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

  朱元章深深吸口氣,嘆息道:“過去總覺得人口滋生,土地不夠,非要往外開拓,占了更多的地盤,也就好了。可現在真正開始動手了,卻又瞻前顧后,覺得移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生,你說咱們倆是不是有點可笑了?”

  張希孟反而笑道:“這么多年了,難道主公覺得,天下間有什么事情是容易做到的?干什么事情,有利有弊,有弊有利,互相糾纏,難以言說清楚。這是治國的難,也是治天下的趣味所在,全看主公怎么想了。”

  老朱朗聲大笑,“不管怎么想,往外走是必須的,而且往外面走,不光是人出去,心也要出去,華夏的魂兒,更要出去!”

  張希孟勐地一振,他意識到,老朱已經確實掌握了精髓。

  海外移民就是這樣,不可能包辦一切。

  如果派出兵馬,打下土地,把人遷過去,再安排官吏,治理地方,派兵保護,有什么事情靠著朝廷裁決。

  這么干,不出十年,就能拖垮大明的財政,順利把對外開拓,做成一個虧本的生意。

  經營海外,肯定不能和中原一個方法。

  對待外面,必須因地制宜,能商則商,能農則農,能礦則礦,能牧則牧……反正什么適合,就做什么。

  首要的一點,是要有收入,能先站穩腳跟。別給大明添麻煩。

  畢竟你們已經是出海的孩子了,就不能事事都靠著大明,朝廷也不能像一個奶媽子似的,成天照顧你們。

  可話又說回來,如果一腳踢出去,什么都不管……這些移民又會怎么樣?

  他們失去了依靠,又很弱小,即便他們勤勞,聰明,能賺錢,比那些土人厲害多了。但這些人也一時掌握不了權力,就只能依附當地的土著。

  混的好點,就成了豪富,混的不好,就淪為韭菜。

  但不論好壞,由于出海的剎那,就隔斷了中原的聯系……這些移民,除了和中原百姓長相差不多之外,其他的方面,只會漸行漸遠,幾代之后,就不知道變成什么樣子了。

  所以對外移民,還要保持一定的控制,讓他們時刻感受到大明的存在,體會到大明的力量。

  唯有如此,才能保住對待大明的敬畏和忠誠。

  因此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不定期巡邏海疆……這可不只有大明的近海,還有其他的海域,一切關鍵的水道,都需要大明存在。

  不為了別的,一桿大明的旗號飄揚在那里。

  船隊在,武力在,國威就在。

  沒有足夠的武力,作為支撐,誰會聽你的?

  所以向外開拓,絕對離不開一支強悍的海軍。

  自從除掉了廖家和俞家之后,朱元章親自主持,以常遇春督造船只,劉家港船廠全年無休。

  經過了這幾年的籌備,大明已經擁有了上千艘各式帆船。

  組建了一支強悍的海軍。

  就是靠著這支船隊,常遇春才大殺四方,迫使倭國將懷良王送到了大明。

  接下來,向北,向南,只要商船隊觸及的地方,都要有海軍船只存在。

  三個月,五個月,一年半載,必須巡視一圈。

  這也是鄭和船隊不斷下西洋的原因所在。

  這一支龐大的船隊,就是大明的威嚴。有了不斷南下的船隊,才有萬邦來朝,才有海上的貿易繁榮。

  靠著源源不斷的收入,才有了歷史上永樂朝的種種壯舉!

  當鄭和船隊停下來之后,武力不在了,大明就很快退出了海上商路,將貿易的主導權,拱手讓給了西夷。

  所以對海上商路的掌控,是海外開拓的第一步。因為只有武力作為基礎,才有后續的一切。

  建立在武力之上的第二層,自然就是貿易,就是利潤!

  因為只有利潤,才能牢牢綁住每一個人,才能滋養武力,讓船隊變得更龐大,武力更雄渾。

  武和利就是哼哈二將。

  二將之上,還有一個頭腦,那就是文明!

  也就是老朱所講,要把華夏的魂兒延伸出去。

  學堂,廟宇,祠堂,這一整套東西,都要送出去。

  “先生,咱準備親自送送鄉親,沒有別的,咱給他們一抔家鄉的土,分一炷祠堂的香,讓祖宗保佑他們,順利出海!”

  張希孟連連贊嘆,“主公想得周到,這個辦法確實很好。”

  老朱笑道:“既然如此,先生要不要也跟著咱去一趟劉家港,送他們出發?”

  張希孟稍微沉吟,隨即就道:“主公,我倒是想去,不過我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我打算寫篇文章。”

  老朱笑了,“先生,你可有很長時間沒寫東西了,必是妙文!”

  張希孟道:“也就是關于對外開拓的一點想法,略作對比罷了。”

  張希孟說得客氣,但是以他的身份地位,任何文章,都會帶來巨大的反響。當然了,張希孟也不會砸了自己的招牌。

  他確實要用心寫這篇文章,把對外開拓的事情,講清楚,說明白。

  其實對外開拓的核心在哪里?

  是不是把人送出去就行了?

  或者就是開阜通商,做生意賺錢?

  張希孟覺得這都不是對外開拓的真意。

  首先,對外開拓,既然是走出去,就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擁有制定規則的權力,如果誰敢不聽,就舉兵討伐,嚴懲不貸!

  根據這一條標準,縱觀整個中國歷史,真正的對外開拓,其實不多。

  拋開先秦的分封諸侯,嚴格算起來,只有兩次。

  依次是漢武帝通西域,一次就是鄭和下西洋。

  漢武帝劉徹,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歷代帝王,文治武功的一個巔峰。

  他為了對付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歷經十二年,張騫返回,大月氏不復當初,按理說尋找盟友的原定目標已經錯過了。

  但是漢武帝并沒有就此打消念頭,而是繼續派遣兵馬使者,經略西域,并且設立西域都護府,派兵駐扎!

  這一點非常重要。

  正是有了駐軍,西域諸國,才要聽從大漢的號令。

  絲綢之路的東段,牢牢掌握在大漢手里。

  而且漢人還不滿足這些,派遣使者,繼續向西,甚至要尋找所謂的大秦。

  這種把商路置于自己掌握之下,努力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才是大漢留給后世的最寶貴財富,最珍貴精神。

  同樣的,歷史上永樂朝七下西洋,派遣龐大的船隊,不光是大明的近海,包括印度洋,都納入了掌握。

  海上絲綢之路,悉數歸于大明掌握。

  有不服管教的,立刻派兵討伐,三寶太監,也是滅國無數的狠人,只不過這些國家在大明的眼里,和一個個的村子差不多罷了。

  沒有武力保駕護航,不能掌握制定規則的權力。

  這樣的向外發展,根本算不上開拓,只能是被動打開國門。

  張希孟不吝筆墨,盛贊大漢之后,不由自主就把鄙夷的目光落在了趙宋身上。

  蒼天原諒,張希孟真不是要黑大宋朝。

  只不過他縱觀歷史,想要找一個反面教材,而且大家還比較熟悉的,那一定是大宋。

  沒辦法,趙家人的拉胯,根本沒救!

  眾所周知,趙宋對外貿易也很發達。

  甚至發達到了倭國派遣女子,來到大宋春風一度。

  很多人提起這事,都覺得特別驕傲,那叫一個自豪。

  只不過要想真的成為壯舉,被后人敬仰,不該是主動出兵,跑去倭國,播撒后人嗎?不愧是趙宋的男人,就是喜歡被動的。

  這還只是北宋的光榮事跡,等到了南宋,就更丟人了。

  其實南宋以半壁江山,堅持一百多年,財政收入十分豐盈,海外貿易貢獻極大。

  泉州等地,都是當時著名的港口。

  如果趙宋是有出息的,那就發展海軍,掌控航路,牢牢抓住貿易的紅利……要這是能做到這一步,沒準趙宋還能推了金國,報仇雪恨。

  可接下來的問題就搞笑了,趙宋根本沒控制住海上航路,反而把本土泉州的控制權,拱手讓給了胡商。

  等蒙古人殺進來的時候,趙宋皇室逃到了泉州,險些被團滅。簡直是千古笑柄,丟人到家!

  這種開放國門,通商貿易,又有什么意義?

  不能主動掌握貿易權力,不能控制商路,沒有強大的武力,保駕護航。

  還真不如關門閉戶,老老實實過安穩日子呢!

  張希孟總結不同,最后做了干凈利落的總結。

  對外開拓,必須學習漢朝。

  主動打開國門,主動控制商貿,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規則!

  絕不能是被動開門,不能把貿易權力交給別人,不能受制于人。

  張希孟很明白講清楚,過去大家伙擔心對外經商貿易,對外移民,會產生種種問題……這些擔憂,歸根到底,都只是一個問題,那就是不能掌握貿易主動權。

  就這么簡單!

  比如很多人覺得,向外移民,損失勞力,會影響糧食賦稅……可問題是他們人到了海外,能得到百倍土地,能產出更多的糧食。

  順利運回來就是了,足以填補那點損失。

  之所以會擔心,就是因為不掌握貿易主動權,沒法把糧食運回來,人走了,那就是單純的損失。

  張希孟最后甚至毫不留情調侃了一句……大明之所以對糧食安全有疑慮,完全是對大明海軍的不信任!

  常遇春,你要努力!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