的那一刻起,儒學與皇權之間就有著天然的沖突。孝武帝看似推崇儒術,實則用的還是法術,不過是用儒術修飾而已。到了孝宣帝,更是明言漢家自有法度,霸道、王道兼用,不可能純任儒術。

  儒門當然不肯罷休,不斷反抗,最后的結果就是王莽篡漢。

  王莽敗亡了,儒門卻沒有完全敗。

  光武復興,鑒于儒門影響之大,實際上繼承了不少王莽的政策,儒門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在前朝時勢大的地方豪強漸漸服膺儒學,成了儒化的士族,其中的精英則成了世家。

  汝南袁氏、弘農楊氏就是其中的代表。

  細數本朝的世家、大族,大多都有儒學傳承,已經不是純粹的豪強。

  儒門影響越來越大,必然會引起皇權的警惕。本朝前期,外戚掌權。儒門鍥而不舍,潛移默化,用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將原本是軍功勛貴的外戚變成了具有儒學素養的外戚,儒門與外戚漸有合流之勢。

  竇武就是儒門寄予厚望的大將軍,而馬融則成為外戚中的一代儒宗。

  但孝桓帝重用宦官打斷了這一趨勢,將儒門循序漸進的希望砸得粉碎。漸進溫和的方式難以實施,儒門也漸漸失去了耐心,越發偏激,最終隨著竇武、陳蕃被殺,矛盾激化,引發第二次黨錮。

  至此,儒門中激進的那一部分被稱為黨人,與皇帝走向了徹底對立。

  從建寧二年(168)到中平元年(184),這次黨錮持續十七年。如果從第一次黨錮算起,就是十九年。

  十九年中,無數儒門中人遭到禁錮,不得出仕,對儒門的打擊很大,對朝廷的打擊同樣致命。

  黨人被禁錮的十九年,正是宦官勢力擴張最快的十九年。

  雖然還有不少儒門中人站在朝堂上,與宦官堅持不懈的斗爭。但他們本身就偏向保守,對皇帝有所忌憚,面對不擇手段的宦官,他們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相比之下,倒是被禁錮的黨人不屈不撓,積蓄了不俗的力量,最終打破了禁錮,重新登上朝堂,并掌握了力量,將宦官趕盡殺絕。

  現在回頭反思,黨人肯定是有責任的,具體表現就是沖動,過于理想化,在遭遇挫折時容易走極端,最終走到了廢立,甚至是改朝換代的一步。

  但平心而論,廢立有之,改朝換代則不是黨人的本意。

  王芬、陳逸等人企圖劫持孝靈帝,立合肥侯為帝,絕無改朝換代之心。

  袁紹身邊有想改朝換代的人,但數量有限,絕大多數人還是傾心朝廷的。即使不說何颙、陳寔、荀爽等人,即使是田豐、郭圖也沒有要改朝換代的想法,他們都曾提議袁紹迎立天子。

  所以,黨人有錯,但錯的是手段,黨人的動機沒有問題。

  “黨人最大的失誤,就在于缺乏陛下強調的務實。若能腳踏實地,積跬步以致千里,不致有今日之敗。”荀或說完,一聲長嘆。“這不僅僅是黨人的失誤,而是整個儒門的先天不足。如今得陛下補完,實乃儒門之幸。”

  劉協一直靜靜地聽荀或講述,沒有插一句嘴。

  看荀或說完,他倒了一杯水,推了過去。

  荀或雙手接過,遞到嘴邊。還沒喝,在眼眶里忍了很久的兩行熱淚就涌了出來,滑入杯中,與碧綠的茶水混為一體。

  儒門的歷史,黨人的苦難和掙扎,以及那些見不得人的陰謀,他都已經和盤托出。

不僅是王芬、陳逸等人圖劫孝靈帝,還包括黨人對張角有  意無意的引導和利用。相比于前者,后者才是真正的陰謀,前后持續了十多年,涉及到數百人。

  直接與和角接觸的就是他的從叔荀爽。

  荀爽對《太平經》做了完善和補充,使張角深信不疑,最后走上了以武力改朝換代的道路,從而為黨人解禁提供的契機。

  這是他一直極力隱瞞的事實,為的不僅是荀爽,更是無數遭到禁錮的黨人。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荀君立論雖不失偏頗,但是這份面對過往的勇氣,朕還是很欣慰的。”劉協帶著三分憐憫,幽幽說道:“有一位哲人說過,只有真正的勇士,才能面對慘澹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圣人,沒有人可以不染纖塵還能成就一番功業。”

  “陛下所言甚是。”荀或心中一暖,放下杯子,躬身致謝。

  天子這句話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認可,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對所有黨人的認可。

  鑒于雙方的立場,他本不指望天子能對黨人有什么好的評價,更不指望天子能為黨人正名。

  能夠承認黨人的勇氣,他已經心滿意足了。

  “陳逸在哪里?”

  “黨錮解禁之后,他曾經做過幾天魯相,后來因與王芬謀泄,他便回家隱居了。具體在哪兒,臣也不太清楚。”

  “好吧。”劉協不相信荀或一點線索也沒有,但他并不打算追究此事。找到陳逸又能如何,殺了他嗎?黨人不怕死,殺他只會給自己留下不必要的污名。“你將剛才所述寫成文字,交給蘭臺,作為將來著史的資料。至于是非功過,還是留給后人說吧,當事人是很難有公正立場的。”

  荀或愣了片刻,詫異地抬起頭,看了劉協一眼,隨即又低下了頭。

  “唯。”

  “知道這次召三公來宛城有什么事嗎?”

  荀或搖搖頭。“臣不敢妄揣。”

  “言者無罪,你現在不妨猜猜看。”

  “唯。”荀或端起茶杯,呷了兩口茶,又重新放下。“臣冒昧,當是選舉調整、都城確定以及開發江南三事。”

  劉協無聲地笑了。

  荀或就是荀或,嘴上說不敢妄揣,心里卻和明鏡一般。

  但是,你再聰明,畢竟還是受到視野限制,猜不到我的層次。

  這就是維度的優勢。

  你們始終將我看作皇帝,立足于自身的利益,最多還有朝廷的長遠利益,卻不知道我不僅僅是皇帝,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百年大計只是起步。

  “那就一項一項的來,先說說這選舉調整。”劉協提起桉上的水壺,為荀或添了一點熱茶。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