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208章 人無完人

  劉協雖然和楊彪時常有觀點分歧,但是對楊彪的人品、眼光還是信任的,對張松自然更不會有疑心,就接受了張松的建議,將魏陶定為泉陵令的第一人選。

  零陵太守則由常山太守杜畿接任。

  他知道楊彪將楊俊列入推薦名單有些勉強,除了表示自己并非對杜畿偏愛之外,還有為提升諸葛亮做準備的意思。

  一轉眼,諸葛亮任邯鄲令已經快四年。以他年年前三甲的優異政績,就地升任趙相是情理之中的事。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將楊俊換個位置。

  劉協卻覺得諸葛亮在基層的積累還不夠,現在升太守太快了。邯鄲是大縣,要治理好并不能難。如果能將窮縣、弱縣也治理好,那才是真本事。

  再加上他不久前確立的思路,他還是希望將諸葛亮調到偏遠地區再歷練一下,就算升為太守,也不能在趙國。

  聽了劉協的想法,張松建議,干脆將諸葛亮調到零陵來。

  劉協也有些心動,但他仔細想了想之后,還是拒絕了。

  諸葛亮不能一直在他的保護之下,總要有單飛的時候,否則將來難以服眾。

  反過來,劉協對張松說,你有沒有興趣到地方任職?

  張松笑著搖搖頭。“暫時沒有。臣還是打算在司徒府多歷練幾年,積攢資歷,然后再說。”

  劉協有些惋惜。“子喬,以貌取人這個習氣,就算是朕也無法一時革除啊。”

  張松心中溫暖。“有陛下這句話,臣就算一輩子不能出仕,也心滿意足了。若是陛下西行之際能讓臣追隨左右,那就更好了。”

  劉協頗有些意外。“你也想西行?”

  張松點點頭。“臣聽說,在胡人眼中,漢人難以辨別,更別說分妍丑。到了西域,臣不必擔心貌不如人,僅憑這一張漢人的臉就可以受人尊敬。若是加上天子近臣的身份,還有什么好擔心的呢?”

  劉協哈哈大笑,點頭答應。“君子有成人之美。既然你有如此壯志,我豈能拒絕。伱就留在泉陵,在擔任司徒府左長史的同時,為我打理一些事務吧。等機會合適,就向司徒要人。”

  張松大喜,深施一禮。“謝陛下。”

  和張松相處數日,劉協才知道西征雖然還沒真正提上日程,但想隨他西征的人卻不少。

  除了像張松這樣因為相貌問題,仕途受阻的人,還有不少世家子弟,尤其是那些沒有繼承權的次子、庶子,以及血脈漸稀的小宗。

  相比于普通百姓,這些人受的教育要好得多,文武兼備的人不在少數。在此之前,因為蔭任制的存在,一旦家族里出現了二千石高官,他們就有蔭任的機會。現在朝廷正逐步收緊蔭任的名額,他們的仕途受阻,自然要尋找其他出路。

  況且能官至二千石的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官員這一輩子也不可能蔭及子弟,那些受了教育卻沒有用武之地的子弟出去闖一闖,就成了不少家族和個人的共同選擇。

  隨天子西征只是選擇之一,有一些人選擇了出海,中山國就是方向之一。

  去年那場逃歸案影響不小。除了有法必依的理念漸入人心之外,中山國也被更多的人得知。因為離得近,又有海船往來,中山國的消息打聽起來并不難。加上劉備曾在青徐一帶做官,熟悉他的人不少,得知他在海外稱王,開疆拓土,想去效力的青徐子弟不少。

  像張松這樣想西征的,還是以益州、涼州人居多。

  聽到這樣的消息,劉協還是很高興的。

  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他終于在人心上看到了一些成就。更多的漢家少年開始放眼四方,不再局限在中原這片土地上,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萬事開頭難,如今這一步總算是邁出去了。

  假以時日,隨著漢人的眼界漸廣,足跡日遠,大漢的戰旗必將插遍全球,車同軌、書同文的盛世終將變成現實。

  八月初,魏陶趕到泉陵赴任。

  張松第一時間帶他見駕。

  劉協并不認識魏陶。他只聽過魏陶的名字,卻沒見過他。第一眼看到魏陶時,他便有些驚訝。

  魏陶中等身材,很精壯。與履歷上說的四旬不同,他的頭發半白,看起來至少五十。但精氣神不錯,一點也看不出犯過罪,服過刑的樣子。

  話又說回來,漢代官員服刑真不是什么大事。不像后世,一旦犯事就等于仕途斷絕,漢代官員服刑之后重新起復的很多,包括三公九卿之類的都不在少數。

  這里面的原因很復雜,也很難說是好是壞,總之是事實。

  見劉協看自己的頭發,魏陶也不掩飾,解釋說,頭發是在服刑的時候白的。

  當時天子駐蹕宛縣,廷尉寺也在宛縣,他被判刑后,也在宛城服刑,親眼見識了南陽在度田之后的巨大變化,大受震撼。

  “有一段時間,臣萬念俱灰,覺得之前所學都錯了。”

  劉協很想笑,可是看到魏陶的神情,又忍住了。

  即使是此時此刻,他也能感受到魏陶當時的絕望,信仰崩塌的確是一件很傷人的事。

  信仰越堅定,崩塌的時候越絕望。

  “這么說,你當時反對度田,就是因為覺得度田是錯的?”

  “是的。”魏陶說道:“臣家小有資產,都是祖輩苦心經營所得。一夕化為烏有,臣很難接受,認定這是暴政,就算是死也不愿意屈從。”

  “現在呢?”

  “現在臣依然認為這是暴政。”

  “哦?”劉協看了一眼張松。

  張松卻很平靜,笑而不語。

  魏陶接著又道:“但是比起百姓無立錐之地,揭竿而起,這也算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畢竟當初黃巾劫掠冀州時,為禍遠勝度田。”

  劉協咂了咂嘴,一時倒不知道該說什么才好。

  他堅信度田有必要,但他也無法否認,度田對有些人是不公平的。革命不可能不流血,浪潮之下,像魏陶這樣被誤傷的小地主不在少數。

  但他不是小地主,前世不是,這世也不是,談不上共情。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漠視了這一群體,只將他們當作無法避免的代價。

  可是對魏陶這樣的人來說,這代價就太大了。

  劉協沉吟了良久。“度田時,郡縣處置得公平么?”

  “當時陛下坐鎮冀州,假公濟私的情況不多。”

  劉協立刻聽出了言外之意。“那我離開冀州之后呢?”

  “虧得陛下為冀州挑了一個好刺史,殺伐果斷,明察秋毫。”

  劉協一愣,隨即啞然失笑。

  果然是燕趙多烈士,連夸人都這么嗆。但凡朕這心胸狹隘一點,你這泉陵令還沒當就要黃了。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