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508章 寶鈔困頓

  “王忠,把大明有關的鑄幣記錄全給朕找來!”

  回到謹身殿,朱允熥就準備解決大明貨幣的問題。

  不一會兒,王忠就抱進來一堆奏章和檔案,極其小心的放到桌子上,“皇爺,全在這兒了……”

  朱允熥揮手讓他退下,沒有再說什么話,專心的看起那些記錄。

  其實大明的金融系統一直都是個極大的漏洞,從始至終都沒有一個完善的體系,

  甚至連貨幣系統都一直在拉鋸,遲遲沒有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案,不知道把多少國力財力都漏走了!

  在朱元璋還沒有建立大明的時候,也使用金銀銅錢,在南京發行了“大中通寶”,以四百文為一貫、四十文為一兩,四文為一錢。

  等到建立明朝之后,正式發行“洪武通寶”,共鑄造了五種面值的錢幣,分別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在每一種銅錢的背后,還會有對應的面值。

  在明朝之初,洪武通寶在鑄造的時候明文規定,其中不能摻雜其他金屬,只能用銅,而一斤的銅只能鑄造一百六十個銅錢,所有銅錢都必須由應天府制造。

  這些規定非常重要,銅錢作為主要的貨幣,必須要起到維持大明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作用。

  既然要穩定經濟,那么就必須確保幣值的穩定,絕不能出現大的波動。

  朱元璋在當時規定了錢的大小、面值、質地,這就是為了確保幣值的穩定,而規定產地主要是為了壟斷貨幣鑄造權,從而打擊民間盜鑄的行為,還是為了維護金融穩定。

  不過很可惜,因為明朝也面臨著鑄幣材料短缺的問題,而且宋元時期,原本的銅礦逐漸衰竭,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而朱元璋還停留在老農思想里面,不愿意花大功夫去開采銅礦,這就導致明朝官府每年并不能制造足額的貨幣投入使用,這嚴重制約了商業經濟的發展。

  畢竟作為商人,沒有幾個喜歡理貨易貨,也沒有幾個喜歡把家里堆滿貨物。

  同樣的,因為缺少銅錢,在民間百姓的使用上也極為不便,以貨易貨的弊端和不便誰都明白。

  朱允熥起身來到懸掛的堪輿圖那里,在這張圖上,標注了大明的銅鐵等礦產的分布……

  這些記錄以及奏章,還有堪輿圖,朱允熥看了兩天才完全吃透,對于大明的貨幣狀況,也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

  清早起來,朱允熥打了一趟拳,有又舞了一會兒刀劍,出了一身汗以后,

  舒舒服服的洗了一個熱水澡,所有的煩悶和濁氣一掃而空,當真是神清氣爽、通氣舒坦。

  “王忠,告訴朝臣,今日武英殿廷議!”

  正在宮女的伺候下更衣的朱允熥,看了一眼王忠吩咐道。

  “是,奴婢遵命!”

  武英殿議事,這可不常見啊。

  往常都在文華殿,或者直接來到謹身殿,今日這是怎么了?

  不僅是王忠,就連朝臣們聽到的時候,也會不會有些詫異,武英殿一般是有關行伍征伐之事的時候,才會在那里議事。

  不過他們也沒有多想,便遵照吩咐前往武英殿。

  這次議事,有各部的尚書侍郎,還有都察院和大理寺,還包括通政使司。

  這次廷議雖然不大,可也比往常只是幾位心腹要大上一點。

  畢竟,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臣等參見陛下,陛下圣躬安!”

  “朕躬安!諸位愛卿平身!賜座!”

  “多謝陛下……”

  當朝臣們各自按照班次回到自己位置的時候,一抬頭才發現朱允熥并沒有穿冕服,而是身著常服。

  其實這也沒什么,只不過這身常服非常貼身緊湊,上面秀著金龍,倒是有幾分勁裝的感覺……

  威風凜凜,極為精神。

  處理了幾件小事,廷議就來到今日的正題。

  工部尚書秦逵起身上奏道:“啟稟陛下,陛下登基御極,天下同慶,理當鑄造宣武新錢,以使天下臣民百姓共沐皇恩!”

  朱允熥道:“關于鑄造宣武新錢的事,秦部堂之前就向朕上過奏章,戶部的也上過,今日既然諸位愛卿都在,那正好議一議此事。”

  秦逵提議鑄造銅錢,也是他的職責范圍之內,因為關門鑄造錢幣的寶源局,就隸屬于工部。

  秦逵率先說道:“陛下,諸位同僚,根據古籍記載,最早的年號錢是十六國漢李壽所鑄的“漢興錢”,稍後又有南朝宋的“孝建五銖”和北魏孝文帝的“太和五銖”等……

  年號錢成為制度始於宋代,從北宋太宗到南宋度宗的近三百年間,年號錢連綿不斷,

  宋代以後,歷代所鑄的錢都是年號錢,如元代的至元通寶,還有咱們大明的洪武通寶……”

  秦逵這是在為鑄造年號錢找歷史根據了。

  因為年號錢的制度行成是在北宋,再加上當時也不是每位皇帝都發行自己的年號錢,

  而且這中間又有北宋滅亡,南宋定都金陵偏安一隅,再往前還有元朝蒙人統治中原,事多紛擾,

  而明朝到現在才建立二十九年,之前只有朱元璋一位皇帝,所鑄造的年號錢也只有一種“洪武通寶”,

  所以朱允熥要鑄造自己的年號錢,還是需要有有根有據的,如此才能夠服眾。

  戶部侍郎傅友文道:“陛下,大明寶鈔自從洪武八年發行以來,寶鈔一共有六種面額:一百文、兩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以及一貫,比一文銅錢一千文,

  在洪武二十二年,又增發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等五種小面額的寶鈔,以便于寶鈔的流通。”

  “不過對于百姓來說,自然仍然需要小額的銅錢進行購買東西,交易換算,

  因此銅錢絕不可缺,微臣以為發行宣武新錢,勢在必行,而且還有增大數目,多多發行才是……”

  朝廷鑄造“宣武”新錢,是大勢所趨,幾乎是一件板上釘釘的事,根本不必多說,也沒有朝臣會反對。

  關鍵是要發行多少!

  如果要做“面子工程”,發個幾百萬文,折合白銀才幾十萬兩,根本就不夠民間使用。

  對于大明寶鈔,傅友文沒敢多說。

  關鍵是寶鈔可吐槽的地方太多了!

  明朝的寶鈔制度,與宋代交子制度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寶鈔沒有準備金的。

  在創立交子之初,宋代朝廷就經過了精心的準備,并用足量的經營作為準備金,為交子提供信譽支撐。

  百姓拿著交子就可以兌換金銀,所以宋朝的交子就有點兒像今天的紙幣,是非常堅挺的。

  但是,明朝的寶鈔從一開始就沒有準備金,沒有金銀等貴金屬作為支撐!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大明的寶鈔只不過就是一張紙而已,是借著大明朝廷的力量強制推行的,而且許多時候官府還不收!

  我可以給你寶鈔,但你必須給我交納錢糧實物!

  所以說,大明寶鈔有點耍流氓……

  這還真不虧說它!

  郁新也道:“傅大人所言極是,現在百姓當中,常常以物易物,手里缺少銅錢,這就導致生活以及購買東西十分不便,

  百姓對于從前的渴求根本難以滿足,所以在民間到現在為止,仍然有一部分唐宋年間的銅錢在使用流通……”

  說著掏出幾個銅錢,攤在手上道:“各位同僚請看,這里有三枚唐朝的銅錢,兩枚宋朝銅錢,還有一枚元朝的至元通寶,

  這些從前是本官家里人收到手中的,因為本官是大明的官員,覺得用前朝的銅錢不妥,所以就留了下來……”

  郁新把自己撇了出來,以免引起六科給事中的彈劾。

  同時對于他所說的話,大家也都很認同,畢竟誰都不是陸地神仙,也不是不是人間煙火,

  家里在購買東西,進行交易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不過使用前朝的錢幣,這并不算什么上綱上線的大事,他們早就習以為常。

  在歷史上這種狀況很多。

  直到唐朝,百姓還習慣使用漢朝所發行的五銖錢,

  后來隨著唐朝出現輝煌盛世,文化經濟繁盛,擁有了自己的唐朝銅錢。

  唐高祖時期,推行過大型錢幣改革措施,律令廢除五銖錢,這時漢朝的五銖錢才慢慢被取代,可民間百姓還是依舊保留著自己的五銖錢。

  宋朝之后,一些帝王沒有限制唐朝舊幣,使得唐代銅錢多在宋朝通用。

  到了明朝,民間百姓所使用的銅錢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唐宋兩代傳留下來的銅錢,五銖錢逐漸退出舞臺,有的是被回收重新鑄造了。

  因為在百姓樸素的觀念當中,可能只要錢幣品質好不容損壞,體量厚重的話,就會被他們認同,會繼續當錢來花。

  兵部尚書茹瑺道:“陛下,既然要發行新錢,那么現在民間流通的前朝錢幣,無論是唐宋錢或者是五銖錢,都應該收回來,回爐重鑄,

  如此實現貨幣一統,才能夠真正的給百姓帶來便利,否則各種制式錢花樣繁多,重量、面值都不相同,使用之時非常不便。”

  吏部侍郎齊泰點點頭說道:“秦部堂所言之極是,這么多銅錢實在太過凡多,也難以用來交易,如果能夠收回來回爐重制,統一發行,必然有利于大明。”

  朱允熥點了點頭,詢問道:“秦部堂,各種銅錢之中所含的銅、錫數目不同,甚至有些還有鐵,對于這些惡錢,你們工部寶源局能重新鑄造嗎?”

  秦逵道:“回稟陛下,寶源局上下對于鑄造新錢,回收舊錢一事可以承擔,不過就是增派一些人手,辛勞一些罷了……”

  “嗯。”

  對于秦逵叫苦邀功的舉動,朱允熥并沒走有理會,直接吩咐道:“既然如此,那就按照諸位愛情所提議的,準備鑄造新錢,并且回收那些舊錢,回爐重制。”

  “是,微臣遵命!”

  鐵鉉道:“陛下,如今發行的大明寶鈔當中,有一些因為來不及回收更換新鈔,所以導致這些寶鈔比較破舊,

  因此在面值上打了一點折扣,不過折的不多,也就兩成而已……”

  “所以微臣覺得應該讓百姓更換新鈔,至于是否需要加印,等更換以后,視大明能否夠用,再議不遲……”

  朱允熥接過來道:“朝廷之前就有換鈔法,只是百姓許多人都不知道,這才導致依然在使用舊鈔,

  嗯,既然寶鈔破舊,確實應該更換,秦部堂,這件事你們工部也要留意,有破舊的寶鈔就要及時更換……。”

  “是,微臣遵命……”

  朱允熥看了鐵鉉一眼,心里松了一口氣。

  鐵鉉不愧是自己肚子里面的蛔蟲,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會給自己留面子啊。

  大明寶鈔折價嚴重,現在雖然還沒有到價值等同于擦屁股紙的地步,可也只剩下八成了!

  也就是說,面值一百的,實際價值只有八十,人們也只會當做八十使用。

  其實這對于原本手中握有寶鈔的人來說,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家中資產直接縮水兩成啊……

  當然了,寶鈔縮水的最大問題,也不在于破舊,而是在于明朝的超發。

  只要貨幣堅挺,無論是新是舊,價值都是一樣的。

  可朝廷的超發,才是大明寶鈔貶值的重要原因。

  大明的寶鈔本來就沒有信用基礎,而明初朝廷為了滿足國家巨大的消耗,就不斷超發行寶鈔,以至于寶鈔的發行量遠超百姓和市場的需求,這就造成寶鈔的迅速貶值。

  在宋朝發行交子的時候,規定每兩年發行一界,一界之后就要用新鈔換舊鈔。不過宋朝一界交子的實際流通時間為三年。

  明朝也有換鈔法,用以回收久通不清的破損舊鈔,舊鈔也稱作“昏鈔”,這一部分舊鈔,當然就要被銷毀,不能流通了。

  可是明朝的換鈔法制度并不嚴密,導致昏鈔還是會長時間在市場上流通,而新鈔卻在不斷的發,舊鈔不回收,

  就使得市場上的寶鈔越來越多,最終導致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物價飛漲,寶鈔一步步淪為廢紙,百姓也越來越不待見寶鈔,直到徹底退出舞臺……

  而鐵鉉的提議,更換舊鈔,暫且不發行新鈔,可以緩解通貨膨脹,也有利于穩定寶鈔的價值。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