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為本,日用為道

  朱英終于成功激怒了張希孟……所以高啟等人就有幸見到,張相公提著雞毛撣子,在后面猛追。

  朱英撅著屁股,在院子里亂跑,一邊跑,還一邊大呼,“救命!快救命啊!要死人了!”

  面對此情此景,這幫人別說幫忙了,整個人都不好了,實在是有損張相形象啊!

  要不我們就假裝沒看見吧!

  就像儒家弟子對孔老夫子的包裝似的……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總比一個兩米多的鋼鐵猛男吸引人多了。

  畢竟一想到孔老夫子的真實模樣,就很難想象,兩個小孩,敢攔著他的馬車,當著他的面,辯論太陽大小,還敢恥笑老夫子。

  估計這么跟孔子這么說的,早就被掄到太陽上去了。

  由此可見,美化圣賢,就是門人弟子的使命啊!

  “張相真是用心良苦啊!”

  大家伙還在遲疑之時,孫炎竟然激動地用袖子擦眼淚,連聲贊嘆,“朱公子鎮守浮梁,苦戰連連,初見張相,張相是怕他受傷瞞著自己,所以才這么追打,查驗公子傷勢,可真是兄弟情深啊!”

  這么追打,竟然是為了驗傷?

  我怎么看像是要把孩子打出傷勢來啊?

  幾個人面面相覷,一時間竟然找不到更好的說法……大約就是張相和朱公子兄弟情深,朱公子在外領兵,歸來之后,張相唯恐兄弟隱藏傷勢,故此持雞毛撣子追之。

  繞房數圈之后,見公子健步如飛,身體健康,張相大喜過望,兄弟相擁而泣。

  很好,很溫馨……再努力潤色一下,可以寫入課本,當做小學生必讀了。

  至于以后有多少孩子遭了雞毛撣子毒打,就不是他們考慮的事情了。

  朱英提前回來了,浮梁之圍解了。

  朱家軍徹底贏得了勝利,朱元璋不日就會押解俘虜,抵達忠誠的江州。

  而張希孟也抓緊時間,連夜趕稿。

  他借用了朱熹旳白鹿洞教規,只是做了少許注釋,并沒有大刀闊斧改動……為什么沒改?

  因為不需要改!

  這個教規講的是什么?

  講的是書院教學育人的目標,講的是讀書明理的方法,講的是為人處世之道,講的是如何修身治學……

  哪怕到了幾百年之后,學生們依舊要背三人行必有我師,一樣要知道溫故而知新。

  就算是搞科學研究,只怕也不能否認“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順序。

  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經刻在了國人的骨髓里。

  說白了,這就是一套工具,一套正確的廢話。

  單獨拿出來,是沒有多少價值的。

  真正關鍵的東西,是治學立論的根基,是最原始的參數,這東西確定下來,輸入這套工具之中,然后灌輸給學生,最后變成學生心中的真理,社會的共識,教化工作也就差不多完成了。

  那張希孟要講什么東西呢?

  衣食為本,日用為道!

  這也是張希孟詢問高啟等人的問題,江西何以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教化大興?這可不是什么文脈匯集,老天偏愛。

  江西繁榮的背后,有著深刻的區位優勢,商業邏輯。

  梅嶺開關,貫通贛粵,河海聯運,貨物通達南北,鄱陽湖周圍,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有錢,有人,有糧食,有商業,有許多可以供養子弟讀書的殷實之家,這才有了白鹿洞書院。

  試問一下,朱熹為什么選擇江州建立學堂,又為什么要面向鄱陽湖?

  白鹿洞書院又怎么能成為天下第一書院?

  是不是隨便什么地方都行?

  要不讓朱老夫子去塞北大漠,設立一個學堂,看看他能不能讓蒙古人存天理,滅人欲?

  張希孟講清楚了衣食為本這四個字,自然而然,日用為道,也就呼之欲出了。

  讀書人不是憑空冒出來的,是民生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出現的產物……那讀書治學是為了什么?

  追逐天理,空談人欲?

  很顯然,這都不合適。

  讀書人的目的,還是回饋百姓,從民生入手,研究百姓日用。

  以百姓日用為道,進行扎扎實實的研究。

  循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思路,輔國治民,做好學問,當好官員,無愧自己,無愧百姓……

  “總算是拿出來了一份粗略的大綱,你們都看看吧。”

  張希孟滿臉疲憊,將一摞文稿遞給了葉琛,高啟等人,讓大家伙傳閱。

  這幫人為了能快速瀏覽,直接把張希孟的文稿鋪在了桌面上,一張挨著一張,大家伙快速瀏覽,一頁一頁看下去。

  幾乎每個人都變了顏色。

  葉琛第一個看完,也是最先一屁股坐在地上,忍不住感嘆,“張相,如此,則孔孟之道可以休矣!”

  這時候徐賁不免反駁道:“我看不是這樣,孟子不也是民為重,社稷次之嗎?張相講衣食為本,日用為道。這也是孟夫子主張的。”

  葉琛忍不住搖頭,似乎可以這么說,但實際卻是南轅北轍,十萬八千里。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孟之道,說得再多,也不過是自仁義而起,以仁義王道,治天下,撫百姓。說來說去,這是說給君王的,勸說君王要如何治國……可是張相這里,主張衣食為本,衣食何來?農夫田耕,織工紡線,衣食源自百姓。日用也是百姓日用,這個道也不是朱夫子講得天道,而是扎扎實實的富國裕民之道,歸結起來,還是民本之道啊!”

  葉琛是宋濂、劉基等人的好友,學問水平自不必說,他很輕易明白了張希孟的意思。

  其實可以說這幾年張希孟的主張都沒有變過。

  從最初的均田開始,講的是民生根本,隨后劃分千年,主張君王與百姓共天下,如今又干脆指出衣食為本,日用為道。

  等于是全盤推出了民本之道。

  張氏學說的根基,在這一刻,已經確定下來。

  高啟自然也能領會,他卻是心中狂喜,抑制不住激動,張相果然沒讓他們失望,期待了這么久,一趟白鹿洞書院之行,果然有石破天驚之舉,驚世駭俗之作。

  “葉學士,民本之道,其實自先秦時候,就有無數名家提出來過,諸子百家,也都有愛民之心。奈何歷代以來,君王雖有愛民之心,卻因為士人把持權柄,竊據天子威福,蒙蔽百姓耳目,使民愚鈍,以至于被士人裹挾。這才違背了圣賢之道。如今張相不過是吹去塵埃,講出根本所在。孔夫子的仁政王道是對,那張相的衣食為本,日用為道,就是錯的?”

  很顯然,張希孟也掌握了儒家的絕學。

  他從一堆主張里面,挑出了民本兩個字,隨即總結出衣食為本,日用為道,這八個字。

  就猶如仁政王道,三綱五常一樣,成為了張氏之學的根基。

  試問這二者誰高誰低呢?

  貌似還真不好分辨。

  至少不能一下子就說張希孟不如孔夫子……總算能勉強對抗一下。

  可不要小瞧這個勉強一戰,自從儒家成為顯學以來,還從來沒有主張,能達到這個高度,僅從這一點來看,張希孟已經足以自豪了。

  葉琛苦著臉道:“我自是知道,只是張相主張雖好,卻還要有人支持,光靠著咱們,勢單力薄,著實不行……且不說別的,江西千年百姓,讀書人沒有一百萬,也有八十萬,其中名家輩出,大儒遍地,才子之盛,絲毫不弱于浙江。要想挫敗這些人,取代理學,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啊!”

  “那就用一百朝,一千朝,一萬朝!”高啟的執拗勁兒又上來了,“道之所在,義無反顧。我以為張相的主張,天經地義,遠勝理學百倍。我愿意和他們辯經論道,不勝不休!”

  徐賁也繃著臉道:“沒錯,我也愿意,能為正道而死,死而無憾!”

  眼瞧著大家伙群情激奮,張希孟連連擺手,“不必如此,也用不著!你們要是信了我的東西,反而出去跟人辯經,那就說明你們都是糊涂蛋,沒有真正看懂。”

  幾個人悚然,立刻躬身道:“請張相賜教!”

  張希孟不客氣道:“我講衣食為本,日用為道。不是到此為止了,是要讓大家伙琢磨辦法,如何豐富百姓衣食,如何讓人吃飽穿暖,如何身體力行!日用為道,是要走入百姓中間,從民生入手,總結出道理,研究出富民之策,便民之政,強民之法……總而言之,這八個字不是讓你們掛在嘴邊,而是要讓你們落到實處!”

  “仆既然立下一門學問,我希望自己的門人弟子,兩腳泥土,一身灰塵,行走在田間地頭兒,站在百姓中間,真正研究一些問題,解決一些困難。而不是在這里夸夸其談,自以為掌握了天理。倘若那樣的話,要不了多久,這門學問也就和理學一樣,變成了士大夫空談的工具了。”

  張希孟說到這里,心中突然有一絲觸動,或許日后的心學就是這么被門人毀掉的吧!

  高啟等人面色如血,局促惶恐,“張相,我等慚愧,多謝張相教誨。”

  “談不上。”張希孟擺手道:“如今主公即將到來,江西一省,也快要落到了我們治下,好好拿出點本事來,把江西治理好了。拿出真正的東西來,我這門學問,也就沒有誰能推翻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