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百零九章 多爾袞

  漠南,后金軍在前進。

  此次出征,盡管黃臺吉判斷漠南不會爆發決戰,派遣出征的將領陣容依然很強大。

  指揮官是二十三歲的金國吏部尚書多爾袞,盡管非常年輕,卻已經是追隨兄長黃臺吉戎馬七年的沙場老將。

  從征的金國宗室還有黃臺吉的長子、和碩貝勒豪格;以及代善的第三子、金國禮部尚書薩哈廉。

  除了他們,這支軍隊里還有兩大首領,分別為哈剌慎部的固魯思齊布,以及嫩江科爾沁的首領、濟農巴達禮,他是奧巴汗之子。

  早在奧巴汗還是嫩江科爾沁部的臺吉時,受林丹汗進攻,得努爾哈赤援軍,隨即前往沈陽與努爾哈赤會面盟誓。

  當年嫩江科爾沁部與后金會盟,對努爾哈赤來說極為重要,奧巴近抵開原,努爾哈赤讓莽古爾泰、黃臺吉提前三天進駐開原迎接,自己更是在沈陽出城十里相迎。

  隨后聯姻盟誓,奧巴與后金聯盟,努爾哈赤支持奧巴稱土謝圖汗。

  在這場會盟中,兵強馬壯的英明汗努爾哈赤自然占據優勢,但土謝圖汗奧巴也有平等之身,只是聯姻做了孫女婿。

  去年奧巴死了,其子巴達禮不僅繼承了父親的汗號和努爾哈赤的孫女,并且還被黃臺吉冊封為蒙古濟農。

  嫩江科爾沁已經成為后金強有力的組成部分,巴達禮不僅是一個屬于嫩江科爾沁的小汗,而是整個蒙古的濟農。

  作為黃臺吉的侄女婿,他在后金貴族中地位極高,位次于多爾袞,而高于豪格和多鐸。

  濟農這個封號自然是在許愿,畢竟正牌的蒙古濟農額璘臣還在劉承宗那邊好端端活著呢。

  而且額璘臣的存在感極高,率領兩萬蒙古騎兵如颶風般掃過哈剌慎部。

  仿佛在給后金上眼藥,告訴他們這個濟農是假的,是偽濟農!

  不管怎么說,巴達禮對黃臺吉畫出的大餅很滿意。

  畢竟嫩江科爾沁自從與努爾哈赤結盟,就已經把自己綁到后金的戰車之上。

  后金稍強大一點,他們作為盟友便有強援。

  后金變得非常強大,他們便作為附庸,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后金沒了,蒙古強大起來,嫩江科爾沁將作為勾結外族的叛徒,被永遠釘在恥辱柱上!

  只不過對于眼下局勢,巴達禮非常不滿。

  本來以為此次西征非常簡單,卻沒想到剛走一半,作為強援的哈剌慎就已被突襲,損兵折將。

  在集寧北郊火山腳下的海子邊上,軍隊剛停下來歇息,巴達禮便見有巴牙喇奔來,打千兒行禮道:“額附,九貝勒邀你前去議事。”

  九貝勒就是多爾袞。

  和碩貝勒是后金時期的最高封號。

  多爾袞在努爾哈赤的兒子里排行十四,不過后金的貝勒,在努爾哈赤時期只有八個。

  分別為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黃臺吉四大貝勒,以及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尓哈朗四小貝勒。

  在這八個人里,多爾袞只比多鐸歲數大,所以根據年紀來算,黃臺吉稱天聰汗之前,多爾袞是七貝勒。

  不過黃臺吉稱汗之后,又封了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第十子德格類,多爾袞按長幼順序,就成了九貝勒。

  多爾袞是此次西征的主帥,巴達禮雖是嫩江科爾沁的汗,也不敢怠慢,連忙披上剛解下的甲胄,翻身上戰馬,奔赴中軍多爾袞的王帳。

  在王帳外面,巴達禮一眼就在眾多巴牙喇之間,看見后金可汗長子豪格的親隨。

  沒辦法,豪格的親隨非常扎眼。

  如今后金的一切都在正規化的過程中,去年黃臺吉下令,附屬八旗的蒙古軍隊也要使用金國的盔纓、盔槍、旗幟、纛纓,以方便一體指揮。

  實際上黃臺吉想做的不止這些,還有鎧甲、軍器,都希望成為制式。

  但遠大的理想,不能脫離客觀現實單獨存在。

  目前他們的生產力,別說八旗蒙古了,就連八旗滿洲,都沒辦法給所有披甲戰兵配齊制式鎧甲和兵器。

  所以只能從盔纓上想辦法。

  好在這種命令,對附庸的蒙古貴族來說,負擔并不算重,畢竟他們出征,一個小部落只需要出一個臺吉、一百個騎兵就夠了。

  而在這種情況下,王帳外出現身著倭甲的巴牙喇,人們想不注意就不行。

  巴牙喇這個東西,在努爾哈赤時期比較多,當時一個牛錄三百壯丁,甲兵百人,有十個白巴牙喇、四十個紅巴牙喇,這些人既是精騎,也是跟隨在將領身邊的機動騎兵,類似家丁。

  相當于一個牛錄有六分之一的巴牙喇。

  他們偶爾會像主力騎兵一樣投入戰場,完全因為他們的指揮官是努爾哈赤。

  但是到了黃臺吉時代,后金的巴牙喇含金量大幅提升,因為黃臺吉僅留白巴牙喇,作為巴牙喇,比例迅速降低至三十分之一的精騎。

  換句話說,如果將牛錄佐領視為封建貴族,巴牙喇就是貴族手下的騎士。

  豪格手下穿倭甲的人并不是倭子,而是披掛祖傳戰利品的勇士。

  巴達禮剛剛進帳,就見帳中氣氛有些緊張。

  隨軍的蒙古喇嘛和漢人旗奴小心繪制著集寧一帶的輿圖。

  年輕的多爾袞坐在帳中,眉頭微擰,看向豪格:“你在青海,究竟與那劉老太爺說了什么,怎么元帥府的劉蠻子突然就成了我國死敵?”

  說實話,這事兒都快成多爾袞的心魔了。

  在他面前的隨軍桌案上,正擺著一份禮部尚書薩哈廉統計的蒙古損失,等他把這份報告查漏補缺之后,就要命人呈送沈陽,交給兄長黃臺吉。

  這份報告,記載了驅逐林丹汗、后金占據漠南之后,黃臺吉下令編入八旗之下的蒙古人口。

  僅土默特、哈剌慎兩個大部,除盲人及手足殘廢者外,年六十歲以下、十八歲以上的壯丁,共有九千一百二十三名。

  這些壯丁都被編隸于八旗之內,他們的妻兒,更意味著超過三萬的人口,能支撐十年內兩個一萬規模的軍事行動。

  而現在土默特部反叛、哈剌慎部又慘遭劫殺。

  薩哈廉在此次西征中統計,這登記在冊的九千一百二十三名蒙古壯丁,如今只能找到一千一百四十人。

  其中還包括固魯思齊布迎接軍隊時率領的五百騎兵。

  連場會戰都沒打,壯丁就少了近八千,連帶的三萬婦孺老弱也沒了。

  說真的,多爾袞生怕兄長黃臺吉看見這份報告,被氣死。

  但豪格也很冤啊,他攤開手道:“沒有啊十四叔,在西寧,劉老太爺待我很親切,言語提到父汗更是尊崇,不止一次夸贊父汗是人中龍鳳,他是怕我染上天花,這才讓人將我送走。”

  豪格急得都快跳起來了,這個比他還小三歲的十四叔是真的心臟,張嘴就要把這么大個一屎盆子扣自己頭上。

  “我甚至還邀請他們一同合族,齊稱滿洲,劉老太爺都沒拒絕。”

  豪格確實不覺得,當時劉向禹拒絕了他齊稱滿洲的建議。

  因為當年劉向禹說的是目前聊這事兒還太早了,要等他繼承后金國的大統,只不過這話豪格肯定不能給別人說。

  “要不是天花痘疫,他還想跟大汗談談俱稱華夏的事呢。”

  豪格只是沒說,這個大汗得是他才行。

  至于你們……劉老太爺都不認識,犯不上跟你們聊那么多。

  劉老太爺就喜歡我!

  對于豪格這樣的回應,多爾袞緩緩搖頭。

  不對。

  他還是覺得這事兒不對。

  如果豪格沒有問題,那么一定有什么事情,在豪格走后發生了,否則元帥府的態度不應該轉變得這么快。

  畢竟元帥府這個玩意兒……在多爾袞看來,跟后金分明就是天作之合啊!

  軍事上,兩國有共同的敵人,大明。

  地緣上,帥府于西北,金國與東北,間隔山河,動如參商。

  經濟上,帥府多器具而少金銀;金國多金銀而少器具。

  人口上,帥府主人口是長城里的蠻子,金國主人口是邊墻外的韃子。

  不管怎么看,多爾袞都覺得,元帥府應該是后金天生的盟友,而且還應該是哈剌慎、科爾沁那樣的鐵桿兒盟友。

  他即使用盡自己的想象力,能想到兩國之間最壞的關系,無非也就是通傳文書,各自稱王,互不相見,當個表面兄弟唄。

  犯不上大動干戈啊。

  多爾袞不明白,真不明白。

  哪怕劉承宗可能拿到了傳國玉璽,得到了察哈爾部的遺產,稱了個什么岱青契丹汗。

  這個汗號,對后金國來說,除了岱青這個名字很好聽之外,沒有任何影響。

  因為黃臺吉是個著力于集權的,反漁獵化、反游牧化的漢化統治者。

  可汗算什么,這個稱號如今還有含金量嗎?

  在此時的滿洲內部,本就有著一股勸進黃臺吉稱帝的思潮。

  只不過這時候還沒人想要入關,即使是比較激進的多爾袞,想象力的最大限度,也無非每年谷子成熟時沖進關內,殘毀城堡,圍困北京,攻擊四方援軍,消耗明國國力。

  這是后金最難的時候,虛張聲勢的國力根本支持不起入關這樣龐大的理想。

  所以他根本想不到后金跟元帥府有啥不可調和的矛盾存在。

  怎么豪格那小王八蛋去一趟青海,元帥府轉眼就向漠南派遣大軍,變成我們的死敵了?

  憨汗再憨,也不至于看不明白這些道理。

  他甚至覺得劉承宗不知上進,你的目標應該是聯合后金,向中原王朝的大皇帝位發起沖鋒。

  吃飽撐的跟我們打什么?腦子有洞!

  他們叫你憨汗,是他媽一點兒錯都沒有。

  多爾袞真想敲開劉承宗的腦殼,看看里頭究竟都裝了些什么玩意兒。

  “俱稱華夏倒是個好事兒,可你看他們現在的做法,像是有這個打算嗎?”

  多爾袞嘆了口氣。

  在情感上,實際上不光他,包括黃臺吉在內的絕大多數滿洲人都樂于接受這個說法。

  但是在客觀現實上,這事聽起來就像是在說夢話。

  因為齊稱什么,都無法解決他們眼下面臨的問題。

  如果有足夠的食物、溫暖的環境,同時保障絕大多數軍官、百姓的現有利益,元帥府恐怕眨眼就能跟大明停戰。

  一樣的道理,放在后金國身上也一樣,如果有食物、溫暖和保障絕大多數貴族與部眾的現有利益,后金也能立刻跟大明永結世好。

  在去年的宣大之役,崇禎有一份懸賞圣旨留在應州北樓,開頭就是“滿洲原系我屬,今叛而犯我邊境,當此炎日縱兵深入,必遭天譴”。

  黃臺吉回信“見皇帝書云‘滿洲系我屬國’等語。此不惟皇帝言之,即予亦不以為非也。皇帝乃一統天下之大君,我等原系爾屬國。”

  “遼東各大臣欺凌不堪,屢次抒情往告,遼東官又蔽之不通。我思此種情形,仇怨已深,難于剖白,惟動兵戈,可冀來詢其由耳。孰意皇帝乃惑于遼東各官,欺誑十數年,竟無一言問及,以至戰爭不已。若皇帝早遣人究問,兵戈亦早息矣。”

  這話,不全是實話,或者說話是真話,但并不能代表黃臺吉的真實想法。

  就和劉承宗寫給崇禎的信一樣。

  已經太晚了。

  有追隨自己的部落,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建州人已經在這場戰爭中快死光了,只有成王敗寇,這條路已經不可能停下。

  巴達禮看見多爾袞愣神的機會,這便找機會上前行禮,問道:“九貝勒相召,有何軍令?”

  “土謝圖汗應邀前來,在下不勝感激。”

  多爾袞看見巴達禮,連忙收起感慨起身還禮,隨后說了兩句客套話,這才問道:“科爾沁諸部臺吉,情緒如何?”

  巴達禮嘆了口氣,搖頭道:“哈剌慎遇襲,我軍有斷糧之虞,好幾位臺吉已萌生退軍的想法。”

  多爾袞的臉上在笑,但眼神份外冰冷:“真能退嗎?”

  他是不介意退軍的,反正國內和漠南的形勢都已經惡化到這個地步,他率軍出征,無功而返,無非是被兄長責罰壓制。

  但科爾沁就慘了,人們活不下去的時候,最先考慮的一定是自己,到時候大不了滿洲不要了,自相殘殺起來,最后活下來的一定是他們建州人。

  巴達禮也明白這個道理,只是眼下前進還是后退,很難抉擇。

  他的眼神看向多爾袞身后的漠南輿圖,抬手道:“九貝勒以為,我們應向何處進軍,才能取勝?”

  眼下他們所處位置,與預設戰場的位置都不好。

  “集寧西邊是陰山,護著歸化城;南面是大明的宣大邊墻。”

  巴達禮道:“我聽人說,去年的戰事,皇帝很不滿意,在宣大專門準備了一支軍隊,就為對付我們。”

  “你也聽說了?”

  多爾袞也聽說這事兒了,他甚至通過哈剌慎部,知道比巴達禮更多。

  那支軍隊有兩個將領,分別姓王和姓尤,兵額在一萬左右,皇帝對他們的支持不留余力,馬匹犒賞器械等項有呼即應,只是不知道如今駐扎何處。

  多爾袞道:“這是掎角之勢。”

  說罷,不光他,就連豪格等人,聽見這個詞兒,都笑了起來。

  后金軍從未用過掎角之勢。

  因為靠半部三國打天下的努爾哈赤發現,在那部兵書里,掎角之勢從來沒贏過。

  這個戰法就和呂布的義父、曹操的侍從、張飛的小兵誰當誰死一樣,誰用誰輸。

  不過笑過之后,多爾袞臉上卻有深深的憂慮。

  因為此時此刻,他能感受到掎角之勢帶給他的壓迫感。

  亦如這個詞的出處,所謂的掎角,不是指鹿的犄角。

  而是春秋時期,周襄王二十五年,晉秦兩國會戰于崤,晉國捉住鹿角,附庸姜戎扯住鹿腿,一齊將秦國大軍掀翻在地。

  多爾袞能感覺到,宣大境內的明軍,確實可能隨時扯住他的腿。

  不過隨同兄長攻戰多年,多爾袞很有底氣,他起身道:“進軍需要果斷,猶豫再長時間,也不會給兵力帶來幫助,還可能錯失良機。”

  “我等進軍倉促,敵軍守備也同樣倉促,退軍的事情就不要想了。”

  他在輿圖上偏北的地方畫了條線:“避免為明軍所擊,也為繞過楊麒在西邊的防守,我們自陰山北麓向西進軍,襲擊歸化城以西的鄂爾多斯,先搶來糧草輜重,再圖會戰!”

  “自今日起,每日一百二十里,八日后集結于鄂爾多斯黃河北岸,進軍!”(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