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23章 攢開場

  轉眼。

  孟賀堂和燒餅來到場中,鞠躬行禮,重新站好。

  觀眾見演員就位,紛紛不自覺的將腳上、手上、嘴上動靜變緩。

  一個細節,將津城老少爺們的懂行,顯露無疑。

  孟賀堂深吸兩口氣,努力讓自己的心態保持平和。

  轉眼,只見他上下兩片嘴唇,往嘴里一縮,直接把牙齒包住。

  下臺一抬,眼睛一瞇,二十歲的肉體,六十歲的靈魂,就便有了幾分模樣。

  這份發托賣相的功力,讓臺下觀眾來了幾分興趣。

  其實他們不知道,孟賀堂暫時也就學這個,有幾分靈性。

  不管臺下,這家伙就保持著自己的老人相,看著燒餅問道:“尼介是做嘛的?”

  帶有七八分味道的津城方言一出口,更讓臺下不少觀眾點頭。

  “喲,地道呀!”

  相聲演員走南闖北,喝四方水,吃百家飯。

  講究的就是:入哪座山吼哪種腔,進哪座廟拜哪方神。

  說白了,就是到哪里演出,就得學哪里的方言。

  甭多,學上三兩句壓言鎮場便可。

  等你上臺,開場那么一說,當地的觀眾便會有一種驚喜的感覺。

  自己家鄉的方言,那是怎么聽怎么舒坦。

  沒跑了。

  親近感一上來,掌聲、喝彩聲,你要啥我給啥,捧就完了。

  這是相聲行當的老前輩傳下來的技巧,用行話來說,便叫“倒口”。

  甚至還有人專門攢出了“倒口活”,也就是整個段子都是以學方言為主。

  比如,《學四省》。

  胡炎前面有自己的事要忙,沒有介入他們的溜活兒。

  此刻一聽,同樣眼前一亮。

  “發托賣相”加“倒口”,這種使活兒的方式,算是相當老道了。

  而且胡炎一聽,便知道《繞口令》選得本子,是最傳統的那一版。

  在津城,新活兒指定沒有老活兒受歡迎。

  因為老活兒的用詞、節奏講究,聽著更有味道。

  但是老活兒的經典之外,或者說最難之處,便在于“人物塑造”。

  而傳統版《繞口令》逗哏的人物,就是一個耳背、較真的老人。

  只是輪到孟賀堂身上,他又偏偏擅長這一手。

  巧了么這是?

  演員、本子、演出地點,在這里直接達到了一個很好的結合。

  當然,這不可能是巧合。

  光憑孟賀堂和燒餅,也不可能歸置出這么見水準的活兒。

  胡炎臉帶微笑,扭頭一掃旁邊的郭德剛。

  跟孟賀堂一比,燒餅的難度小了許多。

  搭檔話音剛落,他用普通話接道:“我們是說相聲的。”

  孟賀堂模樣不變,恍然大悟:“噢,說相書的,知道。說書先生,說個《三國》呀,《列國》呀;說個宋朝的《楊門女將》,佘太君,老令公,楊宗保,穆桂英;燒火的姑娘楊排風;《西游記》,孫悟空,保著唐僧去取經,還有《三打白骨精》。說書的!”

  燒餅攔上一手:“不是,您沒聽明白,您說的那是說長篇書的,我們這是說相聲的。”

  孟賀堂的耳朵確實不好,聽不清楚,那就抬起手攏在耳背。

  這份老人相,味道又更足了幾分。

  等燒餅說完,又恍然大悟道:“噢,笙啊!吹笙的,好藝術,這我可懂得,吹個《送公糧》,吹個《新貨郎》,各種曲調。”

  “您說得不對,您說的那是民間樂器,笙、管、笛、簫,我們不會那種藝術,我們說的是相聲,這是大家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哎,簡單說吧,就是逗樂的。”燒餅耐心的解釋道。

  孟賀堂疑惑道:“逗樂的。怎么樂呀?是大樂是小樂?是文樂是武樂?是一點兒一點兒的樂呀,是一次全樂完呀?有個樂祥子么,你拿出來我看看。”

  嘿,這老頭不是抬扛么?

  氣得燒餅一揮手:“沒地方給你找樂樣子去。”

  他這性子急的人物形象也開始塑造了。

  孟賀堂很有耐心,不急不躁,就是較真。

  “你沒樂樣子,我怎么就樂了呢?”

  “我們說到可樂的地方,自然你就樂了。”

  孟賀堂又聽明白了,點頭道:“噢,自然我就樂了。樂完了對我有嗎好處嗎?”

  “當然有好處啦!”燒餅理所當然的點頭。

  急性子再帶上一點愣勁兒,感覺更像了。

  所以郭德剛是真懂行,兩個徒弟的本色、特點,都被他利用的明明白白,半點不浪費。

  倆人的形象連使邊立,都冒了頭,臺下觀眾更瞧出了幾分意思。

  演員開始加快節奏,將抬扛的喜感往上推。

  孟賀堂疑惑道:“虱子不叮,跳蚤不咬!有臭蟲蚊子往別的屋里跑,不咬我了?”

  燒餅對向觀眾道:“嘿,他拿我當蚊香了。”

  “哎,你不說有好處嗎?”

  “有點兒小好處,比如說,您有點兒悶得慌……”

  “我怎么悶得慌?”

  “好比你心里煩。”

  “我怎么煩了?”

  “您不高興。”

  “我為嘛不高興了?”

  “你跟人家抬杠了。”

  “我跟誰抬杠了?”

  “你跟我抬杠了,怎么說也不明白!”燒餅氣得都要跳腳了,旋即一壓火氣,繼續解釋,“比如說,你吃完飯出來了……”

  “我吃嗎了?”

  “怨不得他這么大火兒哪,敢情還沒吃飯哪。可沒吃您就得說吃了。”

  “噢,沒吃我得說吃了。”

  “還得說是吃好的,吃的包餃子,撈面。”

  “噢,沒吃我說吃了,還得說吃包餃子,撈面。”

  “哎,對了!”

  隨著臺上兩人的節奏增快,情緒提升,整個氛圍也開始變濃。

  臺下觀眾的反應,也非常有意思。

  沒有全場哈哈大笑的動靜,但是這人樂一下,那人樂一下的笑聲,卻始終沒停。

  胡炎看得暗自點頭。

  孟賀堂和燒餅這是賣了力氣,下了功夫,效果確實很不錯。

  從開場到現在,整個表演可圈可點,基本保持在了水準之上。

  當然,這只是墊話,正活兒都還沒入,那才是真正的肉戲。

  所以上場口的郭德剛,始終臉色嚴肅,緊緊的盯著場上的動靜。

  因為年輕演員,最怕的就是不穩。

  甚至往往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便掉了鏈子。

  不時,胡炎的眼睛一瞇,心里暗道:肉戲來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