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397章 “東日二號”開工

  以徐佑目前的腦力,也只能剛剛駕馭一些普通計算機的cpu。

  一旦計算量過大的話,徐佑的大腦就可能會有超負荷的危險。

  別說量子計算機,就算是超算,徐佑的大腦也是根本帶不動的。

  好在的是,如果只是處理兩個磁場疊加這樣的運算,普通計算機的算力已經是足夠的了。

  徐佑依靠自己的扎實的信息學基礎,針對自己在大腦彷真模擬情況下釋放出來的腦電波,開發出了一個對應的軟件。

  可以讓徐佑在大腦彷真模擬的狀態下,實時與計算機進行連接,利用計算機來幫助徐佑進行一些龐大的計算。

  這樣的計算量,對于徐佑的大腦來說,是非常難以處理的。

  但對于以計算擅長的計算機來說,卻是很簡單的計算。

  計算機在計算能力上,確實是比人類強太多了。

  甚至連一個幾十塊錢的計算器,在計算上都比最強大的人腦要快。

  有了這些技術的出現,徐佑終于有希望完成“東日”可控核聚變裝置的磁場計算問題了。

  徐佑帶著自己的計算機和腦機接口,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中。

  將狀態調整到最好后,徐佑開始做著模擬前的準備。

  徐佑先是將腦機接口的數據線,貼在自己的頭皮上。

  打開了對應的軟件,此時軟件中已經能夠接收到徐佑微弱的大腦信號了。

  “開啟大腦彷真模擬狀態!”

  隨著徐佑心中一句默念,在徐佑的腦海中,出現了那個擁有無限體積的神秘空間。

  徐佑集中注意力,在大腦中構造著“東日”可控核聚變裝置的每一個細節。

  不知不覺中,整個裝置已經完全被復制在徐佑的大腦中了。

  通過模擬,徐佑看見了裝置內的等離子體,在高溫下所產生的磁場。

  因為這些等離子體在不斷的運動,所以它們產生的磁場,并不是一個固定的磁場,而是在不斷的變化著。

  這讓磁場疊加的計算變得非常的復雜。

  要是沒有計算機的輔助,徐佑每計算一次疊加的磁場,都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很難得到理想中的結果。

  但有了腦機接口之后,徐佑可以隨時與計算機進行信息的交互。

  這讓徐佑的計算效率,變得非常的高效。

  “嗯……終于得到一組正向的疊加數據了!”

  因為磁場的計算是失量計算,疊加之后的結果,可能會比原磁場更小。

  更何況,內部的磁場還是一個動態的磁場。

  想要讓原磁場一直保持被加強的狀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個正向的結果,意味著內外磁場疊加這個思路是可行的。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里,徐佑又用同樣的方式,反復計算了大量的數據。

  通過對裝置內部結構的優化,徐佑找到了一種最佳的磁場疊加方式。

  可以讓加強后的“東日”裝置,擁有遠比之前更強大的磁約束能力。

  通過詳細的模擬,加強后的“東日”裝置,不僅可以實現更長時間的連續放電,同時也可以擁有更強的放電功率。

  一旦新裝置建成,實現真正商業化的可控核聚變,很可能不再是夢想了。

  “常溫超導,可控核聚變,量子計算機……時代真的要不同了啊!”

  想到這些曾經只存在與幻想中的技術,已經逐漸成為現實,徐佑不禁心潮澎湃。

  新一代的技術革命,或許已經在悄然之中到來了。

  當人類掌握了常溫超導或是可控核聚變技術,能源危機將再也不會存在。

  徐佑不知道,解決了能源的問題,世界是會變得和平,還是會出現什么新的危機。

  但不管怎樣,科技的進步都是文明發展所必經的歷程。

  為了讓自己對新一代“東日”裝置的設計,顯得更加有說服力。

  徐佑將這個成果認真的整理了一番,并舍去了“大腦彷真模擬”、“腦機接口”這些過程。

  要不然,那些專家可能會有把徐佑的大腦切片,查看一下徐佑大腦結構的想法。

  將項目組成員召集到一起后,徐佑介紹起了自己新的設計構造。

  “相比上一代的‘東日’可控核聚變裝置,‘東日二號’將采用內外磁場的雙重磁約束結構。通過內部等離子體的磁場,與外部大磁體的磁場相疊加,疊加形成一個更加強大的磁場,對等離子體進行更強的磁約束。”

  徐佑在大屏幕上展示著自己的設計圖,并詳細講解著,里面復雜的磁場疊加計算。

  “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疊加后的磁場,每時每刻都要遠大于裝置內部等離子體產生的原磁場。整個裝置的體積,會比上一代‘東日’大很多。但新方桉的好處是,能夠在保證放電穩定性的情況下,大大增加聚變裝置放電的功率,提升商業化的可能性。”

  徐佑的設計方桉非常詳細,考慮到了幾乎每一個細節。

  對于大家提出了各種問題,徐佑也都給出了他們滿意的回答。

  在大家對徐佑的新方桉表示一致的同意后,這個方桉正式提交了上去。

  經過內部的認真討論,新方桉順利通過審批,進入到了建設階段。

  在“東日”裝置建設之初,就已經在距離“東日”不遠處,預留好了“東日二號”的位置。

  能夠保證兩個裝置之間的磁場互不打擾,各自完成自己的運行。

  “東日二號”投入到建設之后,徐佑已經看到了可控核聚變真正實現的希望。

  短暫的成功,不會影響到徐佑繼續在科研之路上前行。

  常溫超導、海島人工智能、“東日”可控核聚變裝置等幾個由徐佑負責的項目,依然在緊張的進行之中。

  這一天,徐佑收到了一個好消息。

  薊大核心期刊的影響因子,已經更新了。

  因為徐佑去年在薊大核心期刊上,發布了大量高質量的論文。

  引起了非常多學者的引用。

  這讓薊大核心期刊最新的影響因子,達到了驚人的310.268。

  這還是在前年期刊的影響因子嚴重拖后腿的情況下達到的。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