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一章 廢廷議制度

  入殿。

  秦落衡高聲道:“兒臣參見父皇。”

  嬴政拂手,四周宦官當即退下,殿內只剩下父子二人。

  嬴政澹澹道:“昨日,你跟扶蘇等人說,治國之道,當重在錢財,而大秦目下的困境,主要是因朝廷缺少財物所致?”

  “回父皇。”

  “兒臣的確是這么說的。”

  “大秦之所以落得如今局面,實際就是受錢財所困。”

  “大秦缺錢。”

  “但缺錢,并不意味著沒錢。”

  “大秦其實有錢,朝廷每年征收租賦稅高達上千萬錢,這是一筆十分龐大的錢財,然大秦立國六七年,卻是接連動工眾多大工程,以至花錢如流水,而且大秦一統天下后,征討了百越,驅逐了匈奴,其中的軍需開支更是海量。”

  “大秦財政實則已面臨崩潰之危地。”

  秦落衡直言不諱。

  他在來時,已猜到了始皇的用意,因而才敢如此大膽進言。

  嬴政面不改色,冷聲道:“所以你認為大秦當加速斂財?以度過眼下的艱難局面?”

  “兒臣并非此意。”

  “兒臣只是認為大秦步子邁得太大了。”

  “當適時收一下了。”

  “收并非意味著退,大秦沒有退路,也不能退,但卻可以放慢一下腳步,做一些固本培元之事。”

  “何為本?又如何固?”嬴政道。

  秦落衡回到:

  “大秦之根本是關中。”

  “是老秦人。”

  “兒臣也知道,大秦一統天下,按理不當分什么新舊,但治國卻是要著眼于時勢,現在天下時勢并不允許,大秦繼續一視同仁,大秦以往為了‘感化’六地民眾,對六地民眾過于寬松了。”

  “而且對老秦人也過于冷酷了。”

  “兒臣認為,父皇當惠以老秦人,以歸攏老秦人之心。”

  “南海、北疆的遷徙戍邊,兒臣認為實是不妥,老秦人為大秦之根基力量,只要有足夠多的老秦人,無論六地發生何等騷亂,朝廷都可從容應付,但而今,老秦人卻是被分散在了各地,再難凝聚。”

  “這是十分危險的征兆!”

  “兒臣建議父皇速下決斷,改變當前的局面。”

  秦落衡深深一躬。

  嬴政微微額首,望著窗外飄零的雪花,開口道:“到朕近前來吧。”

  秦落衡一怔。

  隨即慢慢挪動身子,進到了始皇十步之內。

  嬴政道:“你所說之事,朕已清楚,然......朕想聽聽你的想法。”

  秦落衡沉聲道:

  “兒臣認為,當將散布天下各地的老秦人收攏回來。”

  “當然,兒臣也清楚,老秦人眼下分布天下,直接收攏回來,必然會造成朝野內外動蕩,因而此舉是萬萬不可的,但卻是可以逐步收攏,至少要給老秦人一個明確的態度。”

  “老秦人不負國,國定不負老秦人!”

  “兒臣建議,終止遷徙老秦人定居北邊,改為遷徙趙燕齊三地民眾。”

  “一來,山東六地深陷土地兼并,民生疾苦,遷徙部分民眾,卻是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地方黔首的生計壓力。”

  “二來,三地以往深受胡患之害,這些地方的人對胡人尤為痛恨,他們無疑是最好的戍邊之人,遷徙三地民眾,不僅能實現戍邊衛國,更能讓他們深切感受大秦之威武,也有利于加快地方融合。”

  “三來,分散部分三地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六國余孽生事規模。”

  “請父皇明鑒。”

  嬴政額首道:“可。”

  秦落衡又道:

  “除了終止老秦人遷徙,同時也要給與老秦人一定恩惠。”

  “老秦人為大秦拋頭顱灑熱血,幾近貢獻了自己的全部,理應讓他們體會到勝利的感受,只是他們畢竟遠離家鄉,朝廷也沒辦法讓他們直接返鄉,但思鄉之情,恐在所難免,因而兒臣建議,準許士卒書寫家書,而后由官府統一派送。”

  “分割兩地,難免會心生牽掛。”

  “家書雖輕,卻意義非凡,不僅能聯系兩地,讓家人間互訴心腸,也能緩解士卒的思鄉之情,而且還能讓兩邊都減少擔憂,避免軍中爆發事端,這對于軍隊后續穩定,卻是有不小幫助。”

  “只是......”

  “這來回兩份家書的開銷,卻是需由朝廷承擔。”

  嬴政蹙眉。

  但也并未多說什么。

  見始皇并無意見,秦落衡臉上并未顯露欣喜之色,而是從席上站起,深深的朝始皇躬了躬身,見狀,嬴政眉頭一挑,他已猜到秦落衡恐又要說一些‘離經叛道’的話了。

  嬴政的目光漸漸清冷起來。

  秦落衡正色道:

  “上述兩個做法,談不上是惠及。”

  “只算得上是安撫。”

  “據兒臣所知,大秦是在家耕種三年,出兵時,要自帶一年的口糧,眼下大軍在邊地時間已過一年,目下恐又開始催促家中送糧送衣,兒臣認為,這部分口糧當由朝廷承擔。”

  秦落衡話語落下,殿內當即安靜。

  嬴政更是面露寒霜,冷聲道:“你可知這是三十萬大軍的口糧,你既已經知道朝廷缺錢,為何還要執意提這個建議?”

  秦落衡深吸口氣。

  沉聲道:

  “父皇說錯了。”

  “不是三十萬,而是六十萬。”

  “還有百越的三十萬。”

  嬴政臉色陰沉如水。

  秦落衡低垂著頭,根本不敢抬頭,沉聲道:“大秦的確很缺錢,但一統天下之后,大秦從六國貴族身上,搜刮了不少,眼下應還有不少剩余,再則,九月上計剛結束,朝廷剛征收完租稅,足以供應大軍。”

  “而且據兒臣所知,敖倉糧食現在十分充足,甚至足以供養大秦數年。”

  “老秦人為大秦付出這么多,大秦不當再辜負他們。”

  秦落衡咬牙堅持著。

  嬴政冷冷的看了秦落衡幾眼,冷哼一聲道:“敖倉的確存糧不少,也的確能夠供養大秦數年,但那是秦國數十年之積蓄,豈能輕易動用?而且正如你前面所說,大秦花費錢糧的地方還有很多,豈能如此揮霍?”

  “不準!

  嬴政直接駁回了。

  “父皇,兒臣認為這是必須做的事。”

  “大秦已負老秦人數載,豈能繼續讓老秦人寒心?相比大秦根基,這些花銷兒臣認為是值得的。”

  “老秦人在平定六國中,戰死三十余萬,后續征發又如數補入,平定六國之后,又征發三十余萬民力進入南海,其中八成是秦人男女,再加征發老秦人北上征發匈奴,以及幾次與山東人口互換遷徙。”

  “在這不到二十年間,老秦人死傷高達八十余萬。”

  “老秦人幾乎是家家從軍,目下之關中老秦人,除了在軍男子,八成都散布到邊陲去了,老秦人為國效力一生,難道朝廷就不能施以一些優待嗎?”

  “恕兒臣忤逆!”

  “父皇,你這次真的錯了!”

  嬴政長長的沉默了,臉色陰沉得可怕。

  秦落衡彎腰躬身。

  他很清楚,大秦拿的出這些錢糧。

  朝廷的確缺少錢糧,但大秦皇室是不缺的,畢竟天下的山河湖泊都歸屬大秦皇室,而皇室用度卻是出自租子,因而除了皇帝賞賜,皇室的財物是只增不減,因而大秦皇室是真正的富可敵國。

  歷史上。

  大秦滅亡后,敖倉的存糧,不僅支撐起了整個楚漢相爭,甚至后面還供養了漢朝數年,而敖倉里面的存糧,其實大多是屬于大秦皇室的。

  秦落衡便是想讓始皇拿出皇室財物。

  “兒臣知道父皇心有不滿。”

  “但錢財終究是身外之物,只要大秦安穩,這些錢財終究還是會回來的,而且兒臣之建議,并非是只進不出。”

  “兒臣現為尚書令,管理著諸子百家。”

  “眼下,農家的人正在全國各地,收集糧種,進行糧種培育篩選,目下已有了一些成效,用不了幾年,大秦的糧食產量就會得到不小的提升,到時朝廷能征收上來的租子也會大幅提高。”

  “此外。”

  “兒臣也建議放開馳道。”

  “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錐,樹以青松。”

  “大秦馳道總體形制,寬五十步‘即三百秦尺,相當于總寬度是69.3米’,馳道最外兩側各有一道壕溝,一則排水,二則與田疇隔離,兩道壕溝內側是間距確定的連綿輕松,如此浩大道路,若是用之于民,不知父皇會被世人稱為何等之胸襟。”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app,野果閱讀,.yeguoyuedu安裝最新版。

  “兒臣認為當放開馳道使用之權。”

  “行便民之事。”

  秦落衡此時也膽大起來。

  而且他說的并非是假話,秦朝修的馳道,實在是過于壯觀了,他以往本以為只是咸陽附近是這樣,但前面參與的那次巡狩,卻是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大秦在各地修建的馳道,都是這個規模。

  若是在馳道外觀看,對此更有深徹體會。

  四道青松分割成三條大道,中央為皇室專屬的高速道,兩側則為隨行官吏的高速道,如此連綿千里,青松蔽日煙塵不起,翻山越谷,直達海天,其壯麗氣象實在給人以震撼。

  即便是后世也難以企及。

  然而這么壯觀的馳道,卻是皇帝獨屬。

  除了緊急政令能走馳道外,其他人只能走一旁土路,這在秦落衡看來,實在有點暴殄天物,若是能完整發揮其效能,大秦必將大為受益。

  馳道的修建,先天便設計有隔離帶。

  四道青松,直接把馳道分割成了三條大道,秦落衡認為,當放開邊緣的兩道高速道,用以民用及官吏使用,至于最中央的皇室專屬高速道,則依舊只能為皇室專用,這才能將馳道利用最大化。

  不過。

  他并不敢說出心中實想,畢竟放開馳道,本就已經說得上是膽大包天了,還直接要求開放兩條,這若真說出去,即便他是始皇之子,恐也落不得好。

  秦落衡恭敬的彎著身。

  已不敢大口喘息。

  殿內死寂。

  四周沒有任何聲音響起。

  安靜的可怕。

  然而出乎秦落衡意料,嬴政顯得十分平靜,冷聲道:“這便是你想出的解決之策?”

  “朕固然可以放開敖倉。”

  “以皇室百年繼續,供養六十萬大軍。”

  “但你須得明白,此舉對皇室威嚴損害之大,而且你真以為老秦人就會因此領情嗎?朕記得,孔子似說過:‘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老秦人的確對大秦付出了很多,但他們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

  “誠然,老秦人被遷徙到各地,的確是一個錯誤,然而,若是用損害大秦威嚴來收攏老秦人,朕是絕不會同意的。”

  “至于放開馳道,更加不可能。”

  “你的想法的確有見地。”

  “但你并不通曉權勢,也不通曉何為威嚴。”

  “你可還記得在界休,你回來后,向朕建議了什么嗎?”

  “你建議讓朕對他們減租。”

  “進而減少他們對土地收歸國有的不滿。”

  “但朕當時并未同意。”

  “這其實是一個道理,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若是減免界休黔首的租賦,定然會引起周圍郡縣黔首的不滿,到時地方不僅得不到安定,反而會越發糜亂,同理,老秦人亦然。”

  “朝廷的確缺錢糧。”

  “關中也實沒有這么多土地分配。”

  “所以朝廷最終才決定,將他們遷徙定居。”

  “朕知道有些事過了,但若是用一個錯誤,去解決另一個錯誤,最終錯誤只會越來越多,你自以為很清醒,卻不知,六國余孽只怕更早便看清了這點,否則,這些年接踵而來的讖語流言刻字,其根基何在?”

  “因為六國余孽是怕朕看明白,故意借此來擾亂朕的視線。”

  “六國余孽從始至終怕的只有大秦銳士!”

  “老秦人的確當重新歸攏,新政也到了糾偏的時候,但你需得明白,大秦之所以走到現今局面,不是六國余孽在混淆視聽,也不是大秦新政多么不合時宜,而是帝國這些大臣!”

  “他們變心了!”

  “而朕欲廢除廷議制度!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