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441章 監國太孫

  慶童微微一愣,“殿下所說的……是,奴婢遵命!”

  殿下不喜歡纏足的女子?

  還是迎和陛下對馬皇后的感情,也想選一位天足的女子?

  來不及不想,就聽朱允熥道:“慶公公,這份名冊你帶回去吧,尋常百姓家都是父母長輩做主,婚姻大事豈能照著自己的意愿,太孫妃的人選,理當也要有皇爺爺做主才是。”

  李福機靈的拿起名冊,遞給了慶童。

  這一下,就等于把皮球踢給了朱元璋。

  既然按照名冊上來選,也想不出來稱心如意的,還不如交給朱元璋,也能體現自己的順從和孝道。

  同時,照自己都這么懂事孝敬了,那作為長輩如果再按照自己的意思一意孤行,絲毫不顧及晚輩的感受,那就有點兒不近人情了……

  所以當朱元璋在謹身殿,看到慶童把名冊拿回來的時候,就知道應該是有些棘手了!

  讓自己做主,還怎么心安理得的按照自己的意思來?

  所以他狠狠的瞪了慶童一眼,“他讓你拿回來你就拿回來呀?咱作為長輩,還能不顧孫兒的感情?

  他讓你拿回來就是把這個難題交給咱了,你怎么就不明白,你這不是讓咱為難嗎!”

  慶童露出一臉委屈的模樣,默默的也不敢說話。

  皇太孫讓拿回來,我敢不拿嗎!

  真當您的孫兒好惹啊!

  “他就讓你拿回來了?說什么了沒有?”

  慶童乖乖的把朱允熥讓朱元璋做主的意思說了一遍,又把纏足的事說了。

  對此朱元璋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馬皇后就是沒有纏足,而且經過多年打仗,百姓生活困苦,纏足之風到這個時候其實是有些“沒落”的。

  此時,大明大多數的女子都沒有纏足。

  對于朱元璋本人來說,他從一個草根逆襲成為皇帝,對于一些喜好還是很樸素的,他也不喜歡纏足的女子。

  裹腳,相傳開始于南唐后主李煜,也有人說開始于北宋,不過在明朝之前,纏足只是一些貴族“圈子里游戲”。

  南宋晚期權相賈似道有詩歌《論腿》“大腿圓長健,小腳粗鐵線。班白黃色真,此名金不換。”已經出現“小腳粗鐵線”的審美畸變。

  元代雜劇中已經有了大量的“小腳”的現實描述,王實甫的《雜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也就是著名的西廂記中說道“休說那模樣兒,則那一對小腳兒,價值百縊之金。”

  所以在兩宋、元朝時期,禪族多盛行于舞女歌妓,以及上層貴婦之間,形成一種階級和身份的象征。

  但到了明朝,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爭相效法,這其中有上行下效的意思,畢竟貴族玩的把戲,會影響底層的百姓。

  另外還有傳統的禮教對于女性的束縛,以及男性的審美趨勢,還有婚姻的門檻等等原因,才使得裹足蔚然成風!

  畢竟,哪個男子不想娶個貴女?哪個女子不想嫁入豪門?因此在這樣心理的驅使之下,裹足泛濫就不是問題了。

  所以在明朝的時候,“三寸金蓮”頓成蔓延全國之風,成熟也成為“全民運動”!

  朱元璋說道,“既然他不喜歡纏足的女子,那就按他說的辦吧。”

  “是,奴婢遵命。”

  朱允熥在這件事上并沒有想太多,他只是在出宮的時候見過小腳的女子,在聯想到后世看到的那些畸形腳掌,就不由得覺得難看。

  如果自己的枕邊人有這樣一雙腳,那……可太嚇人了!

  所以朱允熥只是單純的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考量而已,可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小小的要求,卻在大明引起了波折……

  冠禮,表示男子成年了,可以婚嫁,并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可以參加家族活動,代表家族承擔責任。

  按照周禮,男子要到了二十歲才能口型行冠禮,

  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

  后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一。

  按照儀禮·士冠禮記載:“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

  朱熹《朱子語類》卷八九:“[冠禮]是自家屋里的私事,有甚難行?關了門,將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

  所以百姓對于行冠禮,并沒有一個非常嚴格的限制,朱允熥雖然沒有二十歲,可也能夠行冠禮了。

  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朱允熥要先卜筮吉日,

  然后在行冠禮之日身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

  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朱允熥讀祝辭。

  如果是平常百姓行冠禮,會簡單許多,可朱允熥是儲君,這樣的成年禮就顯得格外隆重。

  步驟繁瑣,禮儀繁多,不一而足。

  行過冠禮之后,朱元璋看著身穿禮服,頭戴禮帽的皇太孫,眼圈不由得紅了。

  拍著他的肩膀說道:“長大了,真是長大成人了!你長大了,皇爺爺也就放心了……”

  朱允熥道:“皇爺爺放心,孫兒一定秉承皇爺爺志向,不敢懈怠!”

  “好好好!有志氣!”

  朱元璋也不知道是在夸自己,還是在夸太孫。

  拉著朱允熥的手,道,“走,我們去見見文武百官!”

  今日是皇太孫行冠禮的重要日子,百官早就在奉天殿恭恭敬敬的等候了。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卿平身!”

  朱元璋顯得很高興,坐在龍椅上說道:“今日是皇太孫行冠禮之日,咱心里高興!慶童,宣讀圣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東宮太孫,誠孝儲君,賢德仁慈,上承天命,下應人心……”

  在說了一大堆歌功頌德的空話套話之后,才宣讀到重點:“今皇太孫已成人,當受朝廷重托,為君父分憂,署理朝政,受命監國,特立為監國太孫!”

  監國太孫!

  從今以后就要有太孫監國了?

  文武百官都覺得有些詫異。

  監國,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時,由一重要人物,通常是由皇太子留守宮廷代為處理國事,因此稱為監國太子。

  如果君主未能親政,由他人代理朝政,則成為攝政。

  故而《國語·晉語一》:“君行,太子居,以監國也;君行,太子從,以撫軍也。”

  可現在皇帝并未離開皇宮,怎么就立皇太孫為監國太孫了?

  不過想想,眾人也能明白朱元璋的一番良苦用心!

  監國通常都是指一段時間,等到皇帝回歸的時候,監國的職責也自動解除,全力回歸皇帝。

  可現在朱元璋明明在京城,卻立了監國太孫,這就說明朱元璋在的時候他也能夠行使軍國大權!

  這可比一般的監國重要多了!

  “臣等恭賀皇太孫殿下,受命監國!”

  “眾卿平身,以后還請眾卿相助,以護大明。”

  說實話,朱允熥也沒有想到朱元璋會來這么一招!這確實出乎他的意料。

  不過驚愕之后,卻也坦然接受了。

  朱元璋指了指自己龍椅旁邊之處的一個椅子,說道,“允熥,來這里坐。”

  “是,多謝皇祖父陛下!”

  朱允熥一步步走了上去,落座在椅子上,心情也隱隱有些激動,自己和龍椅離的這么近。

  朱元璋看著沉穩的皇孫,也不由得心情歡暢。

  從今以后,江山社稷有人,皇位傳承有序,

  而且自己所選的這位皇太孫,繼承人,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頗為出色,能夠任人唯賢,

  各方各面處理的妥妥當當,既有恩情,又有頭腦,還會權衡利弊,性格堅韌。

  在他的身上朱元璋似乎能夠看到自己的風采,讓他很是滿意。

  晚上的時候,朱元璋在武英殿大擺宴席,賜宴群臣,與百官同慶。

  在宴席上眾人推杯換盞,紛紛祝賀。

  他們當然不能去灌皇太孫酒水,再說了,一同進過幾杯酒之后,朱允熥也就回去和朱元璋一同用飯了,他們也逮不到人。

  所以只好抓住和太孫關系親近的人下手,于是大將軍藍玉,太孫的舅舅常升、常森,還有徐輝祖、齊泰、鐵鉉等人就遭了殃……

  等到徐輝祖乘坐馬車回家的時候,還還是覺得有些頭暈,腦袋也有些發緊。

  宴會上不僅僅是喝酒那么簡單,文武百官也是借著喝酒與皇太孫親近,那他們作為心腹,就必然要擔負起替皇太孫招待的責任了。

  也就是徐輝祖平常為人嚴謹,不拘言笑,否則還真不容易脫身呢!

  他并沒有直接回房休息,而是來到書房坐一坐,想著醒醒酒。

  徐妙錦此時推門而入,端了一碗醒酒湯過來說道:“兄長,這是醒酒湯你快喝了吧。”

  “妹妹有心了,這么晚了怎么還不睡……”徐輝祖里面說的話,一邊將醒酒湯喝下。

  徐妙錦沒有回答,而是問道:“兄長平時不怎么飲酒的,今天怎么喝這么多?莫不是有什么開心事嗎?”

  徐輝祖露出一抹舒心的笑容,說道:“今日是被人灌酒了……”

  “還有人灌兄長酒?”

  徐輝祖笑道:“今日皇太孫殿下行冠禮,受命監國,陛下設宴,酒多喝了一些……”

  ------題外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