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214章 似異實同

  建安九年,秋。零陵郡營道縣,九嶷山舜帝陵。

  劉協身著裁剪得體的窄袖勁裝,負手站在一方巨巖之上,遠眺南方。

  不遠處,就是傳說中舜帝的埋骨之所——舜源峰,以及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峰、女英峰。

  時代久遠,已經沒什么真正的遺跡,所謂古跡都帶著濃厚的漢風。

  儒家文明強調慎終追遠,對祖宗的崇拜深入骨髓,修陵是傳統藝能,在華夏文明中占據重要地位的舜帝自然也不例外。

  就本心而言,劉協對這一類新造古跡并沒什么興趣。

  之所以到這里來,還是為了教化。

  雖說九嶷山是舜帝埋骨之所,但附近的漢民卻少得可憐,大部分人還是椎發文身的蠻夷。有人說他們是百越之后,也用人說他們和武陵蠻、江夏蠻一樣來自益州,具體源流,沒幾個人說得清楚。

  劉協派人去采風,收集了不少古歌謠,也找到了一些古籍。但是很可惜,那些和圖畫一般的文字沒幾個人看得懂,只能和當地的祭司合作,希望能轉譯成漢語。

  這些都需要時間和精力,而劉協現在想的只是教化。

  在深山里建學、建工坊,整治交通,讓山里的貨能運出去,山外的人能走進來。

  來拜祭舜帝,就是為了向那些信奉舜帝的山民表示,我們同根同源,都是舜帝的后人。

  為此,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融合了當地風格的新式衣服,而不是標準的天子禮服。

  這一點遭到了不少守禮大臣的反對,但反對無效。

  劉協根本不想穿著那種大袖飄飄的禮服登山,哪怕這是真正的漢服。

  好在大臣們也知道他的脾氣,見他不見勸之后,立刻有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見,認為天子教化蠻夷,理當入鄉隨俗,因時而變,不能拘泥于既定禮儀。

  禮亦當因時而變嘛。

  反對者表示不敢茍同,天子是朝廷的代表,正當示以漢家威儀,君臨天下,怎么能向蠻夷學習?

  儒生因此爭得不可開交,即使登上了九嶷山還沒得出結論。

  劉協當沒聽見,只關注眼前的大事:交州。

  南面就是五嶺中的萌渚嶺,過了萌渚嶺就是交州的蒼梧郡,士燮兄弟的老家。

  休整了一個夏天,又得到了人力、物力支援的孫策發動了秋季攻勢,正沿著郁水,一路向蒼梧郡治廣信挺進。

  在新任郁林太守曹昂到任,接過了穩定地方的重任后,孫策終于從政務中脫身,回到了他最擅長的戰場,一路勢如破竹,無人能擋。

  與此同時,征南將軍丁沖也率領萬人,沿著漓水向南進發。

  丁沖裝備了不少新式戰船。這些戰船未必很大,卻是新建的洞庭船官為適應地形打造的新船,既能運糧,也能運人,讓丁沖的進軍變得更加便捷,不用再擔心后勤補給不足。

  不出意外的話,交州的戰事很快就要結束了。

  同樣,不出意外的話,為士燮求情的奏疏也快來了。

  只可惜,形勢不同,這次求情不好使了。

  想到這一點,劉協嘴角挑起一抹不屑的冷笑。

  侍中沮授站在不遠處,正與講武堂祭酒虞翻說話,兩人爭辯著什么,看起來分歧還挺大。桓階拱著手站在一旁,面帶微笑,卻不說話。

  “他們在爭什么?”劉協問道。

  周不疑微微一笑。“沮侍中說,平定交州后,討逆將軍應該就地休整,準備南征。虞祭酒說,討逆將軍應該回朝獻俘,等朝廷嘉獎后,對人員進行精簡,再議南征之事。”

  劉協想了想,又問周不疑道:“你支持誰的意見?”

  周不疑不假思索。“臣不支持任何一個人的意見。臣以為,這兩種意見都局限于戰場,不夠全面。士燮兄弟授首,交州稱臣,重回正朔,并不代表交州就從此歸心。交州山高林密,甚于荊南,非三十年之功,交州很難成為大漢穩定的疆域。”

  劉協有些好奇。“那怎么才能讓交州變成大漢穩定的疆域呢?”

  “教化,修路、造橋。教化出一代人,讓那些自以為嶺南乃化外之地,隨時可以自治的人無立足之地。修路、造橋,溝通內外,使百姓知朝廷政令、陛下仁心。否則士燮之后,難免還會有人想學趙佗,盼著中原大亂。”

  劉協笑笑,對沮授等人招招手,將他們叫到跟前,又讓周不疑將他的意見重述了一遍。

  沮授三人互相看看,不約而同的笑了。

  “陛下調教有方,此子雖年幼,卻胸有天下。”虞翻撫著胡須,毫不掩飾眼中的欣賞。

  桓階微微一笑。“都說大江以南多蠻夷,周氏有此子,可證江南亦多俊秀。”

  沮授說道:“江南多山,如井中觀天,能有如此眼界的少年的確不多見。”

  “你這什么話?”虞翻表示不能認同。“冀州土地雖平,卻太狹小,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又與坐井觀天何異?縱有區別,也不過是那口井稍微大一些罷了。”

  沮授拱手說道:“豈敢,祭酒誤會了。”

  虞翻一甩袖子,哼了一聲。

  沮授又道:“陛下,臣與祭酒之爭,不過是緩急而已。在開發交州這一點上,臣與祭酒并無分歧。南方濕熱,最利稻谷,日南、九真等地一年三熟,不僅是討逆將軍出海的最佳基地,也是朝廷開發江南的有利基礎,當盡快納入朝廷政令才行。自中原大亂以來,交州自治近二十年,日南、九真名存實亡。如果不迅速征服,只怕還記得大漢威儀的人老去,人心更難收拾。”

  虞翻也說道:“公與之言,也是臣的意思。只是臣以為,攘外必先安內。中原人心未定,急于南征,只怕中原有變。且討逆將軍麾下將士久戰,思歸之人必然不少。借此機會,讓他們家人團聚,將不愿意南征之人另外安排,再補充一部分新銳,再行南征,似緩而急,豈不更好?”

  劉協聽了,又轉向桓階。“伯緒的意見呢?”

  桓階拱手施禮。“祭酒與沮侍中之爭,相差不過以年計,臣以為區別不大,無可無不可。倒是如何開發交州,卻要用心思量。此次征南將軍進軍,新船之利有目共睹,或許應該在江南四郡多建作坊,架橋鋪路,取得成效后,再推行至交州。”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